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李宗仁是一个被低估的人。
有人说,他坐拥号称“雄于天下”的广西狼兵,却仅仅有台儿庄战役一次出彩的战斗。其他的时候,不管是军事还是政治,他都乏善可陈。
然而,著名的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却十分推崇他,甚至说他“一个人的命运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安危”,“是近代中国的一根重要支柱”。
那么,李宗仁真的有这样巨大的力量吗?他能有后来的名声,靠的又是什么呢?
想要说清这些,还要从李宗仁的崛起说起。
1891年8月13日,李宗仁在广西桂林的一个贫农家庭里出生了。他渴望学习,16岁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广西陆军小学,同时获得了军籍。
有趣的是,报考这个学校并非因为想当兵,而是因为陆军小学能免除学费、发给津贴,这对许多贫困孩子来说,无疑具有极大吸引力。
和李宗仁同时入学的,还有白崇禧和黄绍竑这两位赫赫有名的人物。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接受过军事理论和政治思想教育陆军小学学生们,几乎全部加入了同盟会,成为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要力量。
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三位农家少年,联手在新的天地间闯荡,没用多长时间就击败了“旧桂系”,崛起为“新桂系三巨头”。
1925年夏天,年仅34岁的李宗仁统一了广西,成了新桂系的老大哥。
然而,李宗仁并不满足于称霸家乡。和那些被打败的中年广西军阀不同,他受过教育,有现代民族主义情怀,也有历史潮流的敏感性。
他明白,中国终将重新统一。与其被动地等着新的政权来收割自己,不如主动加入。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他带领桂系,成为了唯一一个自愿加入到全国统一进程中的地方军阀。
但是,李宗仁想要加入统一大潮,就必须要先选择一个有志于统一的中央政权来投奔。
当时的中国,北洋军政府和孙中山建立的国民政府都很强,甚至从实力上看,北洋还要更胜一筹。
但是,李宗仁最终选择了国民政府,因为他更拥护三民主义。而正是由于他的加入,使得后来的北伐有了可能性。
李宗仁加入南方政府时,时间已经到了1925年之后。这个时候,孙中山早已因为身体原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领袖”。
而国民政府内部,则是一团乱麻。蒋介石、汪精卫争名夺利,各有各的想法,根本无心北伐。
李宗仁感到,“一统中原”时机稍纵即逝,于是先派了12个团杀入湖南,打开了局面,然后便开始游说蒋介石。
但是,蒋介石对北伐并不热心,于是李宗仁只能继续游说其他广州实力派人物。
多番碰壁后,他终于和另一位国民党大佬李济深达成了共识。他们相互配合,多次在公开场合大谈北伐。
另一方面,桂系的先遣部队也已经取得了初步胜利。于是,国民政府抱着捡便宜的心理,宣布出师北伐。
1926年7月,北伐军正式出征。但是此时他们实力孱弱,不但总兵力仅有不到7万人,而且人心散乱。
不过在这支军队中,由桂军组成的第七军却表现非常突出。在战斗过程中,著名的叶挺独立团有“铁军”的美誉,而第七军则被称为“钢军”。
桂军的强大战斗力,让蒋介石又羡慕又害怕。于是,他先是和李宗仁互换“兰谱”拜把子,接着就把最难的战斗都交给桂军去打。
至于他的嫡系部队,却拿着高额军饷逡巡不前。这种阳奉阴违的做法,埋下了蒋桂矛盾的祸根。
伴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蒋桂双方在1929年正式翻脸。
在蒋桂战争中,桂系第一次败给蒋介石,退回了广西;中原大战中,李宗仁再败一阵,从此意识到了励精图治的重要性。
回乡之后,他开始倾力建设广西,发展教育,整顿吏治。在地方势力不断攀升的同时,他自己却过上了清贫的生活。
甚至李宗仁还亲自种田,一时间传为美谈。
就在广西与国民政府对峙的几年中,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而蒋介石对侵略者置之不理,让李宗仁怒不可遏。
1936年,他发表了《焦土抗战论》,以一种近乎自戕的方式,嘲笑了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以及“亡国论”、“速胜论”等抗日声音。
这一行为,再次让蒋介石不高兴。于是在7月15日,他命令白崇禧出国考察,李宗仁则调往南京。
李宗仁明白,蒋介石这是要将两人赶出广西,于是决定对这些命令不予理睬。此举正中蒋介石下怀,他立刻调集各路军队,开始围困广西。
不过在这件事上,蒋介石实在是不占理。很快,东北军、西北军,以及我党政府,都发电声援广西。
蒋介石迫于无奈,只能以抗日的承诺,换取李宗仁宣布服从中央。从此后,他就成了“逼蒋抗日”的最大力量之一。
在“西安事变”之时,各地军阀全都作壁上观,只有李宗仁等16人挺身入局,明确表示支持此事的和平解决,以达到共同抗日的目的。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李宗仁在两个月内,征调了4个军共48个团装备精良的桂系军队,由白崇禧带领前往淞沪会战前线。
虽然他们由于蒋介石的指挥问题伤亡惨重,但是仍然让日军感到震撼,并称他们为“彪悍的军队”。
靠着桂军卓越的战斗力,李宗仁拿到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印信。1938年2月至5月,他打响了让自己彪炳一生的战役:徐州会战。
这是一场大规模的防御战,但是其中的台儿庄战役,却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打出的第一次大胜仗。
台儿庄大战前,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台儿庄留影
国军损失3万人的代价,达成了歼敌1万人的战果。这看上去是一场“惨胜”,但却实实在在地给予了敌人重创。
这一战中,李宗仁作为指挥官,虽然在战术上并无值得夸耀之处,但他指挥“杂牌军”浴血奋战的精神,却实在让人不可思议。
针对派系林立、各自为政的国民党军队,蒋介石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把非嫡系的部队送到前线上消耗。
而李宗仁与之相反,他总是让桂军去打硬仗,对其他派系的军队,却经常给予特殊照顾。因此,他在党内军内广受赞誉,但这反而引来了蒋介石的不快。
甚至有人举行庆祝台儿庄战役胜利的仪式,他都称之为“胡闹”,而且还没有参加。在随后的武汉会战中,李宗仁虽然名义上是战场长官,但实际上却根本没有指挥权。
1943年9月,李宗仁从第五战区调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驻汉中行营主任。李宗仁看似升官了,但实际上却脱离了军队,失去了实际的指挥权。
李宗仁在这之后无所建树,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此。抗战胜利后,他又被任命为北平行营主任,从此彻底与沙场绝缘。
不过,多年的摸爬滚打,让李宗仁积攒了很高的人望。尤其是在广西境内,他更是独一无二的“带头大哥”。
以至于每次回乡,当地官员都会像梁山好汉迎接宋江一样迎接他。尤其是白崇禧,更是对他心悦诚服。而这些,都构成了李宗仁可以角逐政坛的底气。
解放战争中,蒋介石一路高开低走,手里的兵将越打越少。淮海战役中,黄维被围困在双堆集,而蒋介石手中已经再无援兵。
无奈之下,他只能求助于白崇禧。白崇禧此时却轻蔑地表示,要让蒋介石“尝一尝失败的味道”。
而他拒不出兵,反倒抬高了李宗仁的地位。在1949年1月,李宗仁终于迫使蒋介石通电下野,而他则当上了代总统。
然而,李宗仁的这个代总统,却根本就是个摆设。
他想要调兵遣将,可是蒋介石的人和地方军阀没有一个人听他的;他想释放张学良杨虎城,却无法从军统特务口中得到任何关于二人下落的信息;
他想要和谈,但是我党优势在握,提出的条件他根本没有能力答应。他这个代总统,实际上成了有名无实的橡皮图章,只能继续看着国民政府一步步走向失败。
1949年冬,李宗仁黯然前往美国,开始了长达16年的寓公生活。
但是,他并未放弃经营自己。很快,他就参与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口述史计划,并在咱们前面提到的唐德刚协助下,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
与此同时,他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祖国大陆的情况,想要看看在共产党的治理下,中国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消息传到美国,李宗仁非常高兴,给自己的每一个亲友打电话报喜。
在接受采访时,李宗仁这样说:“我为自己的失败感到高兴,因为从我的错误中,诞生了一个新的中国。我们什么时候,有过这样一个强大的中国呢?”
此时,他已经在和周总理接洽,准备顺应历史潮流,回国定居了。
在接触中,周总理坦诚地告诉他,国内的物质条件不是很好,让他做好思想准备;
另外,李宗仁的3个妹夫和1个妹妹,已经在广西的土改中,被当作大地主枪毙了,让他也对相关形势有一个认识。
而李宗仁对这一点看得很通透,他表示:“过去我们也杀过你们的人,现在就不要去记仇了。”
1965年,李宗仁终于冲破一切阻碍,回到了祖国。在当时那个台海关系紧张的时刻,他的行为震惊了世界。
但对他本人来说,落叶归根却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从本质上说,李宗仁始终是个民族主义者。
当他看到新中国实现独立统一指挥时,对祖国的向往便超过了政治上的分歧。
然而,李宗仁回国第二年,那场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暴便开始了。在周恩来力保之下,李宗仁本人未受直接冲击,但是他曾经的部下,却一个个过得凄风苦雨。
李宗仁私下说:“也许回来得不是时候,但我自己选的道路,我就必须要走下去。”
1969年1月,李宗仁去世。
他临终前表示,自己回国的这条路是走对了的。
虽然当时的中国仍有诸多的不如意,但是他相信,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他为自己是中国人民的一份子而感到光荣。
李宗仁以一介平民身份崛起,收服了包括白崇禧在内的一众骄兵悍将,继而主动投入蒋介石门下,再后来又主动回国,成了国家领导人都欢迎的爱国者。
在看似反复无常、建树不多的背后,隐藏着他超群的历史感知力和影响力。
仅这一点,说他是“近代中国的一根主要支柱”就不为过。他的成就可以众说纷纭,但是他为国为民的心意,却应该得到肯定。
参考资料:
李响:福将李宗仁:三次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决定
百科 李宗仁
中国军队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央广网.2006-04-06 [引用日期202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