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为什么没有入选“五子良将”?战功确实差了点,人活得很通透

采蓝说历史 2024-01-04 00:04:20

李典是汉末曹操手下的军事将领,因与张辽共同缔造了“逍遥津之战”的军事奇迹而声名遐迩,很多人对他没有最终入选“五子良将”而感到遗憾。但实际上就事论事,李典无论是从军事能力还是作战功绩上来讲,都比“五子良将”差了点味道和火候的。

李典是一个偏儒将、智将型的军事将领,一直以后勤供给工作为主,正面战场的表现不多,而且还下线得比较早,所以最后没能在曹操的军事将领体系中排名靠前,这其实是很合理的。

但我们全面去了解李典的一生后,又不难发现,这个人其实是活得相当通透的,举重若轻,一点都不拧巴。这种人其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李典的生平简介

李典出生在兖州乘氏(地名)的一个世家大族。之前已经介绍过,汉末很多地方豪族都是自带武装力量的,李典家当时就有一支好几千人的部队。

李家当时的家族长是李典的从父李乾,这个人比较豪气干练,在曹操入主兖州的时候,便和很多兖州士族一样,归顺了曹操。然后跟着曹操在寿张打败黄巾军、与袁绍一起暴揍意欲染指兖州的袁术以及到徐州去耀武扬威。

也就是说,李家是曹老板A轮融资的资本,在曹氏集团中的分量和资历都是相当足的。

194年,张邈、陈宫等人拥立吕布为主,兖州全面造反,兖州各郡县纷纷归附吕布。李典的李家并没有明确地从曹操集团撤资,但对于以兖州士族为主体和主导的兖州叛乱也不是明确抵抗,咱让子弹再飞一会吧。

后来,吕布和曹操双方鏖战兖州,却又碰上了旱灾和蝗灾,不约而同地陷入了缺粮困境。吕布军队便化身了后世的“皇军”,走到哪就强行摊牌到哪,结果在乘氏碰到了李家这么一颗硬钉子。啥玩意?咱们自己都吃不饱,哪有余粮养你们这些伪军?兄弟们,给我抄家伙赶走这些大尾巴狼。李氏宗族在李进的领导下赶跑了吕布的扫荡军。

这事一弄,曹操自然很开心,吕布自然很生气。曹操要赶紧抢救这颗革命火种,吕布自然要想方设法消灭这个刺头。于是,曹操派李乾回到乘氏去主持大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带着兄弟们赶紧转移到咱们大部队来。

195年夏季,吕布的别驾薛兰、治中李封率军到了钜野县,先是派人去劝降李乾,说是只要李乾和李家能认清形势,及时醒悟,他们可以既往不咎。李乾表示老子不信。结果,薛兰和李封就把李乾给武装镇压了。

曹操了解情况后,迅速给出了反应。第一安排李乾的儿子李整继续接管李家的那些部曲;第二及时安排其他将领配合李整一起攻打薛兰、李封,给李乾报仇。不过多解释,这是收买人心的标准操作。

李整打败薛兰、李封之后,死心塌地地跟随了曹操。随曹操平定兖州的各县,多有战功,逐渐升迁。

一直到了200年,官渡之战正式爆发。战争永远都是政治斗争的延续,既然撕破脸了,曹操便对袁绍的一些政治任命表示不认可了,他说袁绍之子袁谭的青州刺史一职手续不齐全、不正规,属于违法任命,便自己颁布一道命令,盖上汉献帝的公章,让李整去当青州刺史去了。

结果没过多久,李整居然毫无征兆地走了。当时,曹操正和袁绍在官渡相持,于是赶紧下令李典为颍阴县县令,担任中郎将,统领李整的部队。

这里有个小插曲,李典这个人从小就不太喜欢打打杀杀那一套,而是立志想做一个学霸。所以曹操令他接管李家军队时,他提出了推辞,说自己想做个文官,而无意于沙场。但曹操是多么鬼精的一个人,李家那支私军,历来是你们李家人统领,我们一下子能指挥得动?你李典不出来站台,谁可以指挥他们?你想当文官没问题,给你挂个颍阴县县令吧。但是,这支军队你不能丢,所以兼职中郎将,继续统领他们吧。

鉴于李典的发展路线不太明确,李典没有被安排在前线工作,一边在地方搞行政工作,一边在部队搞后勤工作。不久便升任为了离狐太守,带领家族的人以及所辖部队运输粮食布匹给官渡前线供应军需。

官渡之战胜利后,李典被任命为裨将军,在安民屯兵驻扎。

202年,曹操进攻黎阳,意欲一举扫清河北。李典再次干回了他的老本行——押运粮草。

一次,李典和程昱走水路押运粮草,正好碰上了袁尚部下的魏郡太守高蕃带领部队截断了水路。曹操下令指示他们,水路走不通就上岸走陆路。但李典跟程昱等人商量说,高蕃那帮人只是装腔作势,装备都不齐全的他们不堪一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咱们揍他丫的就完事了。结果,顺利击败了对方,通过了水路。

李典这次临机决断,让曹操对他的军事能力更加高看了一眼。首长喜欢那些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同志,也喜欢那些能灵活变通取得最终胜利的同志。

还是这一年,已经逃到荆州的刘备在刘表的安排下,对叶县发起了进攻。曹操派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前去拒敌。结果,双方对峙于博望坡一带。

然后,刘备觉得这么干瞪眼下去没啥意思,于是烧毁营地便要撤退了。夏侯惇披坚执锐就要追上去,李典赶紧拦住他,领导,您别冲动,南边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他刘大耳朵可不是个好人啦,您摸清情况再追击不迟。

但夏侯惇表示李典把这事想复杂了,这种机会错过了就没有了,于是便和于禁一同带兵去追击,让李典留守。结果,果然中了刘备的埋伏,被揍得很惨。危急时刻,是李典带着后援部队赶到了,才吓跑了刘备,救出了夏侯惇和于禁。

之后的几年,李典也就是到处打打辅助,到了206年,升迁为捕虏将军,封为都亭侯。

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基本扫平河北,可以说是大势已成,李典做了一件相当聪明的事情——他主动请求把自己的三千部下、族人全部由乘氏迁往魏郡,相当于拿整个家族的命运荣辱给曹操纳投名状了。

曹操对李典这么懂事都有点不敢相信,笑问他是不是想仿效东汉的耿纯(举家投靠光武帝刘秀)?

李典赶紧解释道:“领导,您别想多了,我只是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性格也不是那种激进型的,可领导给我的待遇这么好,搞得我很惭愧,无以为报,理所应当让全族的人都来给领导效力。况且,我还有私心嘛,魏郡不是比乘氏太平多了吗?我这是想借助领导的势力来保护族人而已。”

这种会来事又会给领导脸上贴金的人,谁不喜欢?曹操顺势答应了他的请求,把李典部下族人一万三千多口到邺县,并加封李典为破虏将军。

之后的几年,李典在军事上并无出色的表现,重在参与吧。

215年,李典迎来了自己人生最为高光的时刻,那就是举世闻名的“逍遥津之战”。

当时,曹操本人往汉中那边去征讨张鲁去了,只给张辽、李典和乐进等人留下7000人守合肥,结果引来了孙权亲率十万大军的严峻攻击。

临开战时,合肥诸将接到了曹操的秘密指示:“若孙权军来到,张、李两位将军出城迎战,乐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得与敌人交战。”曹操为何这么安排呢?因为张辽、李典、乐进三人各有恩怨,互不服气,让直属兵力最多的张辽和李典出城杀敌,双方很容易因为“内部竞争”而特别卖命,被“轻视”的乐进守城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担当大任,也会拼死守城。

但身为主将的张辽对于他们三人军事小组之间的矛盾也是心知肚明,毕竟自己当年跟随吕布时把李典家族祸祸得挺惨,而乐进也一直性格挺强势的,比较排斥自己这类降将。所以在战前开了个民主座谈会,问大家有什么想法。

结果,李典慷慨表态,绝不会因私废公。

最后,这一战彪炳史册,光耀千秋。张辽先是亲率八百勇士在东吴军中横冲直撞,然后和李典共同追击,大破东吴大军,还差点活捉了孙权。要知道,当时东吴不光出动了十万之众,还出动了武将全明星阵。

逍遥津之战,首功自然是张辽的,但李典也是功不可没的。事后,张辽被封为征东将军,李典也增加了封地一百户。只有乐进,仅仅拿了个安慰奖。

逍遥津之战后,李典便匆匆下线了,据说是死于瘟疫,时年三十六岁。

李典死后,其爵位被儿子李祯继承,后来还被追加了一百户。他的另一个儿子也因逍遥津之战的伟大战绩被追封为关内侯。李典后被追谥为愍侯,并从祀于曹操庙庭。

李典的人生分析

李典这个人,总体上是给人一种“无欲则刚、有容乃大”的感觉。恰如《三国志》中给出的评价:“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

李典是典型的汉末豪强阶级出身,也就是后世大家比较熟悉的地主阶级出身,但是这个小伙比一般的豪强子弟不一样,他身上少了很多暴戾之气和功名之心。他从小重文轻武,为人处事一向都比较温和,这是他与众不同的。

这么说吧!像于禁、臧霸那些人,其实都属于比较原生态的豪强子弟,我手里有天然资本,我就要牢牢地拽着这些资本,然后在这乱世之中,把自己和家族的利益最大化。但是李典不一样,他属于转型期的豪强子弟,他明确地知道,血染沙场不应该是他的归宿,他应该改变赛道,做一个治世之臣。

假如不是恰巧碰到了天下大乱,像李典这样有思想、有能力的豪强子弟,他的发展前途应该是比臧霸那样的纯武夫、投机分子要大得多的。只不过,树欲静而风不止,李典碰上了国破家亡的时代,被迫背起了他不喜欢但又不得不扛起的家族宿命。

但即便是如此,李典也是比一般人活得通透的。比如他在族兄李整去世后,便主动提出要担任文职,要把李家的私军交出去,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因为舍不得嘛!但是,如果李典非要牢牢抓住李家那支私军,然后急欲大展拳脚,他的未来之路会如何呢?不要怀疑,大抵就会和张郃、于禁等外姓将领一样,被安排去适应自然法则、狼性文化,你给我去前线拼杀吧,赢了,给你们分红,输了,你们活该。李典知道自己不是那样的人,不适合做那样的工作,所以主动提出,干点文职工作就行了。

打个比方,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有点能力和资源,到新公司去入职,首选的都是生产和销售工作,因为那些工作见效快、收益明显嘛,几乎没有人愿意主动放弃自己手里的资源,把资源主动充公,然后安心做点产销衔接之类的工作,但李典就是这样的人。

李典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让曹操觉得他没有太大的野心和太强的功利心,这就是他最大的收获!有时候,我们年轻人很容易把那种对欲望的急切和对进取的激情搞混了,以为大多数老板都喜欢那种敢打敢拼的员工,其实还真不一定。有些老板,确实比较喜欢那种温文尔雅、心有敬畏、举重若轻的温和型员工。记住,锐气逼人,永远是把双刃剑,咱们做人做事,很多时候真的没必要太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了。

基于实际情况,曹操也不可能立马就真的剥夺了李典的兵权,但他可以中和一下,让李典尽量少参与前线战事。所以,这么多年,李典一直都在军队的后勤线上工作。

李典虽然生性不喜欢打打杀杀,但是不代表人家是个军事门外汉。大家可以看看人家在河北运粮遇到高蕃的截击和博望坡预判刘备的伪遁之计,都说明人家对战场形势的认知是相当清晰和清醒的,对临机决断是拿得出胆量和勇气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及时率后军救援可能遇伏的夏侯惇和于禁”,这都不是一般将领能干得出的事情。

另外,李典作为一个偏文化人的武将,他的政治觉悟是相当高的。他在曹操平定河北之后,立马提出要把族人和部下的家属都迁到魏郡,其实就是把自己的“核心资产”给曹操做托管了呗!也就是纳投名状表忠心呗!这说明李典善于主动妥协,善于顺势而为。讲真的,谁又真的希望自己的家人去当人质?但是,胳膊能拧得过大腿吗?与其最后被逼着捏着鼻子把药喝下去,还不如主动一口闷,好歹给人留下一个懂事的好印象吧!

最后,咱要说说李典最大的一个优点——为人宽厚。他在逍遥津之战前夕能对张辽放下成见、精诚合作,这就是相当大气的表现。李典的家族与张辽的旧主吕布有血海深仇,李典能做到如此坦诚已经相当难得了。大家想一想,你的同事如果跟你有深仇大恨,你还能心平气和跟他一起搞好一个项目吗?

李典身上的儒雅之气、宽宏大量其实来自于他读书时吸收的浩然之气,他能分得清大是大非和个人私怨之间的轻重主次,能对他人表现出极强的包容心和理解度。而大部分莽夫是不会考虑这么多的,都是自己的直接情绪和直接利益为中心的。

总的来说,李典这一辈子是活得比较从容、温和的。他的一生虽然不如那些驰骋沙场的名将那样让人热血澎湃、心旌动荡,但是他能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温暖而又舒适。

一点现实感慨

少学杀人技,多修救人心。我们现在很多长者、前辈、专家、导师其实一直在挑拨众人的欲望,在怂恿大家不惜一切代价去得到甚至掠夺,但是他们忘记了或者故意隐藏了行为的代价问题。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为啥那么受欢迎?因为他把很多武学和哲学结合到了一起。比如七伤拳,是不是伤自己伤得越严重才会威力更大?比如少林七十二绝技,是不是每一门绝技都需要结合高深的佛法来消除其戾气才能臻至化境?比如化功大法、北冥神功,是不是最后要有自我转化才能真正为己所用,不然容易爆体而亡?

我们生而为人,其实一直是处于内、外两个体系的平衡之中的,当我们自身过于空虚的时候,是要适度从外界来补充一些东西来充盈自己的世界的。但是,当我们吸收到了一定程度,有些没啥太大价值的东西也是应该及时舍弃的。有得必有失,有舍才有得,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稳定的平衡。

可我们大多数人光着身子来到这个世界,在很多方面都是天然缺失的,然后对外界表现出了天然的侵略性、攻击性。这在我们人生发展的初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比如我们从小就应该好好学习、长大成才,然后找一份好的谋生,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优越的生活……这些都没错。错就错在我们只会这一招,只能看到这一点。比如基于得到的暴躁和暴力,还有害怕失去、狭隘偏激等等。

一个人,是需要像李典那样,知道跟自己、跟环境适度和解的。请相信,这个世界绝不会因为你想怎么样,就会按照你的意愿去运转的。当矛盾真正对立到不可调和的程度,结果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你觉得自己能压倒所有外部环境吗?

现在很多年轻人,他们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修为有问题。在他们身上随处可见一股强烈的暴戾之气,只要遇到什么他不满意、不认同的事情,就不管不顾地疯狂输出,到处释放他们的攻击力……

比如,网上那些喷子们,你以为他们到处喷人是在坚持真理吗?非也!大多是在维护他们那畸形的愉悦感和逼迫别人接受他们的认同感。

总而言之,一个越是成熟的人,越是懂得适当的让步。一个总是习惯性暴走的人,只要碰到一块硬铁板,基本上就会在劫难逃。咱为什么老是奉劝大家多读经典,多学圣贤?因为他们那些通透的经验和智慧,能帮助我们消除很多必将反噬我们自己的暴戾之气。

1 阅读:126

采蓝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