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四岁让梨,然后死于“不孝”的罪名?大家别再拿这个讽刺他了

采蓝说历史 2024-01-06 02:24:05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三字经》大家应很熟悉了吧?

但是,后来大家又听说,孔融被曹操杀了,还是以“不孝”的名义杀的,于是瞬间拉满了讽刺感——孔融就是个伪君子,东汉岳不群!

那么,孔融真的是这么一个人吗?如果不是,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看到他姓孔且是山东曲阜人,大家不由自主地就把他和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联系到一起了。没错,他正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有了一个好祖宗,长期饭票握在手里,孔融的生存环境还是相当宽松的。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他少年时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赞许。

这里要停顿一下,名士李膺(老子的后代)为什么会对年少的孔融赞许有加呢?一个全国知名学者或者院士会轻易去夸赞一个小孩子、小伙子吗?

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目前尚有争议,咱就撇开不说了。

但孔融十三岁时,他爹孔宙去世了,孔融哭得死去活来,悲痛过度到了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的程度,这事是真的!所以说,孔融不是一个伪孝之人。

然后,孔融作为孔子的后代,且带有很强的天赋,天性好学,博览群书,这些事情应该是不值得怀疑的吧?

孔融十六岁那年,他亲哥孔褒在外为官,然后他哥的好朋友张俭逃难逃到他们家了。张俭惹了什么祸呢?其实是跟东汉末年的党锢之争有关,是士族集团和宦官集团不死不休的对决,他惹怒了中常侍侯览。

张俭也是无路可走了,所以跑到了好朋友孔褒家里,结果发现孔褒并不在家,于是便不好意思麻烦小弟弟孔融和孔母。

但年纪轻轻的孔融却主动站出来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于是,便把张俭留了下来。

但是,张俭当时是什么身份?“政治犯”身份!结果孔家收留张俭的事情泄露了。

当时鲁国自国相以下的人,都想秘密的压下此事,张俭也趁此空档顺利逃脱。

张俭逃脱之后,总要有人为此埋单吧,于是,孔褒和孔融两兄弟则被逮捕入狱。

但实际上,当时的朝廷也没想把孔家一锅端,只要有一个人出来背锅就行了。把孔家连根拔起,他们也没这个胆子。

于是,孔融率先站出来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

但孔褒怎么忍心让年幼的弟弟扛下一切呢?于是解释道:“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

两兄弟都想扛事,不知道弄哪一个,于是官府就问他们的母亲呗,老人家说哪一个就是哪一个。但孔母手心手背都是肉,会舍得谁呢?于是说:“孔家的事平时都听我的,这事错在我,不在两个孩子。”

一门都争着赴死,这事不好办啦!若是普通家族,随便杀一个,这事也就过去了,关键人家是孔老夫子的后代呀!于是,郡县便向朝廷请示该怎么办?

朝廷知道怎么办吗?最后便让孔褒一个人把这事扛下去了。

孔褒死了,孔融作为孔子子弟,自然成为受益者。第一、孔家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惹祸的;第二,人家孔家个个有担当。

孔融后来在士族集团的声望达到什么程度呢?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齐名,州郡以礼策命,他都不到。

孔融为什么傲娇呢?不是对等的人,人家为什么要跟你玩?还好像欠你们一个多大的人情似的。

后来,孔融受到司徒杨赐的征召,成为司徒掾属,也就是杨赐的秘书。

然后,孔融帮杨赐做了什么主要工作呢?反贪反腐!因为这玩意,是宦官集团天然做不好的事情,孔融检举的多为宦官的亲族。

但是,当时是宦官专政,背后还有皇帝站台,朝廷很多主办官员心里难免有点小怕怕。

怎么办?对簿公堂呗!谁能把对方说到哑口无言,谁就赢了呗!对于那些官员来说,谁赢谁输,他们并不在乎,只要不让他们难办,就一切OK。

孔融陈述宦官子弟的罪恶,毫不隐讳,算明账,我手里有数据支撑,我会怕你们?

184年,这是外戚何进升任大将军的一年,也是黄巾起义爆发的一年,还是朝廷全面解除党锢的一年。

杨赐当时派孔融拿着名片去祝贺晋升高位的何进,结果何进的门人没什么眼力见,未及时给孔融通报。孔融也很傲娇,我一个孔子后代拿着当朝司空的名片来拜见你一个杀猪的,你的门人居然这样对我?对不起,不伺候了,于是夺回名片便到杨赐那里告罪去了。领导,我能力有限,干不了这活。

结果,何进还没怎么滴,他下面的走狗却不干了,认为孔融损了他们领导的面子,想要派剑客追杀孔融。

但是,孔融是你一般人想杀就可以杀的吗?有宾客对何进说:“孔文举有盛名,将军如果与他结怨,四方之士就会相随而去了。不如以礼对待他,使天下人都知道将军的胸怀广大。”

何进觉得有道理,于是征辟孔融为大将军掾属,又举其为高第,迁任侍御史。袁绍、曹操等人也是这样被何进召进府的。

但孔融又因为与上司御史中丞赵舍不和,托病归家。尿不到一壶的人,一律不伺候。

后来,孔融又被征为司空掾属,并被授为北中军候。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实权岗位哦。

董卓进京后,想独揽朝政,所以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但这事士族集团肯定不会答应,逼都被你董卓装完了,我们装什么。袁绍跟董卓朝堂拔剑,孔融也跟董卓在朝堂之上针锋相对。

董卓心里跟吃了苍蝇又吐不出来一样,后面把孔融降职为议郎。

如果董卓一直把孔融等人留在身边慢慢玩,孔融基本上就这样玩完了,要知道董卓这货后来敢杀袁绍全族,他是不会介意多杀一个孔融的。

但董卓这个大憨憨马上就被人忽悠了,那些扮演无间道的士族人士跟他说,要跟这些读书人搞好关系,这样他们才不会跟你作对,现在你掌控了朝廷,就把他们派到地方做官嘛,他们心里不就满足、平衡了?董卓信以为真了,孔融就此被安排到了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为国相。

孔融到了北海,简直跟龙回大海、虎归山林一样,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声气,共同剿匪。

但是,他们老孔家的文基因很强大,武基因好像差了一丢丢,孔融伐黄巾军张饶战败,而转保朱虚县。

然后,劝得被黄巾所蛊惑的男女四万多人迷途知返,再设置城邑,设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对待国人,就算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礼对待。国人没有后代及四方游士有去世的,都帮助安葬他们。就这样,孔融被北海人们尊称为了“孔北海”。

但黄巾军可不管你什么孔北海不孔北海,该打的还是会打的。黄巾军将领管亥又把孔融给包围了。

孔融没有办法,只好派太史慈向当时在青州担任向平原国相的刘备求救。

这下可把一直寄人篱下的刘备激动得不要不要的,他压根都没想到名满天下的孔融会知道自己这么一号小人物存在,这太受宠若惊了,必须要救我们的孔师傅。

刘备惊奇地说:“孔北海竟知道天下还有个刘备呢。”

刘备救了孔融之后,孔融默默地给刘备准备了一个大礼包——刘备接管徐州的时候,因为声望不足,备受质疑和攻击,孔融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给刘备做“学术支撑”了。

后来,袁绍称霸北方,曹操在兖州成峥嵘之势,但孔融没有选择抱他们任何一个人的大腿。其幕僚左承祖劝孔融结纳袁绍或者曹操,孔融怒而将其杀害。啥玩意,我用得着你教我做事吗?

刘备在陶谦的隔空声援下当上了“徐州牧”,然后,投桃报李地上表推荐孔融兼领青州刺史。刘大耳朵呀,你这个顺水人情做得是相当666呀,青州一直是公孙瓒和袁绍在争夺的地盘,袁谭才刚刚击败田楷,你就来这么一出?

不用想!袁谭马上就进攻孔融的北海了。

孔融一如既往,打嘴炮我可以,打土炮我是真的不行,几个月后,北海战士只剩下几百人了,城内已经短兵相接了,孔融还在那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一直到城池彻底沦陷,他才往山东(太行山以东的意思)方向逃,但妻儿都被袁谭俘虏了。

孔融逃到了哪里呢?自然是逃到了曹操那里!曹操是怎么安排他的呢?任命为将作大匠,后又升任少府。干啥的呢?干机械制造方面事情的。

孔融的本职工作干得咋样,咱们不得而知,但高谈阔论这事他没少干,曹操只要开工作会议,他少不了要说上几句。

比如,汉献帝还没有东归时,曾派太傅马日磾来跟山东的各路诸侯搞好关系,结果被袁术那货给扣押了,然后活活把自己给气死了。按理说,马日磾也算是为朝廷捐躯了,朝廷想要礼葬其遗体,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不?但孔融不这么认为,他觉得马日磾一是工作失职,二是没有在三天之内以死明志,有损逼格。所以,袁术虽然不是东西,但马日磾也不是东西。最后搞得朝廷真的没有礼葬马日磾的遗体。

还比如,当时的荆州牧刘表明显已经不把曹操挟持的汉献帝伪政府当回事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本来想把刘表一些不体面的行为公之于众。但孔融却说,这么做不妥,刘表没面子但朝廷也没面子,还是呵呵一下就算了。

又比如,南阳王刘冯、东海王刘祗相继逝世,汉献帝很心疼,有限的汉室宗亲力量又薄了几分,所以想提高他们的死后待遇来笼络宗室人心。结果,孔融又以他们都是早夭为由,觉得这不合适。

再比如,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讥笑他说:“大将军(曹操)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楛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你反对曹操北征就反对曹操北征嘛,不会好好说话吗?酸不拉几地讥讽人家干嘛!

再后来,曹操因为军粮紧张,上表请求禁酒,因为酿酒会耗费很多粮食,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表示反对,措辞还相当不礼貌。

建安十三年(208年),孔融再次出任太中大夫。但孔融并没有因此收敛什么,经常说话让曹操下不了台。比如曹操想弄个魏公甚至魏王当当,他就说:依照古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

若是一般人跟自己唱唱反调也就算了,因为你敢说,别人还不一定敢信。关键是孔融不是一般人,他是名重天下的大儒,有一大帮铁粉,就算放个屁都有很多人说是香的。所以,搞得曹操越来越怕了这个老嘴炮了。

山阳人郗虑很懂得揣摩领导的心思,早已看出了曹操对孔融动了杀心,于是,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

玩这一套?几乎所有人在曹操面前都是渣渣。曹操故意告诉孔融“郗虑说你喜欢胡说八道”。孔融受得了这?于是跟郗虑没完没了地打嘴炮。

吵架吵到一定程度,说什么、是真是假,这些统统不重要,什么能直接扎对方的心窝子,咱就捡什么说。所以,什么孔融曾在北海聚众意图自立、什么曾发表“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反动言论、还跟孙权的使者私下毁谤朝廷……全来了,大瓜是一个接一个。

最后,就这样,208年9月26日,孔融被曹操处死了,时年五十六岁,并株连全家。孔融死后,曹操还不准人给他收尸,京兆人脂习因与孔融交好,冒险给孔融收尸了,结果被曹操逮捕归案并准备杀鸡儆猴,后是因为刚好遇到天下大赦才保了一条命。

顺便说一句,孔融被诛时,他的儿子和女儿表现得相当感人,这就是成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出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

但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民间,关于孔融的死,流传最广的罪名是“不孝”。根源就在于他和另一个名士、狂士祢衡的交流时,发表了“父母无恩论”,原文如下: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翼为?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

孔融以设问的方式告诉我们,父亲因情欲而使母亲受孕,而母亲怀孕过程,就类似“以瓶寄物”。于此,父亲之情欲,不能作为“恩”来要求子女,继而标榜“孝”;同样,孩子出生后,“以瓶寄物”的牵连就断了,于此,母亲也无法用“以瓶寄物”的过程来要求子女,以此标榜“孝”。他的真正用意是反对“愚孝”,是不希望父母以生育之恩来绑架子女行孝,实际上是给子女释放压力的。

但这个意思背后其实有一个什么样的严重的政治问题呢?如果孔融的理论真的广泛接受和认可了,那么一定会有人进行扩散理解的。汉武帝时期提出了“君为臣父”,那怎么一替代,君对臣不也就没有恩和情了?臣对君也就没有必要报恩、尽孝了?

这就是孔融被杀的真正原因——你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映射政治,关键还是负面抨击。

所以,我们很多朋友把孔融之死归因到他个人的人品、道德的表里不一,这是不对的。不管孔融是不是四岁让梨了,但孔融16岁就表现得那么有担当,一家人争着去死,他不可能是一个不孝之人。而且,孔融在北海为相时,曾抓到一个偷盗者,但听说他是偷东西给老母亲充饥的,立马赦免了他。这种人的品行怎么可能出现这么的反差呢?

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看看那些名士对他的评价吧。看看孔融教育出来的一双儿女是什么样的吧。

孔融死于“不孝”罪名,基本上可以肯定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真正的死因是迟迟不肯归顺曹操。

那么,孔融为何至死也不愿意接受曹操呢?

明面上,是跟陈宫、边让、祢衡等人一样的原因,曹操待遇没给到位,所以我就要倔强地跟你唱反调。你是宦官子弟,我是士族大佬,你杀了我呀!你杀了我,我就溅你一身血,让你很难洗得干净。

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天下其他士族都可以向曹操妥协、投降,唯独孔融和他们孔家的人不可以。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孔子的后代。人家汉代皇帝亲手把你们孔家打造成一块金字招牌,你们孔家敢向明目张胆要篡汉的曹操投降?自己砸自己的招牌,不带这么玩的。

历史很多时候都是遮遮掩掩的,不知道这点事情我说清楚了吗?你们听明白了吗?

0 阅读:8

采蓝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