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安全,一招快速缓解痛经

晨晰说健康 2024-01-06 20:43:02

小编导读

许多女性朋友会在月经前、或经期中出现小腹疼痛的情况,西医学根据病因的不同,将其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而中医学认为,痛经与寒凉、虚热、血瘀、气滞等因素有关。针灸治疗本病效果甚佳,下面请大家来详细了解!

痛经

痛经是月经期间腹痛的病证,西医学将其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

1.原发性痛经

一般在月经初潮后即有,主要原因如下:

(1)子宫收缩过度,如因子宫积血或内膜脱落刺激子宫肌肉使收缩过度而作痛。

(2)缺血性痛经,如血管收缩过度使子宫内膜缺血。

(3)内分泌因素。

(4)体质衰弱。

(5)精神因素。

2.继发性痛经:

多发于月经初潮后数年,主要原因如下

(1)子宫肌瘤或息肉,使子宫过度痉挛或弛缓,或子宫颈与阴道闭锁。(2)盆腔充血,因子宫、卵巢、输卵管的炎症引起。(3)子宫内膜异位,排出物积于局部,张力增强而引起痛经。

中医认识

中医学对于痛经的病因病机认识如下:

1.感受寒凉:张景岳认为:“经水临行,误食冷物,若寒滞于经,或外寒所逆,或素日不慎寒凉,以致凝结不行,则留聚为痛。”

2.因虚寒:《万病回春》云:“经水过期不来作痛者,血虚有寒也。”

3.因虚热:《丹溪心法》云:“经候过而作痛者,乃虚中有热也。”

4.因血瘀:《圣济总录》云:“恶血久积而成痛也。”

5.因气滞:《医宗金鉴》:“痛在经前气血凝。”痛经用针灸治疗,止痛效果甚佳。原发者多能治愈,继发者可配合其他疗法。治疗时机与疗程:经前3天开始,经后再治3天,连续治疗3个月。

辨证论治

1.寒证

小腹痛,经行不爽,色紫黑,面色青白,畏寒便泄,苔白,脉迟。治宜温经祛寒,取艾炷灸气海、肾俞、关元加针。

2.热证

多为肝肾阴虚,症见经期超前,经量少,颧赤,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脉弦细,舌红等。治宜养血清热,针血海、三阴交、中极等穴。

3.气滞证

少腹胀甚于痛,胸闷,嗳气,精神抑郁,经前乳房胀等。治宜疏肝理气,取蠡沟、气海均针。

4.血瘀证

少腹痛甚于胀,且有拘急,按之有块而痛甚,经色紫黑,或下血块等。治宜行瘀活血,针血海、中极等穴。

古法选介

《济生拔萃》灸阴交3壮。《普济方》灸交信,又取天枢。

古法选介

1.皮内针法

取三阴交,用1.5cm长的针埋进0.8~1.3cm,在经期前2日痛经未发作前进行,埋3~5日取出。此法乃由日本高冈松雄所创,因有人试验疗效甚好。

据高冈松雄称月经痛患者每于此穴有压痛。

2.穴位注射法

取血海、天枢、膀胱俞、气海、关元、水道等穴,用0.25%普鲁卡因每穴注入1~2mL,每日1次,3~5日为一疗程,疗效甚佳。

3.梅花针法

用七星针叩击腰椎至骶椎、脐中至耻骨线上,施术约15分钟,每日1次,3~5日效。

4.承山指针或毫针法

取承山穴,用指针或毫针,效甚捷。

学习针灸不可或缺的大师讲稿

《魏稼讲针灸》

本书为魏稼教授《针灸学讲稿》的手写讲稿,现经整理成书,目的为还原讲稿,表面看起来似教材,但又有别于教材。讲稿对纵横交错的经络循行、星罗棋布的验穴分布、流派纷呈的针刺艾灸、复杂广泛的临诊病证,融理、法、方(穴)、术于一体,与天时、地理、人文息息相关的治疗举措全部囊括,而且,除针灸的主体毫针(体针)外,还有不可忽视的耳针、水针、埋线、割治等微针系统内容。这些对当今临床、教学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书可作为中医药院校学生、基层医生、广大中医针灸爱好者等群体不可或缺的学习和参考书籍。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魏稼讲针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宋南昌 魏小明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 阅读:55

晨晰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