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红军唯一的女师长,老覃觉得,很多人第一个会想到的是张琴秋。
毕竟,张琴秋名气太大了。
她早年与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等人一同到过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参加了长征;担任过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
老覃认为,1955年我军第一次评定军衔时,如果张琴秋不是过早脱离了部队,去担任了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以她的资历,是可以授中将乃至上将以上的军衔的。
而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军将领传》中,张琴秋也被称为“没有军衔的红军将领”;《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则把她定位为“红军唯一的女将领”。
不过,尽管有不少媒体说张琴秋担任过“妇女独立师”的“师长”,但事实上,她担任的是“妇女独立团”的团长。
一句话,她根本就没担任过红军师长。
当然喽,她后来所担任的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一职是远远高于师长的。
老覃之所以要啰里啰嗦说这么一段,主要是想告诉大家,“红军唯一的女师长”并非张琴秋,而是另有其人——曾经的黄埔四女杰之首、享有“神枪手”美誉的巾帼英雄胡筠。
胡筠是湖南平江人,出生于1898年,家境富裕,又是独生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胡筠自小便获名师启蒙,熟读四书五经。
这里插一句,湖南平江人的向恺然比胡筠年长十岁,以“平江不肖生”之笔名创作武侠小说,且一发不可收拾,影响巨大。
胡筠酷爱读《岳飞传》、《水浒传》,崇尚侠义,有一个“女英雄”的梦。
她在19岁那年,由父母作主,嫁给了北乡红桥镇李采藻的儿子李积琦。
李家是平江第一富户,家有良田千亩,钱财万贯,胡筠嫁过来后,因丈夫长年在外读书,百无聊赖,独坐闺房之时,不免有“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之感。为了在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就闲翻书卷,漫弄笔墨,不经意间,读到了向恺然的武侠作品,侠义英雄梦又来,一颗躁动的心再也不肯受羁绊,向家公李采藻吵闹着也要到外面读书。
1924年秋,胡筠进入了平江县城启明女子学校师范第五班学习,接触到了《新青年》、《向导》等大量革命杂志,眼界开阔,狭窄的侠义思想迅速蜕变成了侠之大者的救国救民革命思想。
1925年底,胡筠由平江县支部负责人余贲民介绍入党,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
平江县城于1926年8月被叶挺的北伐先遣团攻克,胡筠按照平江县党委的指示,前往叶挺部队政治处搞宣传工作。北伐军收复武汉三镇后,因我党急需军事干部,她又被安排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深造。
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胡筠和赵一曼、游曦、胡兰畦并称为“黄埔四女杰”。
胡筠练得一手好枪法,百发百中,弹不虚发,惊艳一时。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革命进入了白色恐怖时期。
胡筠一不做,二不休,回家乡组织游击队!
她向家公李采藻要了一笔钱,前往到湖北通城买回了几十支步枪、上万发子弹,拉起了五十多人的游击队,自任队长,在幕阜山一带打土豪、分田地。
她后来还大义灭亲,将家公李采藻交农民协会处决,烧掉自家的房屋和田契,散尽家财,宣布与李积琦离婚。
胡筠此举,可谓义薄云天,赢得了群众的拥护,队伍不断壮大,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了两万多人,声势浩大!
经平江特委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她的队伍获得了“平江工农革命军”的番号,她本人担任司令员。
恽代英曾神采飞扬地祝贺她说:“你是红军队伍中唯一的女司令!”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发起平江起义,攻克了平江县城。
胡筠率部前来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
随后,她被当选平江县第一届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主席、红五军纵队党代表兼湘鄂赣特委常委,成为了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委员的上级。
1930年9月中共赣北特委成立,胡筠又任特委副书记兼赣北独立团团长;四个月之后,赣北独立团改编成红八师,胡筠后来接任了红八师师长,被称为“军中一枝花”、“红军女名将”。
可惜的是,1932年3月,湘鄂赣省委遭王明“左”倾路线执行者改组,胡筠受到了错误对待,不久含冤而死,时年仅36岁。
1945年,中央为胡筠平反,随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平江人民为纪念这位女英雄,建立了胡筠学校和胡筠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