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周纪
周赧王十七年(癸亥,公元前298年)
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
邹子曰:“不可。
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
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
及至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
夫缴纫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衍不为也。”
座皆称善。
公孙龙由是遂诎。
(一)史料故事
平原君赵胜喜欢供养士人,府上有好几千食客。
其中有个叫公孙龙的,特别擅长辩论,因此受到了平原君的尊敬并被奉为座上宾。
某日,孔穿(孔子的6世孙)从鲁国远道而来赵国。
公孙龙与他进行了一场辩论,主题是奴婢是否有三只耳朵。
公孙龙的辩论技巧确实非常出色,论点如此精辟,以至于孔穿都无法找到反驳的突破口。
次日,孔穿拜访了平原君。
平原君好奇地问:“你觉得公孙龙的辩论技巧如何?”
孔穿回应说:“他的辩论技巧确实非常了不起,几乎让我相信奴婢真的有三只耳朵。
但我们都知道,那并不是真实的。
我有个问题想问平原君:把人的耳朵辩论成三只,这固然显示了高超的辩论技巧,但这毕竟是假的。
那么,您更看重哪种观点呢?
是真实而简单的,还是复杂却虚假的?”
面对这样的问题,平原君一时语塞。
之后,平原君找到公孙龙并提醒他:“你以后别跟孔穿辩论了。他注重事实和真理,而你则更擅长言辞和技巧。长久下去,你恐怕会处于下风。”
后来,齐国的大学者邹衍途经赵国。
平原君又想介绍他和公孙龙认识,并希望一起辩论下“白马非马”。
可没想到,邹衍直接拒绝了。
他表示:“在我看来,辩论的目的很简单,把世间万物分门别类,整理得井井有条,一目了然,不让人混淆;把事物的来龙去脉、先后顺序摆清楚,别搞得乱七八糟;把事物的内在意义和道理说明白,让人心服口服,不再迷茫。
如此,赢得辩论的人能坚守自己的立场,输的人也能明白真理所在。
这样的辩论,才算是有价值的。
可是,如果辩论变成了用华丽的辞藻来掩饰、用巧妙的比喻来误导人,甚至把黑的说成白的,那就是在歪曲事实、误导人了。
争来争去,结果是谁先说没词了谁就输,谁最后闭嘴谁就赢,实在是有伤君子之道。
这种没有意义的辩论,我不愿意参加。”
邹衍的这番话,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平原君也为之动容。
此后,公孙龙在平原君府上的地位逐渐下滑。
(二)解析
公孙龙钻要是活在现代,绝对是个“杠精”。
跟这种人说话,三言两语,他就能“噎死”你。
你说抽烟伤身,他会立刻举例,有人一辈子烟不离手,却还能活到八九十岁。
你分享一本好书,他会不屑一顾地评论:这么冷门的书,内容能有多好?
这类人,似乎总是热衷于与人对着干。
他们自以为能言善辩,见解独到,但其实,在大家眼中,他们除了说话尖酸刻薄,就是戾气太重。
这种习惯性的唱反调,其实是一种“虚假胜利”。
一次争辩好像赢了,他也非常得意,但也暴露了他的认知程度。
之前看过王蒙的一本小说,讲了一个“雄辩症”患者。无论医生说什么,他都能找到反驳的理由。
医生很客气地请他坐到椅子上,他却有点挑衅地问:
“我为什么要坐下?你不会是想要剥夺我站立的自由吧?”
医生听了并未动怒,只是平和地为他倒了杯水,递给他说:“来,先喝杯水吧。”
没想到他并不领情,反而振振有词:
“你这话太片面,太荒谬了。不是所有的水都适合饮用。如果你在这水里加了毒药,那我岂不是自寻死路?”
医生笑了笑,解释道:“这水很干净,没加任何东西,你尽管放心喝。”
但男子似乎并不想放过这个话题,他反驳道:“我又没说你下了毒,你何必解释?难道我还会诬陷你不成?”
医生感到有些无奈,想换个轻松点的话题,于是说:“嗯,今天的天气挺好的。”
男子却更加激动了:“你这是胡说八道!你这里天气好,不代表全世界都是好天气。比如说北极,现在可能就是狂风暴雪,长夜漫漫,冰山撞击的恶劣天气。”
医生实在无法继续与他交流,只好请他离开。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病理性诡辩”,说的就是这类人。
他们的心理已经是病态,需要通过不断反驳他人,来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但真相是,这种语欲胜人的行为,其实是一种低层次的沟通技巧。
不仅得不到别人尊重,反而会让人觉得浅薄和无知。
说白了,他们只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别人的关注,享受那种被众人瞩目的感觉。
遇到这种杠精,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邹衍那种,不理他。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该浪费在这种无聊的人身上。
而且,跟他们扯来扯去,也会影响自己的能量,真正重要的事也就没精力做了。
所以,由他去。
叔本华有句话说得好:“在和别人交谈时,要克制去纠正别人的冲动。”
其实,老周觉得,这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技巧,更是一种成熟的体现。
一个人的成熟,不仅仅体现在年龄上,更体现在言行里。
下篇《资治通鉴》精读,我们继续。
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周亦见圈子”,送你一本价值500元的《资治通鉴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