“觞觥觚斛”这四种盛酒的器皿,你都认识吗?古人的智慧令人敬佩

执笔读春秋 2023-07-23 00:08:07

自从杜康发明了酒,人类的生活就再也离不开它了。适量饮酒是一件使人愉快的事情,当酒精顺着喉管淌进人类的血液里时,短短几分钟之内,酒客们就会觉得神清气爽,血脉偾张。

这个时候,有的人头脑会变得比平时更加灵活,而另一些人的胆子,也会变得比平时大了数倍。平时不敢做的事,现在敢做的;平时害怕说的话,现在也敢说了。

前者如李白写诗,全靠饮酒来获得灵感;后者如武松打虎,全靠美酒来增加勇气。除了这些以外,美酒从夏商周时代起,就成了国家祭祀上必备的饮料。

因为有了礼仪方面的功用,所以盛酒的酒具,也就开始变得讲究起来了。这篇文章标题里提到的“觞觥觚斛”,就是从上古时代就开始流行的四种古代酒具。

一、“觞觥觚斛”的读音和字义

“觞”字读“shāng”,发“伤”音。这是一种古老的酒器,它是一个椭圆形的浅底酒碗,两侧带有“耳形”的把手。

因为两侧这个把手是朝两面展开的,看着像鸟的翅膀,所以这种酒具又被人们称为“羽觞”或者是“耳杯”。

《说文解字》里面说:“觞,爵实曰觞,虚曰觯。”意思是说,“觞”是属于“爵”的一种。它的外形和爵一样,都是带耳的。

只不过“爵”的造型更夸张、奇特,通常会被用到祭祀等隆重正式的场合,而“觞”的造型非常简洁质朴,在生活中十分常见。

比如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李白《侠客行》中也有“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这里面的“觞”,都是指的这种日常用的酒具。

另外,晋代文人聚会时提到的“曲水流觞”,就是用了这种酒具。觞这个字,最早发现在战国的青铜器上。后来出土的觞有很多种材质的,比如有漆觞、金觞、银觞、铜觞和玉觞等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古代贵族饮酒用的觞,一般是金属制成的;陶制的觞,其实是作为陪葬品使用的冥器。

这一点好像和那个明代皇帝的翼善冠是反过来的,明朝皇帝那种由全黄金打造的帽子,其实才是冥器,在日常生活中不使用。

“觥”字读“gōng”,发“工”音,字典上说它是指一种兽角杯。不过事实上在出土文物中也有青铜材质的觥,仿动物头上的角制成。

觥的形状是弯曲的兽角形状,一头大一头小,大头开口朝上。古代一些文献上说,一只觥可以装下五斗或者是七斗酒。

因此有一些学者认为,觥这种酒具在古代只能是用来盛酒的,而不是喝酒的工具。因为它的体积太庞大,实际饮用的时候,必须把酒从觥里倒进小型的杯子,或者是碗、盏里面再饮。

但是也有人认为,古人就是直接对着它下面的细口饮酒的。或者还有一种可能,觥只是指同一类形状的酒器,它本来就有大,有小。大的用来盛酒,小的就用来喝酒。

觥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春秋时期,在更早以前,这类酒具就是用犀牛、羚羊等大型动物的角来打磨制成的。后来也有人用玉雕成犀角的样子,来做成觥。

古人相信犀牛的角可以解毒,所以古人很喜欢觥。再加上后来角雕、玉雕等艺术的发展,让觥的外形变得越来越精致,因此它在古人宴会上就成了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酒器。

由于出现的频率高,觥字后来还带出了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至今我们仍在使用,那就是“觥筹交错”。这里的“筹”是指筹码,觥筹交错四个字连在一起,用来形容纸醉金迷的宴饮场面。

“觚”字读“gū”,发“孤”音。它是商朝时就已经有的一种酒具,主要是用于正式祭祀场合上的礼器。

觚的形状像是一个正立起来的喇叭,郑州博物馆里有一个蕉叶纹青铜觚,高25厘米左右,细长腰身,顶部张开像喇叭花。通体都有雕刻纹样,十分精美。

这种酒具其实除了细腰身的,还有一种粗腰身的,更为实用,商朝的老百姓也喜欢用后者来饮酒。

细腰身的觚,最初也会被贵族用在日常生活中,往后制作工艺越来越精良,慢慢就变成了礼器。贵族死后,精美的青铜觚,又会和爵之类的酒具组成一组青铜冥器,作为他们的陪葬。

“斛”读“hú”,发“壶”音。这个就是古代的一种量器,长方形,口小底大。古人用它来称量大米、豆类,甚至是珍珠和酒。

一斛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一斗按现在的算法大约是12.5斤。按照这种说法,一斛等于六十多斤。所以斛只能作为盛酒的器,用它来直接喝,就太不方便了。

小结一下,“觞觥觚斛”四个字的发音,就应该是“伤工孤胡”。

觞,就是带耳的椭圆形浅底的酒碗,它的大小比另一种酒具“盏”要稍大一点。

觥,就是兽角形的杯子,一头粗一头细。粗的一头开口朝上,细一头开口朝下。这种杯子有漆、金、银、铜、玉等质地的。唯有陶制的觥,活人不可用,因为那是冥器。

觚,是一种灯台状的,顶部呈喇叭形的酒器。腰身细长的是礼器的一种,腰身粗壮的是商代平民爱用的酒具。

斛,古代的量具。可以用来各种物品,自然也可以用来量酒。

二、古代其他的酒具

除了以上四种酒具,古代还有尊、杯、盏、爵、壶等酒具。最早出现的,是炎帝时期的陶制酒具。

上古时代中国人烧陶的技术就已经出神入化了,龙山文化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是我国上古时期酒器中的珍品。这个杯子的形状和商朝的觚十分相似,因杯壁薄得像鸡蛋壳得名。

进入商朝时期,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发达了起来,所以青铜酒器渐渐成了主流,于是就有了爵、觚和尊。爵前面我们说到过,它的形状是带高足的觞的变体。

以前中国拍三国时代以前的古装剧,老是让剧中人用它来喝酒。但是爵的上部开口处都铸有两个“钉”状柱子,用它直接喝酒非常不便。

因此观众时常困惑,演员用“爵”来喝酒时,难道不怕被那两个“小柱子”戳到眼睛吗?何况出土的青铜爵,一只往往重达五至七斤,古代人为什么要这么重的酒具喝酒呢?

于是后来有人推测,爵也是用来盛酒,而不是直接喝酒的。它底部有高足,可以像鼎一样架起来,底部用火给酒加热。而上面的“小钉子”,是倒酒的时候用来控制酒水流出的方向的。

“爵”看上去比较“高科技”,因为它既可以温酒,又可以滤酒。“觚”看上去造型典雅,摆在餐台上也比较好看。

“尊”看上去有点像过去老人家喜欢用的痰盂,只是造型更加别致,有柱形,也有鼓腹的,顶上都是大大的敞口。

爵、觚、尊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都已经十分精美了,但是在商朝的时候,它们还只能算是低端的酒具,更高级的是番、卣、壶、暴。

作为酒具的“番”和“暴”长什么样,现在从网上查不到资料。卣(读“有”音)却很有意思,因为它长得像一个带提把的保温桶。

“卣”是商朝和周朝常见的酒具,但它上面繁复的花纹和清朝中后期的工艺品十分相似。“壶”的形状大家都知道,其实就是长得更苗条的“卣”。壶身的一侧或者双侧往往带有把手。

最高级的酒具是“方彝”,这是一种盛行于商朝中晚期和西周中期的礼器。“方彝”是一个长方体,顶上有盖,古人把它打造得像一个微缩的小型宫殿一样。

古代酒具的形状,差不多就在商周时期全部成形了。后来的朝代只是去繁就简,放弃了诸如方彝之类比较不实用的酒器,只在酒具的材质和外形的加工上使力。

先是陶,再是青铜,再是金、银、铜和玉,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漆器,于是我们又有了漆制的酒具。

后来到了唐朝时期,还有“藤杯”、“琉璃杯”、“夜光杯”和“皮杯”。到了明清时期,又有了“青花瓷杯”、“珐琅杯”。

比较流行的酒具,它们的名字普通人都认得,只有那些上古时期的酒具,因为年代久远,慢慢不为人所知了。

结语

“觞觥觚斛”这四个字中,至少有三个字是我们普通人不该读错的。

第一个就是“觞”,高中语文课本里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中就有“流觞曲水”,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里“引壶觞以自酌”,都提到了它。

第二个是“觥”,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面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成语,就叫做“觥筹交错”。

第三个字是“斛”,高二语文课本上有韩愈《祭十二郎文》,里面有“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一句,所以这个字也应该是学过的。

大约就是“觚”比较生僻,所以不会读这四个字的朋友,可以稍微花时间把它们的读音和释义记下来,以免被人嘲笑读书时不肯用心。

7 阅读:2946
评论列表

执笔读春秋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