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勇:学书法,从什么入手为好?

书法世家 2024-05-19 02:54:24

刘文勇 又名刘文雍、刘白,河南太康人。现任职于广西艺术学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院秘书长、周口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来宾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也说“取法乎上”

文/刘文勇

临习书法,每每请教于别人,虽所请教老师不同,却均会给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学书法必须要临摹古帖,而临摹古帖必须要“取法乎上”。于是乎,碰到别人询问自己,也是很认真地对其说:学习书法务必“取法乎上”。直到最近又读书论,才意识到这个“取法乎上”如果不搞清楚,也会误导很多人的。学习书法“取法乎上”应该是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但是这个“取法乎上”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说到底该怎么去做?

最早看到“取法乎上”几个字,是在古代书论中读到的,当时认为学习书法,尤其是临摹书法,取法越高越好。后来查阅相关资料,才知这句话具体的出处是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此外,在古代多个文典中也有类似的话语。如《孙子兵法》中说:“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宋末元初的诗词评论家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还有“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等等。从古人这些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作何事情,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取法乎上”,若“求其中”或“求其下”均不可取。

每个人,在某领域进行苦苦追求,自然都想达到上等的境界,但是真的要达到上等的境界却又是非常之难的。因为仅仅靠个人的勤奋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个还要看天分。若天分能到,再加上勤奋,上等境界一定可到。若天分不到,那这上等境界自然终会隔着一层上不去,此也是人生无奈,强求不来。然而,现实世界是,不论我们有没有那个天分,不断的用功学习,勤奋地做学问、修学养终究是必须要做的功课,或者说是要为自己打下基础的。

我们临摹书法,都是从基础的开始,不论哪种书体,都从基本的点画开始,从下向上求索,循序渐进,如登楼梯一样,一步一步向上走。《书》曰:“若升高,必自下”。那么,我们现在谈“取法乎上”,其实应该是有个过程、有个主线的。虽然我们的目标一定要高,但也要有个适合我们自己的基点,从什么入手为好,还是需要认真的思考一下。很多老师建议说:“书必学二王”,刚开始执笔便要求入唐追晋,不是学王羲之、就是学王献之,要么就是欧、虞、褚、薛,苏、黄、米、蔡。这些人书艺极高,学识又丰,学之必定终身受益,然又有几人可以在短时间内登堂入室?恰恰相反,现实中最明显的一个实情是,很多学书者终其一生临习王羲之《兰亭序》,却又终生不得要领,未入其门。

甚至写出的字平平无奇,俗不可耐,甚是令人叹惋。反观那些名家大师,刚开始从一本很普通的碑帖入手,甚至从竹片木简,残砖破瓦中汲取营养,后来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达到了很多人达不到的高度,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对书法的“取法”应该一分为二的对待才对。

其次,还有很多高校的书法专业学生,这些年轻小伙在入大学校门之前还不懂执笔,更妄谈对书法的理解。但他们仅接受了一年半载的书法专业强化培训,便考入高校,学习二、三年后又在全国展赛中频频获奖。比这更神奇是一些国展培训班的学生,经过短暂的培训后,便能在国家、省级专业展览中接连入展和获奖。这其中原因,是否应该引发我们一些思考?我们不宜恶意胡乱猜测,仅从正面考量,这应该就是对怎样做到“取法乎上”的最好阐述。这些高校学生和国展培训班的学员,他们在学书的过程中,学的是古人碑帖,但是教授他们技法的却是当代书家。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都有同感。

比如我们学习同时代书家的东西,尤其观摩他们的真迹,都会觉得易于揣摩和临习,再加当代信息的发达,科技的进步,我们随时可以看到他们书写的视频。所以这些高校学生和国展培训班的学员,表面上看是学习古碑帖,其实是受所教老师的影响最大,这点在学生写的作品中最能清晰的体现出来,那就是老师怎样写,学生便怎样写。从这点来说,学生其实并不是“取法乎上”,应该是“取法乎下”才更准确。因为“取法乎下”更容易入手,尤其对初学者。

由此可知,所谓“取法乎上”者,其实是有个阶梯过程的,若自己学问浅薄,远不及今人,又何谈远及古人呢?在这里,“取法乎上”应该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至于刚开始临摹的取法,如果按照老师教的一笔一划的来书写,那妥妥的是“取法乎下”的。所以取法的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根据自身学习和感悟交叉进行,或循序渐进自我规划和调整皆可。

应灵活对待,不可拘泥于形式,或陷入某种模子中而不能自拔。不过,根据上面所举实例和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建议是:刚开始临习书法,还是宜先将今人笔墨,逐一研究,有所感悟,有所领会后。再揣摩明、清诸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逐渐上溯。继而观宋人碑帖,上追唐代欧、虞、褚、薛、颜、 柳、徐、李诸家,当略得其蹊径后,再上求右军、大令诸法,这样以来,诸多书法端倪基本可以明了于心。

但这足以用尽我们毕生心血和时间,所谓的“取法乎上”应是如此的吧。而这里所论述的也仅仅是行草书而已,至于篆书、隶书,则又当别论,因为有很多书法大家和名家都曾直接取法民间书法,不仅是“取法乎下”,简直是下之又下,但是并不影响他们书法达到的高度。

学书多年,却无所得。每每困惑于心而不得解,拜访他人,所得答案却又多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再求于书,依然对很多论述不能理解。年龄越大,困惑愈多,觉学书之路愈难。学书之甘苦,唯自知尔。不知可有同感与我者?

​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1

书法世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