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乞求的美”——柴烧

自然密探 2019-01-22 13:44:21

忽如一夜春风来,大家似乎对于“柴烧”这种物件青睐有加,和表面光洁的瓷器相比,这个黑乎乎的家伙到底是在哪里吸引了大家呢?

今天就和小编一起了解下关于“柴烧”。

从定义上来讲,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作品可分上釉(底釉)与不上釉(自然釉)两大类,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备前烧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

这是一种古老的技艺,或者讲是一种曾经被抛弃不用的手法。

在中国瓷器发展的历史上,从来都是往精美、精致、高贵的方向发展。众所周知,在古代烧窑时候所采用的的燃料主要是木头,而木头然后必然有烟有灰,在长期的烧制过程,部分灰落到烧制胚胎的表面并在高温的条件下,会形成自然灰釉,或平滑或粗糙,总之就是不可控,这在当时的眼光看来必然是失败的,烧制也是有瑕疵的。

督窑官之所以不惜成本地砸掉一切带有铁点、变形以及落灰的器具,就是为了保证出产器皿的“完美”。因为当时人们有一个很明确的观点——带着落灰的、形状不规则的陶瓷就是残次品。所以当时的窑工会发明出匣钵,千方百计地把陶瓷和窑灰隔绝开,就是为了得倒光洁的釉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窑也抛弃了木材,也没有什么木灰的产生,照着这个趋势发展,似乎是没有柴烧什么事情的。

但是时代在发展,观念也是会变化的嘛~

对柴烧的追捧,还得从我们的邻国日本说起。

现代柴烧并不仅仅像字面上看到的只是“用柴烧制”这么简单。这个概念源于日本的寂侘美学,烧成的器具多用于茶酒具或是室内陈设。因为柴烧出的作品往往平和、自然,可以很好地烘托出宁静平和地雅致氛围,同时色彩通常也很低调耐看,不会抢去主体物的风头,所以已经在日式生活中流行了很长的时间。

而现在的工业化,使得每一件商品都在同一个模子下近乎完美,流水线上的可复制性,让每件物品少了份匠气,缺了份温度。柴烧则不然!

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追求自然朴实的视觉效果以及温厚的触感,是人们厌倦了极度工艺化,追求返璞归真所产生的新的审美。自然灰釉统筹是粗糙亚光的,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在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留下了火曾驻足的痕迹,大气自然没有矫饰之感。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柴烧表现出来的未知性,有种“向天乞求的美”在里面。

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与一般的漂亮釉水不同,窑内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之上,在高温烤制下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呈现出斑斓的色彩;柴火直接在陶坯上留下自然的火痕,使得作品色泽温润且变化多端,柴烧陶器作品拥有浑厚内敛的质感,其“火痕”与“灰釉”所构成的人工无法达到的自然美妙纹路是柴烧作品的迷人之处。

火痕和落灰会因烧窑的薪柴材质不同、坯表落灰多寡、烧窑时间的长短、坯体在窑内的位置及所受的温度差异而呈现各异,烧制的偶然性展示了其特点,这也决定了每件柴烧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这里小编就不再赘述如何烧制的过程了,毕竟行业里流行一句话叫“非大师,不柴烧”。

“非大师,不柴烧”从侧面反映出陶瓷艺人对于柴烧技艺的敬畏。目前中国大陆乃至台湾地区能烧出柴烧精品的人屈指可数。种种客观因素决定了柴烧陶艺与生俱来的难度。柴烧作品成败取决于陶艺家对火的把控,可以说,没有两年以上经验的作家是烧不出优秀作品的。

对于我们来说如何挑选一个合适的、货真价实柴烧作品才是和生活实用相关的。

柴烧的大部分作品一般都是直接放到窑里的,这样火是能直接烧到胎体,那么在他的表面就会表现出来火走向的痕迹,这样的釉面和火痕我们称之为阴阳面,变化丰富并且显得生动。

在烧制的过程中,为了固定陶瓷并且防止底部沾到一起,烧制的师父会用三点支撑来烧,或者使用一些耐火的支撑面。这样的支撑点就会产生痕迹。

因为柴烧人力成本高,一些不良商家就会模仿柴烧来抬高价格,在电气窑中待温度到1000度时候向其中投放木柴或者木炭,这样同样会造成落灰,但是呢,这样他的釉面不会均匀,没有阴阳面的形成,甚至是雨点形状的釉面,方向是上面落下而不是侧面形成,这是很重要辨识的一点。

如果你也喜欢柴烧这种陶器,务必擦亮眼睛哦~

1 阅读: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