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松峰绘画中纯正的“DNA”感念
文/武少宁
张松峰的绘画,无论是一片叶子或是一绽花蕊,都是一支笔具有象征意义的勾勒,而就是这样漫不经心的勾勒,却在无形中波及到了画面的每一粒因素中,其中的每一丝张扬和内敛,都犹如妙曼的太极,不经意间令人见到了繁茂似锦的天地乾坤。
张松峰作品
老辣朴拙的笔墨,金石味浓郁的画风,纯正的国画意境……
大家习惯了用以上这样的概念来点评张松峰的绘画。不过,虽然很贴切,也很具有表达性,但似乎都忽略了一个对他重要的人文概念的观察。而这样的观察,既包括对其内在“感念”的观察,也包括对他精神气象与绘画语言内联关系统一性的观察,更包括对他独有的人文品质的观察。
张松峰作品
对所谓“感念”的解释是,因感动而生的念想。
在张松峰永久不变的画风中,有对生活赋予他丰富立意的所有感知记忆。所以,他感念于如何将无限的寓意在简单而朴实的事物中恰当呈现。因此,他的绘画所表现的每一条线和每一滴墨,却并不仅仅是一条线和一滴墨,更不仅仅是一根图腾和一朵花瓣这样浅显。在他笔下的花鸟山石中,是一种对想象的内在堆积和对念想的无限释放,而这样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对某种形态表达性极强的感念。正是在这样既有型又有内核的感念前提下,他的绘画才显得生动而自然。因此,张松峰的绘画风格,仅属于张松峰独有,有人曾尝试着拿某些已故名家的画风去对应张松峰的风格,其实太牵强附会。
张松峰作品
毋庸置疑,张松峰绘画的金石味道,实际上是来自古朴而悠久的中原文化。而正是这种古老文化的传承与贯穿,仿佛才密切地与地域概念和黄河文化的自然根脉息息相连起来。
张松峰作品
来自中原的张松峰,其人性的根本,就根深蒂固地存在着感念大于现象、寓意先于现实的形而之上的人文主义情境。而对这种情境的理解是,在他的绘画中,有超过80%以上的审美信息是靠意识之外的感念传递给人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娴熟的技巧和笔墨才会成为他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帮手。而这样的帮手却是扶胜不扶败的现实主义因素。假设,艺术家没有把较高层面的感念附着在绘画载体上,这些笔墨和技法无论再娴熟和精炼,也都仅仅局限与笔墨和技巧的语境之下,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匠人和艺术家的区别就在于此。
张松峰作品
几十年来,正是由于张松峰在中国画的守正中,集聚了传统中国画感念中极端纯正的DNA人文主义气血和内涵,再加上他的绘画意识本身已进入一个自由王国的状态,所以,他能够在行云流水般的执念操控下自觉摆布其艺术的虚实构建。无论是一簇菊花或是一片留白,无论是以书入画还是笔墨渗化,都出自其丰厚的笔墨修炼和感念堆积,无需做作,无需故作姿态,更无需装腔作势,他的画风和意境,在古朴的笔墨痕迹下,遮蔽了传统文人画的酸腐与俗艳,并相得益彰地体现着格局和视野上的宽阔和纵深感。
张松峰作品
张松峰的绘画之所以令人称赞,其根本因素在于他的绘画意境和感念,是在笔墨运行中那番巧妙和智慧的存在方式,所以,认知大于视实的绘画品质,应该成为每一个渴求成功的艺术家们既经济又实惠的追求目标和方向。但是,如何提高认知,如何建立对艺术的感念,如何通过笔墨的修炼,沉淀中国传统绘画纯正的精神DNA气血,是艺术家们绕不开的坎儿。
张松峰作品
因此,张松峰绘画中的精神气质,是通过娴熟和老道的技法予以呈现的,而这些技法从历练到自成一派,是一个经过长时间磨砺和时代锤炼的结果。
张松峰作品
事实上,论中国画的理论方式和观念层出不穷,有以古论今的比喻论法,有以流派接续的传承论法,更有以笔墨技法而论的表现论法等等,不计其数,但以精神和气象而论的中国画论却少之又少,因此,在讨论张松峰的绘画时只讲其笔墨的朴拙与老辣,并不足以体现其作品的真正价值,而如果把这些描绘其笔墨的概念分解开来,试论其绘画中“老辣”、“朴拙”、“金石味”等概念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由视觉转化为概念的词汇来自哪里等,恐怕才是一个需要批评家们认真讨论的话题。
张松峰作品
张松峰作品
张松峰作品
张松峰作品
张松峰作品
张松峰作品
张松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