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无人敢对,6岁神童却张口就来!

历史有小狼 2024-08-03 01:08:20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繁华灯火的包围下,北京城的元宵节热闹非凡。皇帝朱棣,混迹于民间的热闹之中,提出一副对联以挑战众翰林学士:“灯明月明,大明一统。”这副对联充满了豪迈之气,赞扬了大明王朝的统一与繁荣,也隐含了对未来的期许。周围的学士们面对这样的上联都显得为难,甚至连言语都变得谨慎,无人能在短时间内对出满意的下联。

就在这股紧张气氛即将达到顶点时,一位看似不起眼的小童子在角落中轻声背诵着书籍,他的存在几乎被忽视。然而,当朱棣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这位少年时,决定给他一个机会。没人能预见,这位只有六岁的“溧阳神童”彭印山,会如何应对这场挑战。

朱棣微服私访的夜晚

元宵节的北京城,从天明到夜晚,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随着夕阳西下,琉璃瓦上的余晖逐渐被璀璨的灯火取代。街头巷尾挂满了红灯笼和彩带,灯笼随风轻轻摇曳,发出悦耳的响声。各式各样的彩灯构思巧妙,有的呈现祥龙献瑞的形态,有的则是凤凰展翅高飞。

京城的大街上,商贩们摆出了各式各样的小摊,售卖着糖葫芦、花生糖、元宵、汤圆等传统小吃,热气腾腾的食物在寒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诱人。孩子们手持小旗,脸上涂着戏曲脸谱,兴奋地在人群中穿梭。他们的笑声和呼喊声汇成一片,与卖艺人的吆喝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难以抗拒的热闹氛围。

据史料记载,朱棣在位期间,曾多次微服出宫,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生活与情感。元宵节这天,他再次选择了微服出行,带领几位翰林学士,夹在欢快的人群中,欣赏着北京城的灯火。

那天晚上,朱棣和几位学士换上了普通百姓的服饰,避免引起注意。他们穿着简单,戴着普通的帽子,与街上的市民没有两样。在灯火通明的街道上,他们漫步而行,从一个摊位走到另一个摊位,观察和体验着市民的生活。

在摊位前,朱棣停下脚步,观察着摊主与顾客之间的交流。摊主热情地向顾客展示他的商品,而顾客们则挑选着自己喜欢的灯笼,不时发出赞叹声。朱棣从口袋里掏出几文钱,购买了一个造型独特的兔子灯笼,然后又悄悄地把它送给了一个旁边观看的小女孩。

接着,他们来到了一处正在进行舞龙舞狮表演的广场。表演者们身着鲜艳的服装,头戴狮子和龙的头罩,随着鼓点的节奏跳跃摇摆。朱棣和学士们站在人群中,被包围在欢声笑语之中。随着龙狮穿梭在人群中,孩子们尖叫着跟在后面,兴奋地试图摸一摸过往的龙身和狮尾。

之后,他们经过了一家烹饪油炸元宵的小摊,油炸元宵是元宵节的特色食物之一。朱棣站在摊位前,观看着摊主将包裹好的元宵投入滚烫的油锅中,顿时油锅冒出响声,香气四溢。摊主熟练地用筷子翻动着元宵,直到它们金黄酥脆,然后捞出沥油。朱棣买了一份,递给了身边的一位学士尝试,而他自己也拿起一颗,小心地吹了吹,品尝了一口。

漫步中,他们穿过了一片被红灯笼高高挂起照亮的区域,来到了一处集市。这里人声鼎沸,卖艺的、算命的、卖药的摊贩五花八门,各展其能。一位卖艺人正在表演吞火,引得旁观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呼和掌声。朱棣驻足观看了一会,然后微笑着投入了几个铜板作为打赏。

皇帝与翰林学士的对联游戏

在观赏了灯火后,朱棣情绪大好,提议做一场对联游戏。他首先吟出了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这个上联充满了豪迈的气势。

随着朱棣朗声吟诵上联,周围的灯火仿佛也为之一亮。街上的行人虽然不知道这位平民打扮的人是皇帝,但被他的声音和气势所吸引,纷纷停下脚步,围成一个半圆,好奇地观看这场即兴的对联挑战。朱棣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而周围则是人们期待的目光和灯笼轻轻摇曳的微光。

旁边的翰林学士们,每个人都是才华横溢,平日里文章成篇,此刻却面对这样一副深意重大的上联感到有些手足无措。一位年轻的翰林学士试着低声吟诵着上联,寻找着可能的下联,但每次想到一半,总觉得差那么一点火候,不敢轻易出口。

另一位年长的学士则在地上用脚尖勾画着,似乎在用这种方式整理思路,试图将“明”字与其他概念巧妙地结合,但多次尝试后仍旧摇头叹息,难以找到满意的答案。

朱棣与“溧阳神童”彭印山的奇遇

就在所有人都在努力思考对联的时候,朱棣带领众人不经意间走进了一个看似普通的死胡同。这个小巷子相比于外面的喧嚣和热闹,显得异常安静,几乎没有任何节日的装饰。只有几束微弱的灯光从狭窄的窗户透出,映照着巷道湿润的石板路。

当朱棣和随行的翰林学士慢慢走过这个巷子时,他们听到了从一间看起来很普通的房屋里传来的童子诵读诗词的声音。声音清晰而坚定,字字珠圆,朱棣被这声音吸引,决定走进去探查。他轻轻推开门,一个穿着朴素的小男孩坐在桌前,灯下专心致志地读着书,旁边的桌上摆放着几本翻开的卷轴和书籍。

朱棣和几位学士站在门口,没有立即进去打扰,而是静静地听了一会儿。小男孩的声音有种不同寻常的坚定和流畅,让人忍不住驻足聆听。他正在背诵古诗词,声音在这静谧的小屋中回荡,与外面的节日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过了一会儿,朱棣敲了敲门框,引起了小男孩的注意。小男孩停下了读书,转身看向门口,看到几位陌生的大人后,他立即站起身来,恭敬地行了一礼。

朱棣走进屋内,询问小男孩的名字和他正在学习的内容。小男孩答道自己叫彭印山,是溧阳人,正在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他的声音清晰而有礼貌,言语之间流露出对学问的热爱。

朱棣对这个少年的举止和才智印象深刻,进一步询问了关于他的学习和家庭背景。彭印山谦虚地回答,他的父亲在京城做官,自己则跟随来京求学。他表现出的谦逊和聪明让朱棣更加好奇,这名少年的智慧和学识显然非同一般。

朱棣的随从之一,也是一位学者,听说过“溧阳神童”彭印山的名字,他向朱棣解释说,彭印山虽年幼,但才智过人,被誉为神童。据说他小时候智力并不突出,五岁还不会说话,曾被人误认为是哑巴。然而一次偶然的事件,他突然开口说话,自此言语和智慧突飞猛进,后被送往私塾,学问日益精进。

朱棣听后,对彭印山更是刮目相看,决定给这个聪明的少年一个小小的考验。他重新吟诵了之前与翰林学士们未能对出下联的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他好奇这个被誉为神童的少年是否能对出一个令人满意的下联。

彭印山的机智下联和朱棣的赞赏

在朱棣提出上联之后,彭印山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开始轻声重复那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一遍又一遍。他的眼睛看向窗外的夜空,似乎在寻找那灯火与月光之间的联系。这时,朱棣和几位翰林学士静静地站在屋内,等待着这位少年展示他的才华。

几分钟后,彭印山缓缓抬起头,目光清澈,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地吟出了对联下联:“君乐,臣乐,永乐万年。”这下联不仅呼应了上联中的“明”字,还巧妙地用“乐”字来形成和谐的韵脚,同时融入了朱棣的年号“永乐”,体现了对朱棣时代和谐美满的赞颂。

周围的翰林学士们听到这副对联后,都不禁点头称赞。这副对联不仅在技巧上达到了高水平,更在情感和寓意上与朱棣的期望完美契合。朱棣自己也展现出了明显的满意,他轻轻地拍了拍彭印山的肩膀,赞许地看着这个年轻的才子。

在那个热闹的元宵之夜,彭印山的这副对联为这次偶然的相遇画上了完美的句点。朱棣和他的随从们留在彭家小屋中多时,听这位少年讲述他对诗词的理解和学问的追求。尽管外面的灯火仍旧璀璨夺目,但在这间小屋内,一种更为深刻和丰富的文化交流正在进行。

随后,朱棣鼓励彭印山继续努力学习,将来为大明朝服务。他还吩咐随行的官员记下彭印山的名字,并表示将来有机会一定要重用这样的人才。在告别之际,朱棣赠给彭印山几本珍贵的书籍,并嘱咐他好好研读。

当朱棣和他的随从离开这条安静的小巷,重回热闹的街头时,他们的心情依旧激动。这次微服私访不仅让朱棣感受到了京城百姓的热情和喜乐,也让他发现了像彭印山这样的难得人才,这份收获无疑是意外中的惊喜。

参考资料:[1]田鹭飞.巧对集锦(二)[J].语文世界(上旬刊),1997(11):34-34

0 阅读:11

历史有小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