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怀念毛主席?因为有两个前无古人的贡献

历史有小狼 2024-08-03 02:48:39

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植入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非比寻常。

先辈们尽千辛万苦,方才开拓这条未曾有人行过的道路。

其中,毛主席可谓是杰出之中的杰出,他不仅前所未有,也许后来亦无人能及。

这位伟大的国家缔造者,他能挥毫落纸,叱咤风云,亦能吟风弄月,洞悉古今。

为国家,他不惜一切,可谓真正的大丈夫。

时光荏苒,毛主席虽远去,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却与日俱增。

为什么中国人怀念毛主席?因为有两个前无古人的贡献

未曾设想的道路

在近代的中国,这个被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桎梏所束缚的农业大国,农民占据了人口的绝大多数,高达八成以上。

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当其冲的任务,便是解决根深蒂固的农民问题。

众所周知,农民问题的解决好坏,直接关系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命脉。

能否招募到靠得住的主力军和盟友,能否确立不容置疑的领导权,乃至整个中国民主革命的成败兴衰。

在中国共产党内部,毛主席大概是最早深入探讨农民问题的策士之一。

早在1925年,毛主席所撰《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便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对中国各阶层的经济地位及其政治态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剖,明确指出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为广泛、最为忠诚的同盟军。

这篇文章集中了当时中共对中国革命路线的正确见解,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上取得的初步成就,引发了社会上极大的震撼和反响。

继而,面对党内外对于农民运动的诸多疑虑和非议,毛主席在1927年又发表了深具影响力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深刻揭示了农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角色和伟大意义。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虽尚处青涩岁月,斗争经验不足,对中国的历史现状及革命特色、规律的研究尚浅。

终因未能准确把握革命脉络,被蒋介石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右派所排挤,导致那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以失败告终。

然而,幸而中国共产党人未曾就此气馁,而是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后,开始独立思考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正确道路。

特别是毛主席,他深入农村,亲自调查研究,深刻理解和把握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为之后的土地革命战争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武装斗争又是一道新的难题,摆在了共产党人面前。

是举哪般旗帜,是走哪条路径?这是必须答复的问题。

当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挥舞,血雨腥风肆虐时,南昌起义鸣响了反抗的序曲,虽然仍打着国民党左派的旗帜,却为革命的火种添了些许薪木。

到了八七会议,清算了大革命后期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谬,一锤定音,毅然决定土地革命与武装斗争为今后斗争的总方针。

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强调政权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

会后不久,毛主席便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首次公开悬挂工农革命军的大旗,标志着新阶段的到来。

然而,浏阳之战的失利,虽为计划中的一石,却未能激起千层浪。

在这关键时刻,他未沉溺于过往失败,而是果断放弃原定进攻长沙的计划,带领起义军奔向控制力较弱的井冈山,寻找立足之地。

由大城市的硝烟,转战至农村的翠微,这是革命的新起点,亦是转折点。

毛主席以其过人的智慧,从一次次实践中提炼经验,制定战略,终于在井冈山打下了革命的根基。

这条独辟蹊径的革命路,是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开辟的,是在一次次挫折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后形成的。

倘若说这是偶然,那也是必然中的偶然,是在火与血的洗礼后,硬是生出的希望之花。

设若没有毛主席那般铁血丹心,领导一支历经烽火洗礼、锐不可当的人民军队,成为抗战中的中坚力量;

设若没有他那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智慧,与蒋介石联手抗日,打造了全民族抗战的坚固统一战线,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坚守了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设若没有他洞察秋毫,预见历史的巨轮,提出持久战等一连串重要战略思想;

又设若没有他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与胆识,高瞻远瞩地将游击战术提升为战略之高,独创山地游击战,建立了坚不可摧的敌后根据地。

倘若这一切没有,又怎会有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

继而,又怎会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以及新中国的诞生?

毛主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运用他那非凡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抗击敌人,冲破黑暗,一步步走向曙光。

毛主席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无疑是这场壮阔历史中的伟大胜利者。

这一点,无论谁来评说,都是不争的事实。

历史终将证明

有人说,毛主席从未足迹海外,更是闭关锁国,搞得经济一团糟,此类言论真是一派胡言!

新中国经济建设之艰难盖世,是翻身仗,是要彻底打破几千年来剥削阶级的经济秩序。

在这样一番前无古人的探索中,毛主席时代包括他本人在内,确有不少经济政策上的失误,对此主席本人不止一次在各种会议上,甚至在外宾面前坦诚这些问题。

然而,说毛主席不懂经济,无力推动经济建设,这实在是误人子弟的大谬论。

那些声称毛主席一事无成,不懂经济的论调,不就是在否定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党的纯洁性和正确性的基础吗?

毛主席时代的经济建设,其成就非但不应被忽视,而应被赞颂为伟大而辉煌。

试看新中国初立之时,经济基础何其薄弱。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长达109年的岁月里,我国被迫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无情掠夺了我们无数的有形与无形财富。

到了1949年,全国钢产量仅有15.8万吨,生活中的许多必需品,如钉子、煤油灯油,乃至新疆牧民的马掌,几乎都要依赖进口。

然而,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这片贫瘠的土地却孕育出了一种新的可能。

是他,引导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向了工业化,铺设了经济独立的基石。

这些成就,岂是偶然?

未必。

这是毛主席深谋远虑,以及数亿中国人民辛劳汗水的必然结果。

因此,若说毛主席不懂经济,倒不如说,他不懂怎样顺应某些人的私心。

而历史,终将证明一切。

毛主席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正如一座灯塔,指引着风雨中的船只,虽不能免于风浪,却终将抵达彼岸。

这些,倘若非说无功,未免太过苛责了些。

蒋介石匆忙逃往台湾之时,竟带走了国库中几乎全部的外汇储备与黄金,使得旧中国的积贫积弱变得更为凄凉。

而新中国之初的一穷二白,决非浅薄的形容,而是沉重的历史真实。

毛主席曾经表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勇敢而勤劳的,但近代之落伍,非我辈之本意,实为帝国主义与国内反动派的双重压榨所致。

新中国的成立,并非像有的人所想象的那样,意味着选择闭关锁国。

事实上,还在解放战争烽烟未息之际,西方列强已开始协助蒋介石政府,对尚未解放的中国地区实行严苛的经济封锁。

而新中国一站稳脚跟,帝国主义列强更是不遗余力地加紧了对我国的经济封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的科技禁运项目,竟比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还要多出500多项。

这一切,若不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去考察,便难以真正理解新中国成立后27年间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非凡成就。

在如此严峻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不仅没有被压垮,反而凭借着毛主席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

这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振兴,更是在向世界宣告,一个新中国,能够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扛过大风大浪

新中国经济建设是前无古人的宏伟而又十分艰巨的事业,是要彻底掀翻人类几千年剥削阶级的经济基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毛主席以其深邃的政治远见,提挈起了国家经济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双轮驱动,铺展了一条社会主义过渡的宽阔大道。

这更像是从农耕时代直跃向工业化的长跑。

在这条新铺的道路上,毛主席主持制定了国家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行不悖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这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它要求国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将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面转向社会主义。

第一个五年计划便是这场大转型的开篇。

它着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根本转变,更为后续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对于个体农业,采取了一种温和的策略:自愿互利、以典型示范引导,再加上国家的扶持。

这确保了从最初的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直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渐进过渡。

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亦步亦趋,采用了相仿的渐进式改革。

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则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终于达成了和平赎买的目标。

这破天荒地突破了以往依赖国有化“一举过渡”的老套路,让马克思和列宁的理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可以通过和平赎买方式实现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片东方大地上生根发芽。

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社会主义改造不仅和平有序地实现,而且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卓越政治智慧和创造力。

审视历史,决非浅尝辄止,而应打破个体的局限,站在更宏观的人民和历史的高度,乃至全人类文明进步的视角,方能洞察事物的真谛与本质。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步都踩在前人的足迹之上,每一个时代的成就,都是基于前人的积累与探索。

可以说,毛主席带领中华人民捍卫了自己的领土,与以他为首的中央领导人们带领人民扛过了新中国初期的大风大浪。

参考资料:正确认识毛泽东领导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艰辛探索和伟大成就——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 李慎明

《毛泽东一代人生事业丛谈》

杨胜群

14 阅读:480

历史有小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