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幾鵋
编辑:王西北
——【序言】——当年田间忙碌,炊烟袅袅,现今却是荒草遍地,无人问津。昔日六畜兴旺,今朝却只见老弱残喘。农村,昔日繁荣不再,人口凋零,年轻人皆外出打工,乡村空巢,几多悲哀!何故至此?农业政策之失?乡村振兴之难?值得深思。
——【正文】——我常回乡下老家探望年迈的父母,尽管我的事业和生活重心都在城市里,但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总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
每次回去,心里总是五味杂陈。记得小时候,村里可是热闹非凡,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小孩子们在田野里奔跑嬉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然而,如今的村庄,却是一片萧条与寂寞,不见五谷丰登,不见六畜兴旺,只剩下几个老头老太太。
说起过去,仿佛昨日重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农村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那时候,家家户户忙着种地养猪,春耕秋收,辛勤劳作,一年四季都有忙不完的农活儿。
记得有一年,村里种了大片的水稻,金黄的稻谷铺满了田野,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每到秋天,家家户户的谷仓里都堆满了新收的粮食,村头的磨坊也是热闹非凡,人们带着稻谷前来碾米,磨坊的声音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丰收的图景。
那时候,村里人过年的时候总会大摆筵席,整条街巷飘满了饭菜的香气,小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提着花灯四处跑闹,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真是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进入21世纪,农村的景象却大不如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0年,全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3.91%,而到了2020年,这一比例已下降至40.42%。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的只有一些老人和孩子。
村里原本热闹的集市也变得冷清,很多店铺都关了门,一片萧条景象。在我老家的村子里,原本的几百户人家,现在只剩下不到一百户,且大部分是老人,农田荒芜,很多地都无人耕种,成了荒草丛生的废地。
过去,家家户户养的鸡鸭猪牛,如今也很难见到了。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10年至2020年间,全国农村养殖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仅为2.6%,远低于同期城市服务业的增长率。
在村里,走到哪儿都能看到老人们晒太阳聊天。他们大多已过古稀之年,体力不支,只能做些简单的家务活儿。年轻人外出打工,逢年过节才回家,老人们只能守着空荡荡的房子,望着村口的路,盼望着孩子们的归来。
记得去年冬天,村里下了一场大雪,厚厚的积雪覆盖了整个村庄。由于道路结冰,交通不便,村里的几位老人独自生活,无法外出买菜,甚至连取暖的柴火都成了问题。
村干部组织了志愿者队伍,挨家挨户送去生活必需品,才解了燃眉之急。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农村老人的孤独与无助,也更加坚定了我回村探望父母的决心。
我记得前些年,村里有位张大爷,他的儿女都在城里打工,平时就他一个人住。
每次我回家,都会去看望他。张大爷特别喜欢种花,院子里总是花团锦簇,成了村里一道风景线。他常说:“老了,种点花花草草,心里也舒坦。”然而,随着年纪渐长,张大爷的身体越来越差,去年冬天,他病倒了。
由于没有人照顾,病情一度危急,还是邻居们发现后,及时送他去医院,才保住了性命。这样的事情在村里并不少见,许多老人因为儿女不在身边,缺乏照料,生活困难。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也是导致人口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的数据,201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170元,远低于城市居民的42359元。
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多为老弱病残。此外,农业收入的不稳定性也是一个大问题。
近年来,气候变化频繁,极端天气时有发生,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比如,2018年的夏季,我所在的省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很多农田被淹,粮食减产,农民的收入大幅下降。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5789万吨,比上年减少0.6%。
在我的村子,很多年轻人已经搬到了城里。老李家的大儿子原本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农民,种了一辈子的地,后来因为看不到希望,就带着一家人搬到了县城,在工地上干活。老李每次提起这事,总是感慨万千:“年轻人有出路是好事,可这地啊,没人种真是可惜了。”村里的耕地因为无人耕种,逐渐荒废,杂草丛生,甚至有些地块已经被村民用来堆放杂物,成为了一片荒地。
在村里走一圈,看到的都是老人们的身影。
他们大多已经上了年纪,干不了重活,只能在家种点小菜,养几只鸡鸭。老王家的小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蔬菜,什么青菜、萝卜、辣椒都有。
每次我回去,老王都会热情地邀请我去他家吃饭,桌上摆满了他自己种的蔬菜,虽然简单,却格外新鲜可口。老王总是乐呵呵地说:“这些都是自己种的,放心吃,没打过农药。”
可我知道,老王的日子其实过得并不容易,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平时很少回家,老两口的生活全靠那点微薄的养老金。
过去村里有一家小卖部,是村民们日常购物的主要地方,现在也只剩下一个年久失修的木门,店主老陈因为生意不好,早几年就搬到镇上去了。
村里人现在买东西大多要去几公里外的镇上,一些老人因为行动不便,只能托亲戚朋友帮忙带些日用品回来。
尽管农村现状堪忧,但我依然相信,只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农村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要求,到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将保持在6.5%以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将显著提升。
在我老家的村子里,村干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一系列的扶贫工作。
比如,修建了新的水泥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建立了农业合作社,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技术,增加收入;还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这些措施的实施,让村里的老人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吸引了一些年轻人返乡创业,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村里的一些年轻人看到了农业的前景,决定返乡创业。小李就是其中之一。他大学毕业后,在城市里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总觉得生活压力大,难以找到归属感。
于是,他回到家乡,利用所学的农业知识,开始搞有机农业。他在村里租了一块地,种植无公害蔬菜,短短几年时间,已经初见成效。
小李的成功吸引了不少村里年轻人的注意,大家纷纷向他取经,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村里逐渐有了生气,老人们也因为有了年轻人的陪伴,日子过得更有滋味。
现在我每次回村,都能看到新的变化。
村头的小路变得宽敞了,两旁还种上了花草,村里的环境卫生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委会还定期组织老人们开展各种文娱活动,比如广场舞、象棋比赛等,让老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每逢节假日,村里还会举办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村民们通过售卖土特产,也增加了一些收入。
尽管村里的生活条件在逐步改善,但我们不能忽视那些依然生活困难的老人们。去年夏天,我和几个朋友自发组织了一次捐助活动,为村里的孤寡老人送去了一些生活用品和食品。
看到老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心里感到无比的温暖。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帮助这些为我们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不见五谷丰登、不见六畜兴旺,只剩下几个老头老太太,这的确是当前许多农村的真实写照。
然而,正如古人所云,“困境中往往孕育着希望”。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相信农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愿我们每一个在外打拼的游子,都能常回家看看,关心关爱我们的父母和家乡,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活在农村虽然不再像从前那样充满生机,但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依然保持着淳朴和坚韧。我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会不断改善,年轻人也会越来越愿意回到家乡,建设美好的农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