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招行发布了年报,有些数据还是很值得玩味的。
大家都喜欢看招行的年报,因为它能反映中国的贫富差距,比如2%的金葵花用户拥有整个招行80%的存款,定义了新时代下的二八定律。
在抨击贫富差距的时候,大家都会把这个数据拿出来说事,让一些人难过,又无可奈何,也算是一种苦中作乐。
这次招行年报里又多了一组数据,叫逆向讨薪。
所谓逆向讨薪就是绩效薪酬追索回扣,主要是面对管理层,而不是普通员工,追回的是绩效,不是工资。
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招商银行共有员工11.65万人,这意味着,有3.78%的员工被执行了绩效薪酬追索扣回,人均被追索扣回9805.21元。两年间,招商银行累计追索回的绩效薪酬超过1亿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金融机构的绩效一般都是滞后的。
比如过去几年经济蒸蒸日上,M2一路高涨,银行也是想方设法把贷款借给那些企业或者个人用户。
只要信用没太大问题的,一般都可以从银行贷到款。
但是这两年的经济下滑肉眼可见,很多贷款客户因为经营不善,或者财务造假导致爆雷,那么贷款就收不回来了,这笔钱就要作坏账处理。
截止至2023年末,招行的不良贷款率是0.95%,也就是差不多618亿左右。
对于这笔钱,银行会把它们打包卖给那些AMC公司,比如信达,华融之类,打包价格也特别便宜,一般就是债权价格的10%。
那么对于银行的损失,总不能自己当冤大头,总要找一部分人来承担责任,于是逆向讨薪赫然诞生。
那些负责房贷的责任人,拿绩效的时候嗨的不得了,拿好钱了就跟自己没关系了吗?
记得以前P2P很火的时候,我身边有很多人自己开平台,招来的业务员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拼命想把公司的钱给放出去,因为自己的收入和提成是息息相关的,基础工资真的很低。
于是他们就会和客户联合起来作假,把一个本来已经烂得不成人形的客户,包装成一个优质客户,然后帮助他们向公司贷款,贷下来的钱跟客户三七分。
接着他们会告诉客户,还个一两期就不要还了,拿着钱跑路吧。
然后公司还要给他们高额提点,这些业务员是两边拿钱。
对于平台来说,它也巴不得快点把钱放出去,因为这些钱是自己通过高息融过来的,P2P最高峰的那段时间,平台给到2分的息再正常不过了。
这些钱是烫手山芋啊,不尽快放出去就要硬扛利息,吃不消的。
平台逼着业务员加班加点,业务员顺水推舟,风控再被业务员收买一下,只坑投资人和老板的闭环就这么出现了。
P2P火的那几年,平台和老板以及投资人是真的被坑惨了,唯独这批业务员靠着坑蒙拐骗走向人生巅峰。
只要稍微缺一点良知,都可以捞得满手是油。
最关键的是,还没有追责机制,一家平台干倒了换一家平台继续干,功成名就,退隐江湖。
银行的贷款逻辑其实也差不多,只不过银行的成本低,看看活期和定存的利率才那么点,所以它们的容错空间也大,相对来说风控也会更严格。
更重要的是,人员流动要比P2P这种杂牌军低太多了,那么事后追责也相对容易太多。
你看,这次招行两年追回一个亿,对于不良贷款来说虽然只有一个零头,但可以大大缓解各类经营和管理风险,而不是让这些金融从业者赚得盆满钵满,最后让储户的钱来填坑,美其名曰软着陆。
22年的河南村镇银行事件,大家应该还记得,至今没有全部解决,把钱全部放给相关的房企,没有追责机制,最后全社会买单。
所以现在的逆向讨薪我是举双手赞同的,虽然听上去有点不太妥当,给人一种错觉,打工人辛辛苦苦打工赚来的工资,还要因为银行的业绩不佳再收回去,很容易遭骂。
实际上也有不少人不看财报,凭想象就开始带节奏,比如这种。
招行的官网上说,集团公司一共有11.65万员工,在2023年年报中说,这次绩效薪酬追索回扣的人数是4415人,很显然,逆向讨薪只针对极个别人群,和整体的银行员工完全没有关系。
可能有人会问,那么已经离职或者退休的人员,可以继续追索吗?
根据2022年8月,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里面明确规定,只要绩效薪酬追回期限原则上与相关责任人的行为发生期限一致,绩效薪酬追索扣回规定适用于已离职或退休人员。
所以那些渎职人员,一个都跑不了。
反过来想,也正因为经济放缓了,才会有这样的文件出台,银行才会逆向讨薪,裸泳的才会露出水面。
经济下滑就是一面照妖镜,仔细想想,还真的挺讽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