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三国时代是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可鲜少有书籍对东汉后期至三国这段历史的详细描述。
张向荣继《祥瑞》之后的历史作品《三国前夜》恰恰写的是东汉后期这段历史。全书以“群像”的形式展现了东汉后期桓、灵二帝时期士大夫、宦官、宗室以及普通人的观念,探究东汉皇权是如何崩解的。
经历王莽事件后,汉章帝刘炟就外戚问题实行了改革,因需要老臣帮助他处理事物,他恢复前汉做法,推出“录尚书事”机制,而此机制成了后汉的惯例。而刘炟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外朝、尚书台、宦官与外戚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但这一权力结构内重外轻,并不具备混合整体应有的平衡。
“以夷制夷”虽然击败了北匈奴,但它存在致命的隐患,北方匈奴问题并未解决,这一国策下还可能培养出董卓那样的人。
汉章帝的志向是延续前汉,兼收新朝,建立一种“既体现儒家‘普世价值’又确保刘氏一家一姓”的国体。实现这一志向,需要做两件事:
“第一件,就是杨终所建议的,尽快召开一次经学会议,把今文经学内部及谶纬的歧义整合清楚,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朝立国的基本原则,体现对前汉的绍续。第二,就是为汉朝制礼作乐,兹事体大,又颇为敏感。汉家的旧仪是刘邦时期叔孙通所草创,此后一直没能制作汉礼,显然不是因为缺乏礼学人才。”
“白虎观会议”实现了他第一个志向,至于他第二个志向,虽然曹褒创立了一部汉礼,可除了刘炟之外,无人支持。在刘炟死后,虽然他的儿子尊重父亲遗愿,可整个后汉的皇帝们,谁都没能踏出那一步。这也就意味着后汉的立国之道,不得不将儒家制作汉礼的理想悬置,直至灭亡。
汉顺帝刘保十岁登基,稳稳在位二十年,朝廷和皇宫都比较安宁,他除了聪明有能力之外,还执政宽厚,很少杀戮,这主要受“秦制-礼教”制度的影响。但自此之后,汉朝这样宽容的皇帝没有了。
汉恒帝刘志在梁太后执政下成年,可却在梁太后还政后,大将军梁冀无孔不入的监视他。而经历梁冀这件事,他领悟到不能当汉章帝、汉顺帝那样的帝王,需要成为汉武帝、光武帝那样的霸主。可是,梁冀也无形中成了他的老师,刘志实现了从暴力受害者成为暴力实施者的过程。他对权力高度敏感,无法聚焦真正的政治问题,他为巩固皇权,以权术治国,加深了秦制和礼教的裂痕,加重了宫廷与地方的分裂,也加速了清流与浊流之间的政治斗争,两次党锢之争就是很好的证明。
汉灵帝刘宏历经第二次党锢之争,决定从宦官手里夺回权力,他很聪明没有与宦官进行权力争夺,而是寻找了一个新的对象窦妙,为宦官制造出一个显而易见的敌人,然后凭借皇帝的身份,从和宦官的权力困局中跳了出来。这次“礼仪之争”的胜利者是刘宏,只不过他这一举动,使得“汉家天下”逐渐退缩为由皇帝及其派生出的宦官,以及洛阳宫廷里貌似顺从的大臣所组成的“刘家”。
退国为家,自弃九鼎,不再努力维持“秦制-礼教”的政治,士大夫也没有了托身的基础,自然为各种地方势力所吸引,此后群雄逐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虽然刘宏也曾组建西园军,并进行大阅兵,展示军威,甚至试图控制外战将领的兵权,但这最后的努力无济于事。
伴随汉灵帝驾崩,外戚和宦官也同时覆灭。士大夫取得胜利,暂时维持了汉家的统治。
《三国前夜》这本书是对东汉晚期历史的梳理,可以让我们从历史的细节里寻找到东汉皇权崩解的缘由。
如果刘志不是以暴制暴,如果刘宏不是退国为家,也许东汉的历史会改写吧。但历史,终究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