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兰州后,你后悔过吗?

金针 2023-11-17 15:15:27

越来越多的人,在“逃离北上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北上广深的人口集体减少。许多人选择离开大城市,返回自己的家乡,又或者去某一个类似鹤岗那样的小城,寻找新的人生。

以前人们把这叫做“返乡潮”,现在有人说是这一届年轻人主动脱下了孔乙己的长衫。

不管哪一种,最终都是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2015年,《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让身患脑瘫的余秀华火遍网络;而一篇《惊惶庞麦郎》的报道,让唱着神曲《我的滑板鞋》的庞麦郎再度惹人眼球。

同样来自农村的草根诗人和草根歌手,他们追逐梦想的声音,传遍了全中国。

同时,一则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爆红网络,“知识的无力感”引发论争。

在这篇笔记中,他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联系渐渐疏远,而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

“本来读书出来是应该有所为的,但是回到家乡却不能做什么”,时隔多年,朋友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2015年,阿瑟在兰州本科毕业后,和几个同学一起踏上了北漂之路。新闻学专业的她投身传媒行业,后来辗转到了娱乐行业,现在一家娱乐传媒公司,给合作的艺人做执行经纪。

当年一起北漂的小伙伴,如今只剩她一人还留在北京了。

其他同学要么早早就回到了兰州,要么结婚生子,去对方的城市工作生活。

疫情过后,她也想回到兰州了。

一方面父母身体日渐年迈,需要人照顾;另一方面,八年漂泊、日夜醉心工作,依然还是够不到北京房价的边儿,在兰州交着房贷,在北京交着房租,赚的仨瓜俩枣都不够分配的……这感觉别提多酸爽了。

现在娱乐行业也收缩的厉害,没有资源累积,事业上看不见什么希望。

“我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在大城市留下”,但要回来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回到兰州能做什么?兰州又没有娱乐行业,没有艺人需要宣传。

“我回到兰州,能做点啥”?

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现代社会中,许多事情看上去是我们自己主观所做的决定,实际上很可能是社会性的潮流,或者说结构性的压力,促使我们做出了相应的决定和行动。

从小城市漂到大城市,从大城市返回故乡,都不外乎如此。

逃离大城市或者返乡潮的出现,社会背景是城市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速度降了下来,社会阶层开始趋于稳定,阶层越来越固化,这也是这几年很多人探讨的一个社会问题。

比如,最直接的关联话题就是高等教育,特别是在重点大学里,越来越难见到从小地方,尤其是从乡村出来的学生,资源和机会都集中在了大型城市,或者某些特定阶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高考时,人们总会反复提及“寒门再难出贵子”,从下向上的阶层流动越来越困难,普通人的机会越来越少。

接着是这两年横空出世,调侃中带着无奈的“躺平”、“全职儿女”等等。

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开始认识到,自己再“卷”,都难以实质性地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情况,或者往更远大的说,实现阶层流动。

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因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机会增加、教育普及等原因,我们普通人切实看到了阶层流动的景象。

我们看见过读书改变命运的真实案例,也看见过“人挪活树挪死”,只要走出去就能混出头的案例,人们因此都能对未来充满期待。

但最近这几年,这样的期待变少了。

“工人阶级的子弟更容易继续成为工人阶级”,这句话正在散发令人窒息的现实味道。

也有一些人把这归结于是个人自身不够努力,也就是前不久李佳琦惹出大麻烦的一句评论。

为什么工资不涨?为什么生活没改善?为什么不反思一下,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我不够努力吗?朋友说 ,今天上午在这个城市,下午已经到另一个城市了,对活动,做推广,通宵拍摄是家常便饭……很多时候一个月才能睡两三个好觉。

“我爸妈来北京看我,在西站等了三个小时,我才分身出来接上他们,那一刻我在想我这么辛苦得到了什么,我真的这么需要这份工作吗?”

这种境况,看起来像一个无法摆脱的、令人绝望的陷阱,朋友本人,或者我们很多人在当中越是挣扎、反抗,就越陷入到难以自拔的境地。

我们好像很难再在这种社会结构中奢求改变命运,所以才会有更多年轻人逃离北上广,回到老家,或其他地方。

但另一个现实问题是,就像朋友问的那样,回到兰州我还能做点啥?

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是主动或被动,回乡之后该如何更好地重新生活,这是避无可避,必须想清楚的一件事情。

朋友说,不行就做自媒体吧,营销号那一套我熟,可是……

现在的扶贫也好,乡村建设也好,从城市带去的种种力量,除了极少数的那部分人做到了,更多的可能只是披着理想主义斗篷的“一厢情愿”。

随着科技、网络、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工作看上去可以仅仅依靠电子媒介来完成,这些工作不需要在具体的某个地方工作,所以所谓的“数字游民”就出现了。

一些生活成本相对比较低、环境更好的地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比如大理、安吉。

这些地方逐渐成为一些年轻人群追逐的目标,大家想要在这些地方尝试过上想象中的“理想生活”。

之前,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去大理民宿做义工,去鹤岗买房做自媒体……这种网络热帖数不胜数。

但是同样,毫无任何积蓄的年轻人的生活链太脆弱了。

这样的日子甚至经不起一点点现实的考验,哪怕生个小病,都能让我们向往的“理想生活”分崩离析。

当然,这些尝试依然都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们有勇气追寻自己的内心,试图逃脱一种结构性力量对个人的限制。

所以也有一些人,返乡之后再一次回归到大城市了。

乡村生活或者小城市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的理想主义和田园牧歌。更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工作机会更少,发展的可能性更小。

因为实在待不下去,很多人又重新回到大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当然,这个双向的过程,有很多个体选择的差异,不是涵盖每一个人的决定。

但是作为一个已经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这当中有相当多社会结构性的话题值得探讨。

城市和乡村之间,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无论怎么选择,是去或是留,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生活上的困难。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

那么,如果你是离开了的小伙伴,还会想要回到兰州吗?

0 阅读:1

金针

简介:观点和故事,是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