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给房价打预防针么?

七叔东山 2024-03-26 09:32:49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科学编制2024年、2025年住房发展年度计划,根据住房需求科学安排土地供应,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对于这个说法,还是很有艺术性的,我觉得“大起”两个字有很大可能是个语气词,毕竟四个字的成语读上去朗朗上口,“大落”恐怕才是核心诉求。

而且给的时间就两年,这个有点深意,那么两年以后呢,是没能力计划那么远,还是不需要计划那么远了?

还是有点细思极恐的。

话说这两年的房地产销量真的非常惨淡,据克而瑞最新发布数据,2023年全国百城住宅狭义库存总规模,回落到了近年来的低点,从年初的56321万平方米收缩至5323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2%。

最近一线城市土拍,底价成交甚至流拍已经是新常态了,而且90%都是央企或者城投拿地。

比如1月4号,北京2024年第一场土拍,大瓦窑两块触顶成交,羊坊和房山的均底价成交;

1月10号,上海的首场土拍,两块地都是松江的,全部底价成交;

1月9号,广州的首场土拍,2块地全部流拍。

同时,新房销售龙头开发商大概一月份下滑30%,二手房价格同比去年同期全部下跌。

一线城市都这样了,二三线城市就更不用说了,要是这么持续下去,房地产市场肯定得大落。

那么作为地方政府,他们能怎么改变这种现状呢?

没错,住建部这次发出的通知,就是让各城市注意点,人为制造一点稀缺性。

用官方的话说,就是“实现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

用普通人听得懂的话说,就是人为制造稀缺性,减少土地供应,保持房价不要下跌太快。

这么操作也好理解,因为供求关系在,房企都不愿意拿地,那么作为土地的供应方就要降低土拍的价格。

然而降低土拍价格是很致命的,因为大部分房企都会把土地质押出去贷款,一旦土拍价格下降,必然导致房企的抵押品还不够价格。

那么银行的常规操作要么是抽贷,要么让房企增加抵押品或者补充差价部分。

这个逻辑和普通人做房产抵押有点类似。

问题是,现在房企的情况可不比那些房奴要强很多,你银行现在让我补充抵押物,我当场死给你看。

房奴可以死,但是房企最好不要死,毕竟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牵连可大了。

而且大家应该还记得,各地政府还有个奇葩的限跌令政策,不让一手房降价,房企想回笼资金打折销售都不行,因为打折销售必然会影响自己土地的拍卖价格,不过现在大部分城市好像都取消了限跌令。

估计是房企实在撑不下去了,毕竟大周期来了,不是一两个政策可以改变的。

因此减少土地供应,制造稀缺性,保持一手房价格不至于崩盘,应该是现在最佳的维稳模式了。

一手房价格保持稳定,那么二手房就不会跌得太过于离谱,这样就从源头上解决了房价“大落”的问题。

但这么操作显然也是治标不治本的,有个根本问题很难解决,就是很多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就很致命了。

所以在建议里有这样一句话,测算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

意思是,尽管减少卖地,更重要的是解决房企融资难的问题,然后把减少卖地和有能力融资的房企结合起来,达到一个平衡。

这样虽然地少了,但价格高了,总收入未必下降很多。

怎么说呢,逻辑是没错,但是最终执行的结果,城与城之间的差异会比狗和自行车的差距还大。

关键差距在于,年轻人的稀缺性和给年轻人提供就业岗位更是稀缺。

你在一二线城市这么搞,因为城市本身足够大,机会也足够多,只要可以虹吸年轻人,购买力多了,总能找到一些可以承担眼下房价的年轻人。

就像现在所有人都认为未来房价会跌,但并不影响依然有人我行我素地买房。

要是再把各种城市资源和房子捆绑起来,那么一二线城市勒紧裤带,小日子还是可以过过的。

只不过当一二线城市开始这么操作的时候,就意味着三线以下的城市大概率会以更快的速度衰败,如果坚持在这些地方买房,那就要承担收入下降以及日益衰败的民生服务。

22年的县级城镇化文件里已经写明了,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防止人口流失县城盲目建设。

简单地说,有人就有钱,没人就等着慢慢没落,很现实,也很残酷。

所以我觉得吧,这两年大城市肯定可以降低“大落”的风险,但是小城市就真的很难讲了。

解决房地产问题的根本,或者说解决消费的根本,在于老百姓要有钱,要敢于消费,敢于贷款,至于人口的流动也好,政策的扶持也罢,其实都是表面现象。

只要老百姓没钱,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马太效应,让好的更好,残次品就直接放弃得了。

两年差不多有结果了,让我们拭目以待。

0 阅读:0

七叔东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