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阴煎的替代方案:引火汤在上火、口腔炎、咽痛、失眠方面的优势

点点健见 2024-02-23 03:46:40

有人说,最近经常出现上火的症状,比如口腔炎、咽痛、牙龈肿痛,还有痤疮。不仅如此,还时常感觉上热下寒,身体不适。因此,非常小心翼翼,连一点上火的刺激性食物都不敢吃。

那么,他的身体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中医理论认为,肾脏是先天之本,内寓命门之火,是水火共存的器官。肾中的水火相互依存,共同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如果因为外感风寒或内伤情志等原因导致肾水不足,火就会失去制约,上窜至身体上部,从而引发上火、口腔炎、咽痛、牙龈肿痛、失眠等症状。这实际上是肾水不足,无法滋养命门之火,导致火性上炎。

要治疗这些病痛,单纯灭火是不够的。因为这些火并非真正多余,而是放置位置不当。我们需要的是将火引回原处,同时恢复肾水的充沛,从而实现阴阳平衡。因此,治疗这些慢性疾病,不能仅仅依靠清热解毒的方法,这样做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补充肾水,这样既能避免伤害命门之火,又能让火回到它应该在的位置,从而真正治愈疾病。

所以,面对虚火,我们不应该采取清泻打压的方式,因为这只是一种表象,实际上是肾水不足的表现。正确的做法是补充“阴”的一方,以实现阴阳平衡,这样虚火自然就不会再出现了。

有两个常用的方子,分别是引火汤和镇阴煎,它们都能将身体上部的虚火引导至肾脏,实现引火归元,有效治疗由肾水不足和真火上浮引起的上热下寒症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清朝名医陈士铎《辨证录》中引火汤的组成:熟地90克、巴戟天30克、茯苓15克、麦冬30克、五味子6克。

在这个方子中,熟地黄的主要作用是补肾阴,一旦阴液充足,浮阳就不会上越,虚火也就不会乱窜。引火汤正是依靠大剂量的熟地黄来滋养肾水,使肾精如同溪水般源源不断地流淌。

茯苓味道甘淡,能够健脾除湿,在这里的作用是将虚火通过小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麦冬则能滋肺胃阴,清肺胃热,清除心烦。

肾水不足时,人体会感到莫名燥热,就像一段时间没有下雨,人们会感到烦躁。而下过一场雨后,持续一周都会感到清凉舒适。《药性赋》中提到五味子能滋肾水,它是通过降金生水,敛肺补肾的方式来实现的,就像降雨一般。

这个方子主要是为了补足肾水,同时方中还加入了一些补阳的药物,以起到引火下行的作用,让肾经之火回归到它应该在的位置。

接下来,我们看看张景岳的镇阴煎的组成:熟地30~60克,牛膝6克,炙甘草3克,泽泻4.5克,肉桂3~6克,制附子1.5~2.1克,或3~9克。

镇阴煎同样可以治疗上火等症状,它使用肉桂和附子作为引火归元的药物,而引火汤则是用巴戟天来引火,这是两个方子最大的区别。

陈士铎的观点是,使用巴戟天而非桂、附的原因在于巴戟天既能引火又能补水,这样水火就能相济,水趋下时火自然也会随之而下。加之茯苓的引导作用,水火就能同时趋于肾宫,实现水火和谐,从而避免了肾中干燥的问题。因此,无需使用桂、附这类大热的药物。虽然桂、附可以暂时引火,但它们日后会耗散肾水,肾阴和肾阳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只有火而没有水,火就会空烧,最终耗尽肾水。

桂、附虽然是引火归原的重要药物,但在肾水已经亏虚的情况下,如果再使用大热补阳的药物如肉桂、附子,可能会进一步耗散剩余的肾水。因此,选择巴戟天作为温补肾阳的药物,它虽然味辛、甘,但不烈而持久,能够强阴益精,其火不烈而持久,在大补肾水的同时加入辛温药物,寓意“阴中求阳”,实现引火归原。再配以茯苓利水下行为前导,可以达到壮水敛火,导龙归海的效果,疾病得以缓解。

引火汤最适合治疗由严重虚火引起的各种症状,如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失眠、咳嗽、眼睛干涩、脸上发痘、五心烦热、睡觉踢被子、手和脚总是不自觉地伸到被子外面、失眠烦躁等,尤其对虚火上炎引发的喉痹效果显著。

镇阴煎虽然也有作用,但需要仔细权衡桂、附的用量以及与养阴药的比例,如果用量过大,可能会损伤本就不足的肾阴,减弱或无效其镇阴作用。

有人认为,陈士铎版本的引火汤药量较大,如果熟地用量过多,可能会生湿损伤脾胃,导致引火过程受阻,减弱方子的效果,因此建议谨慎使用,调整后的用量建议为:熟地30克、巴戟天10克、茯苓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

这些方子必须在有经验的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0 阅读:0

点点健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