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比贪污腐败还严重的现象,已经出现了!

周亦见 2024-04-18 21:16:02

前阵子,有个老朋友来找我,他在乡镇工作,一脸苦闷。

他跟我抱怨说:“现在的工作,整天就是为了绩效考评忙前忙后。已经很久没真正下乡去村里看看了,我们这样哪是服务群众,感觉就是在应付那一堆考核。”

他这话,真的触动我了。

是什么时候开始,基层工作就围绕着这些考评和绩效打转了呢?

好像大家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填满那张绩效表格。

老实说,绩效考核这个制度,它本身出发点是好的。

原本的想法,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鞭策大家好好干活,更有效地完成任务。

但你看现在,考核的东西一年比一年多,相关的文件也是越来越厚。

不管是搞项目建设、拉投资,还是防汛、防火、环保卫生,啥都要考核。

可是,真正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情,考核里面有多少呢?

就说我那朋友他们乡镇吧,一年要应付的考核项目竟然有50多个。

你想想看,每个项目都要准备材料、填表、拍照作为证据。这工作量简直吓人,但实际上呢,真正为群众做的事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上面的考核要求。

而且,这种考核压力不仅仅是在乡镇,县级、市级,甚至更高级别的部门都受它影响。

大家都被这些考核指标牵着鼻子走,哪还有心思去真正了解群众需要什么呢?

说到底,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都是从那一堆复杂的考评文件里来的。

那些上级部门的官员坐在办公室里,一拍脑袋就想出一堆考核项目,然后直接丢给基层去执行。

说实话,这些项目到底有多少是真正贴近基层实际的,真的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说起来都好笑,有的考核项目,竟然还规定了每个月必须开几次会来研究某项工作,这不就是逼着基层去开会吗?

开会的目的,就是为了留下点档案资料,证明自己多么重视这项工作。

这种做法,真是既浪费时间,又让老百姓对官方失去了信任。

这种绩效评价带来的影响可不止这些。

为了能在考核中得名次、保全面子,下面的部门不得不费尽心思去讨好上面的领导。

但说到底,这种讨好,并不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而是为了在绩效考核时能得到点“特殊照顾”。

这种被扭曲的激励机制,让基层的工作动力都快被消磨殆尽了。

离谱的是,每次考核完了后都要排名。

如果哪个地方荣获了第一名,他们就有机会在大会上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所谓的“经验”究竟是什么样的。

只要有排名,总会有前后之分,这是无法避免的。

部门领导都不想落后被批,所以各地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就是为了那点分数。

可现实情况是,底层干活的人,为了挣那么0.1分累的吐血。

搞了一大堆资料,好不容易才换回0.1。

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变成废纸。

所以说,绩效考核真的让基层工作变得更好了吗?

还是说,它反而成了基层工作的一个大绊脚石?

你想,当基层干部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应对考核上,他们哪还有精力去真正关心群众的需求、去主动服务企业、去深入了解民情呢?

答案其实很明显。

绩效考核这个制度的初衷是挺好的,但当它变成了形式主义的“重灾区”,那我们就该好好反思。

应该要有所改变。

要不然,这种考核机制,只会让基层工作越来越偏离其本质和初心,距离真正的为民服务越来越远。

另外,除了说不完的考核排名,还有动不动的问责追责。

不论你参与的是哪项工作,出席哪个会议,或者翻阅哪份文件,最后你总会发现这样的措辞:

“建立问责机制”,“严肃追责问责”,“组织部、纪委介入”,“启动干部问责程序”,“对排位后三名进行剖析”。

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

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好像随时都可能面临问责。

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当所有人都可以问责追责的时候,基层的同志应该问谁?又该追谁呢?

在这种大环境下,基层工作人员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他们不仅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还要应对随时可能降临的问责。

不少基层的朋友都在调侃,“上边千把刀,下边一颗头”。

听起来是笑话,但真落到你头上,有你哭的。

很扎心。

当然,不是说问责机制不该有。

还是那个老问题,做事要有“度”。

任何事情,过度了就要出事。

所以,真心建议,在建立问责机制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如何为基层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如何让问责制度更加合理、公正,而不是成为悬在基层工作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才是那些整天在办公室“谋略天下”的领导,该考虑的问题。

0 阅读:13

周亦见

简介:一个喜欢专注分享历史故事的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