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度刘郎:刘禹锡诗文战斗

夏小晋 2023-11-03 13:05:56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祖籍洛阳。刘禹锡祖上为匈奴族,据说刘禹锡的母亲卢氏曾做了个梦,梦见滔天洪水淹没大地,大禹退去洪水,送来一个婴儿。不久生下一个男孩,于是起名“禹锡”(即大禹赐予的意思)。

刘禹锡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19岁游学长安,21岁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23岁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顺宗永贞年间,他和柳宗元一同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遭到宦官、藩镇势力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后,与柳宗元一同贬谪远郡。

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唐时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但和州县的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刘禹锡不以为意,反而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知县见了十分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又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山青水秀。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又撰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闻讯后更为恼怒,又把他的住房调到城中,小屋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激愤之中,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图片来源网络)

刘禹锡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一气呵成写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陋室铭》可谓构思巧妙,错落有致,字字珠玑,寓意深刻,充分表达了作者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皇帝下了赦令,刘禹锡被召回长安,期待着安排新职。这时当权宰相武元衡就是当初革新派的政敌,有人劝他走走武宰相的门路,刘禹锡把那人痛斥了一番。一日刘禹锡玄都观赏游玩,一边观赏着满园盛放的桃花,一边嬉笑怒骂地借题写下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里桃千树 (图片来源网络)

大路上滚滚扬尘迎面而来,路上的人没有谁不说自己是刚看花归来。玄都观里的上千颗桃树,都是在我刘禹锡离开京城后方才种栽的。诗作表面为游观盛景,实际是用“桃千树”影射权倾京师的新贵,言外之意是说他们的日子和轻薄易谢的桃花一样不会长久,充分表达了作者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这种语义双关、讽刺朝政又充满对新贵的鄙视之情的诗作,当权者当然也能品味出来,所以宰相武元衡看到这首诗很不高兴,把刘禹锡再贬去人烟荒芜、瘴气随时都可整死人的播州(今贵州遵义市)作刺史。

关键时刻,诗文好友兼政治盟友柳宗元出面,说刘禹锡母亲都已80多了,去播州只有死路一条,很不人道,愿意把他自己的贬所柳州跟他调换,加上大臣裴度斡旋,刘禹锡得以被调往连州担任刺史,接着又被改迁到夔州以及和州等地,生活处于奔波不定的状态。而刘禹锡的意志却越发坚强不屈,所写的诗作也愈益见出超越挺拔的气概,所以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十四年过去了,刘禹锡从贬谪被召回到长安,政治沧桑,人事更替,当年的权贵们老的老,死的死。又是暮春季节,刘禹锡想起玄都观的桃花,于是旧地重游,得知种桃的道士已经死去,观里的桃树没有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了,满地长着燕麦野葵,一片荒凉。他睹今忆昔,感慨万千,又写下《再游玄都观》一首: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今又来 (图片来源网络)

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先前那些种桃的道士如今哪里去了呢?前次因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老刘又回来了!玄都观的兴衰变化,被作者巧妙地用来嘲讽保宁派权贵,“种桃道士”比喻保守势力和权贵,作者笑问他们“归何处”,宣告自己“今又来”,流露出斗争胜利的喜悦。成语“前度刘郎”由此而来,泛指去了又来的人。

刘禹锡这种铮铮硬骨的处世方式,自然是得不到当权者的欣赏,保守派没有放过他,不久,刘禹锡又遭诽谤,被外遣到苏州、汝州、同州等地任刺史。直到后来贤相裴度执政,才被召回来担任翰林学士,后因患足疾,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白居易、裴度写诗唱和。842年秋逝世,享年71岁。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