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后,经毛主席同意:不能葬入毛家祖坟

浩舞默画历史 2024-06-24 12:20:42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30年11月14日上午,长沙识字岭的刑场上,一位穿着单薄衣衫的女子浑身血污,匍匐在地。

她的背部有两个血洞,血迹染红了身下的荒草地,从身上传来的痛楚让她五指成爪,深深地抠进泥土里。

这是杨开慧在世间停留的最后一日。

中午,行刑的卫兵发现杨开慧尚有一丝气息,又朝着她开了一枪。至此,一代骄杨彻底陨落了。

杨开慧牺牲后,她的亲友含泪将她的遗体运回板仓,葬在了被松树环绕的棉花坡上。

毛主席得知杨开慧牺牲,痛彻心扉。他给杨开慧的家人寄了三十块银元,为杨开慧立碑。

出乎意料的是,毛主席并没有提出让杨开慧葬入毛家祖坟,一直到现在,杨开慧都葬在板仓。

按照中国传统,杨开慧是理应葬入毛家祖坟的,为什么毛主席会同意杨开慧葬在板仓呢?

不做俗人之举的巾帼英雄

杨开慧,“板仓先生”杨昌济的女儿,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妻子。她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不做俗人之举。

1901年,杨开慧出生于湖南板仓。她的父亲对她寄予厚望,郑重其事地给她取了名、字和号,希望她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记事起,杨开慧就开始读书识字,在父亲的“远程指导”下学习经史子集。她天资聪颖,4岁就熟读《百家姓》,5岁就开始临帖。

当其他小姑娘囿于深闺,学习三从四德时,杨开慧已经饱读诗书,成为了满腹经纶的才女。

这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称得上倒反天罡。

1908年,七岁的杨开慧进入杨公庙第四十小学,成为板仓第一位女学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杨开慧深知摆脱蒙昧的重要性,便说服母亲和她一起上学,母女俩转到衡粹女校。

不仅自己对抗世俗,还带着母亲一起,谁能想到,这个胆大包天的女娃只有十岁。

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这种敢为人先的性格特质,我们也可以在毛主席的身上看到。要不怎么说优秀的人会相互吸引呢?

大胆聪明的杨开慧,遇到了同样聪明,且思想先进的毛泽东,一段命中注定的爱情就已经开始酝酿。

1913年,杨昌济回国,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杨开慧跟着父母定居长沙。在长沙的家中,她见到了父亲的得意门生——毛泽东。

此时的毛泽东刚满20岁。他一袭长衫,丰神俊朗,颇有谦谦君子之风,是杨昌济最喜欢的学生。

一开始,杨开慧还不知道父亲为何喜欢毛泽东,直到和对方相处之后才发现,毛泽东胸有丘壑,心存崇高远大的抱负,这一度让杨开慧佩服不已。

每当杨昌济和毛泽东谈论天下大事和治学之道时,杨开慧都在一旁听着,视线时不时就移到毛泽东的脸上。

她发现,毛泽东在说自己的理想时,眼中有一股心无旁骛的纯粹和一往无前的坚定。

这种坚定,是不管纷繁尘世的困扰,不管前进途中的艰难,眼睛始终望着一个方向的执着。这个方向,是国泰民安的方向,是自由民主的方向。

杨开慧的心狠狠为之颤动。她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下关注国家大事,同情劳动人民的命运,唾弃吃人的封建礼教。毛泽东口中的“新世界”让她向往不已,她也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这对杨开慧而言,是一种灵魂共振,也是一种情绪共鸣,美丽而珍贵。

后来,毛泽东再来找恩师探讨问题时,杨开慧也会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她饱读诗书,对社会又有很敏锐的洞察力,每次开口都言之有物,见解独特,让毛泽东刮目相看。

他没想到,杨开慧美丽的外表下,居然藏着一颗七窍玲珑心,真乃奇女子也!

因有着相同的宏大目标和相似的思想情趣,杨开慧和毛泽东越走越近,两人时不时就凑在一起,谈历史,谈政治,谈救国救人的真理。

毛泽东的远大抱负深深影响着杨开慧,杨开慧的聪明活泼,也让毛泽东牵动着心神。

1918年8月,互有好感的毛泽东和杨开慧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他们不仅是三观契合的灵魂伴侣,还是彼此的知己、知音。他们的结合,是各种意义上的门当户对。

1920年,杨昌济去世。临终前,他把爱女托付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谨遵恩师遗愿,以半个儿子、半个女婿的身份,协助杨开慧料理了杨昌济的后事。随后,他远赴北京,杨开慧则留在长沙,进入福湘女中读书。

当时,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毛泽东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远在长沙的杨开慧也跟随男友的步伐,开始了一场思想变革。

她阅读进步书刊与杂志,走在反帝反封建的第一线。为了抨击在湖南妇女界大行其道的封建糟粕行为,她还带头剪断了一头青丝。

杨开慧的大胆,让顽固派气得要命,阴阳怪气地讽刺她是“丑鬼”,“男不男、女不女的”。

杨开慧丝毫不在意这些言论。在她的带动下,一些进步女学生也将头发剪短,长沙妇女界掀起了剪短发的新风气。

1920年7月,毛泽东准备在长沙建立一家书社。杨开慧得知后,拿出一大笔钱支持毛泽东。这笔钱,是她父亲去世时,亲友们送的帛金。

有了资金,书社很快成立。那段时间,杨开慧经常跟在毛泽东身边,深入学校、工厂、农村等地。

将传播马列主义思想的书籍和其他进步书刊送到群众手中,为书社的壮大和马列思想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杨开慧的知书达理和善良聪慧,让毛泽东深深着迷。他觉得,杨开慧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伴侣。

1920年盛夏的一个夜晚,毛泽东躺在床上,突然想到了杨开慧的音容笑貌。此时的他,心有千千结,每一个结都写着杨开慧的名字。

在浓烈爱意的驱使下,毛泽东和衣而起,写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情诗:《虞美人·枕上》。

收到情诗的杨开慧心神俱颤。“他的心盖,我的心盖都被揭开了……”杨开慧忍不住向好友李淑一吐露情思。此时此刻,她对毛泽东的爱更加坚定,已经做好了和他同生共死的准备。

1920年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喜结连理。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三媒六聘,这对革命伉俪的婚礼非常简单。他们没有嫁妆彩礼,也没有花轿宴席,连新房都没有布置。

成婚当天,杨开慧独自一人提着装衣服的小箱子来到了毛泽东的住所,两人拿出六块钱,张罗了一桌子菜,请几位好友上门见证,就算是结婚了,简陋到不可思议。

成为毛泽东的妻子后,杨开慧辞去了教师职务,全心全意地辅佐、掩护丈夫。她穿梭在危险丛生的斗争环境中,担起传递文件和情报的重担,毛泽东的指示,也通过她传达到各方。

长沙、上海、韶山、广州、武昌……毛泽东无论去哪里,杨开慧都伴其左右。她是毛泽东最爱的妻子,也是毛泽东最得力的助手。

七年间,他们携手走过革命的风风雨雨,原本的两口之家,也迎来了三个新成员: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

三个孩子的到来,让毛泽东和杨开慧颇为满足,腥风血雨的革命斗争,也因此有了几分甜味。

可惜,这种一家团圆的日子,在大革命失败后戛然而止。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量共产党员被屠杀,新生的共产党政权摇摇欲坠。

风雨飘摇之中,毛泽东前往湘赣边界,企图用秋收起义打开局面。临出发前,他让妻儿留在板仓,等他回来。

杨开慧抱着几个月大的幼子,面露不舍。离别匆匆,她甚至来不及和丈夫好好话别,丈夫的身影就消失在深沉的夜色中。

此时,无论是毛泽东还是杨开慧,都想不到这一别,就是永远……

慷慨就义:骄杨直上重霄九

1927年8月21日晚,毛泽东离开长沙,投入了秋收起义的领导工作,杨开慧则继续潜伏在板仓,坚持地下斗争。

整整三年,杨开慧都奔波在斗争的第一线。长沙、平江、湘阴等地的武装斗争,都能看到她柔弱却坚韧的身影。因忙于革命,她和孩子聚少离多,只能抽空去老家偷偷探望。

没想到,这一探望,就出了问题。

1930年,红军两次攻打长沙,恼羞成怒的军阀何健悬赏1000大洋“通缉”杨开慧。

一时间,军阀派出的密探就像飓风下的蒲公英,被吹得到处都是。杨开慧的老家板仓,也隐藏着不少密探。

何健

10月24日,适逢毛岸英八岁生日,杨开慧潜回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被守在此处的密探抓个正着,年仅八岁的毛岸英和保姆杨玉英也一同被抓。

“吱呀、吱呀、吱呀……”反动派的“清乡队员”推着鸡公车,将杨开慧母子推进了长沙司禁湾陆军监狱署。

因何健藏着策反杨开慧的心思,再加上社会舆论的压力,所以他们并未对杨开慧用重刑,以说服教育为主。

杨开慧入狱第一天,就见到了《晚晚报》的记者。记者开门见山,语气非常尖锐:“你犯了法,晓得么?”

杨开慧面不改色,说自己没犯法。“犯法的是何健。”杨开慧说。

记者没接话茬,说出了此行的目的:“只要你悔过自新,就没有生命危险。”

杨开慧依然不为所动:“我誓不屈服……不成功便成仁。”

记者快要气死了,悻悻而归。然而,何健依然不死心,又派了一个审讯官过去,说只要杨开慧和毛泽东断绝关系,就可以无罪释放。

此时的杨开慧,已经有了必死之志。她拒绝与毛泽东脱离关系,直言自己死不足惜。她大义凛然地对审判官说:“我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说完,杨开慧闭眼,压住汹涌而出的泪意。见过记者之后,她就知道自己活不久了。为了体面地离去,她请求探监的六舅妈用屋里剩下的那块青布料子,给自己做一身衣服。

“家父有训戒:我杨家死了人,不作俗人之举!”直到这时候,杨开慧都还保留着杨家的风骨。死亡,何惧之有?

杨开慧的预感没有错。因一再受挫,凶狠的何健失去了耐心。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换上崭新的青色毛衣和旗袍,被卫兵押到了识字岭刑场。

秋风萧瑟,杨开慧挺直胸膛,不卑不亢,像一棵坚韧不拔的翠竹。

卫兵给杨开慧解绑,脱掉了她的毛衣和旗袍,只剩一件单薄的内衫。

在全副武装的卫兵注视下,杨开慧一言不发,从容地走向一个较高的坟堆上站定。她的神情淡漠中夹杂着仇恨,唯独没有恐惧。

“砰砰”,行刑的卫兵抬起驳壳枪,对着杨开慧的背心开了两枪,杨开慧扑倒在地,鲜红的血迹染红了身下的枯草。

两枪过后,杨开慧尚有气息。她忍着子弹穿身而过的剧痛,指甲深深地抠进地面,嘴巴里都是泥土。

刑场的卫兵见状,没有丝毫怜悯,再次朝杨开慧举起了枪……

识字岭刑场

沉闷的枪声响彻识字岭,毛主席最爱的那株骄杨,倒下了。

杨开慧牺牲后,她的亲友连夜将她的遗体运回板仓,匆匆下葬。她长眠的地方,就是板仓的棉花坡。

不久,正在江西领导反“围剿”斗争的毛主席收到杨开慧牺牲的消息,悲痛欲绝。他给杨家人写信,说杨开慧的死,他百身莫赎。

得知亡妻葬在棉花坡,他没有提出将其迁入毛家祖坟,这一举动让很多人都倍感意外。

要知道,按照传统,杨开慧作为毛家长媳,理应葬入毛家祖坟,为什么毛主席没有这样做呢?是因为毛主席不够爱杨开慧吗?显然不是。

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毛主席希望爱妻能入土为安,不被牛鬼蛇神打扰。而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杨开慧牺牲后的第二年,丧心病狂的何健为了断毛主席的“风水”,就派了特务去挖毛家祖坟。虽然,在韶山冲乡亲们的保护下,毛主席的祖坟并未遭到破坏,但这属实是太恶心人了。

不让杨开慧入毛家祖坟,是对她的保护。

除此之外,让杨开慧葬在板仓,也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对妻子的尊敬。比起“毛家长媳,毛泽东之妻”这两个身份,毛主席更希望杨开慧能做一株独立的骄杨。

她首先是一位出色的革命战士,一位名垂千古的巾帼英雄,其次才是毛泽东的妻子。

在这个前提下,不葬入毛家祖坟,反而是一件好事。这是毛主席对亡妻的真心爱护,也是对她的尊重和敬意。

最后,不葬入毛家祖坟,很符合杨开慧“不做俗人举”的性格。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她都不被世俗捆绑,永远自由,永远灿烂,永远热烈。

这何尝不是一种圆满呢?

信息参考:

1. 湖南日报-永远的骄杨 ——纪念杨开慧烈士牺牲89周年

2. 新华网-杨开慧就义:暴尸三日枪决未死下午又补一枪

3. 新华社-军阀何键派人挖毛家祖坟(组图)

0 阅读:108

浩舞默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