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75岁千叟宴,死多位老人,85岁还想办,和珅想一招,出尽风头

夏知观史呀 2023-03-06 18:52:35

康熙、雍正二帝奠定了盛世的基础后,乾隆帝掌握着清朝自开国以来最富足的国库,民生富足了,自然文化方面的追求随之提高,创造出许许多多璀璨的文学、工艺、科技上的财富,与此同时,军队也享受到了红利,在内外战争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如此文治武功下,再加上乾隆的长寿,于是乾隆在1792年82岁高龄时,为了炫耀自己取得的“十全武功”,亲自撰写了《御制十全记》,并将此文翻译为汉、藏、满、蒙四种文字,刻碑造亭,以此将功绩昭告天下。

其实这种对于自身的虚荣或是肯定欲望,很早就在乾隆身上有所体验。

在他75岁时,乾隆就想着趁着生日,办一场只有老人才能参加的大型宴会——千叟宴,一方面展现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另一方面凸显自己作为太上皇的至高权力。

然而千叟宴的举办并非一帆风顺,发生过许多意料之外的事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雍正即位,历史上一直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一个说法就是雍正的儿子乾隆深受康熙的宠爱,给老爹加了不少分,这与朱棣传位朱高炽如出一辙,都是因为有一个机灵能干的孙子。

受到祖父的影响,乾隆自小以康熙为标榜,梦想着能取得和祖父一样的成绩。

当康熙步入晚年举办千叟宴时,诸位皇子都要对老人行礼、斟酒,以表达皇室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重视。

康熙认为自秦汉以来,总共产生了193位帝王,其中没有一位在位时间有他长的,而且单论文治武功,康熙也自诩超越了不少帝王,于是他第一次提出了千叟宴的概念,下诏凡65岁以上的老人,不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可按时参加京城畅春园的宴席。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轰动,皇帝请客大摆宴席简直闻所未闻,再者说就算排不上队白跑一趟,能进到畅春园目睹皇族宴席,那说出去脸上也有光。

可能康熙也没有想到,自己生日那天居然来了6600多位老人!

这是什么概念呢?差不多是两个中学的学生总量还多!那么多人挤在一个宴会里,可想而知这个千叟宴有多么庞大!况且前面交代了,皇家子弟要给老人们添茶倒水,这么多人走一趟下来,腰都要累断。

宴会上康熙慷慨致辞,表示自己治理天下以仁和为主,倡导世人要将养老遵贤的美德传承下去,在家孝敬父母,兄弟和睦;在外要像在家对待父母一样善待老人,视天下男女为自己的兄弟姐妹,和谐友爱。

到了康熙六十一年,他再次举办了千叟宴,庆贺自己执政60年。

年仅十二岁的乾隆自然也参与了其中,又是新奇,又是佩服祖父举办宴会的魄力和用意,这次主要邀请了诸多老寿星,约有1020位,由康熙带头位老人祝酒、赠诗。

这次宴会老人90岁以上的有33人,80岁以上的高达538人,着实令康熙十分兴奋,自感治国有功,人民富足安康,不然也不可能出现这么多老寿星。

在康熙的影响下,乾隆心底自然埋下了一颗想要效仿的种子。

在乾隆五十年时,75岁的他回想起祖父举办的千叟宴,自己也按耐不住了,刚巧此时是乾隆执政的第五十年个年头,眼看四海升平、天下富足,正是满足虚荣心的好机会。

万万没有想到,一直想效仿祖父的乾隆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导致此次千叟宴举办地十分欠妥。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问题层出不穷呢?

乾隆帝的执政班子对社会的推动还是有一定成就的,在战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可惜康熙和雍正给乾隆留下的财富太充裕了,导致乾隆取得了一些政绩后出现了沾沾自喜的情况,这就和他好大喜功有关。

康熙的政治成就有目共睹,乾隆想要模仿或超越祖父这无可厚非,可他身处的环境要比康熙当时的环境安稳的多,毕竟当年康熙不仅对内要面对鳌拜等重量级选手,对外还有吴三桂等心怀鬼胎藩王。

所以没怎么吃过苦的乾隆就有一丝唐玄宗的味道,前半生励精图治,后半生荒唐不已。

就拿此次千叟宴来说,原先康熙的目的很单纯,主要目的是为了庆祝大寿,次要目的是宣传孝敬老人的正能量,最后才是趁着机会感慨一下自己治理有方,满足一下虚荣心。

而到了乾隆这里似乎有点反过来了,他办千叟宴的目的好像先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康熙当时大摆宴席,无论是让皇家子弟起个带头作用伺候老人,还是祝酒、赠诗,都搞得比较文雅,没有什么奢靡的环节存在。

偏偏乾隆觉得国家经济自己搞得比祖父好,除了皇家子弟端茶倒水这个环节外,还要给这些老人刻诗、送玉如意、寿杖、貂皮、文玩、缯绮等等一些珍贵物品。

整个宴会设下了800个席位,御厨将满汉全席的精华悉数准备停当。

可叹康熙打天下,雍正富天下,到了乾隆多少有点铺张浪费的感觉了,这就完了吗?没有,前来赴宴的3000多位老人中,有人死在了赶来的路上,有人死在了回去的路上,总之一个喜宴,却到头来弄巧成拙。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乾隆一直想效仿祖父,却忽略了两人的生辰问题。

康熙生辰在春季农历3月,即便北方还有些料峭的寒意,终归是渐渐转暖,酒水加上热菜,老人吃喝中身体也会暖合起来。

可乾隆的生辰却是在正元初六,再加上又是北方,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皇宫又没有专门提供室内大型宴会的建筑,所有老人都只能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更令人绝望的不是露天的宴会,而是乾隆的致辞。

祖父康熙有的东西,乾隆就必须要有,康熙致辞,乾隆也得致辞,甚至还要比祖父的致辞再情深意切一点。

于是乎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场景,皇帝台上发言,下面的老寿星们不敢动筷子,烫好的酒也不敢喝两口取暖,就连刚上来的热菜,在乾隆的声情并茂下也逐渐成了冰块。

结果就是老人家们扛不住严寒,很多远道而来的老人都在回家的路上被活活冻死。

这个如今看起来是重大事故场面,却没有引起乾隆的反思,等到乾隆85岁的时候,他又想组织一次千叟宴。

这次千叟宴就要比上一次的更饱含着一些含义,乾隆25岁登基,此时已是他执政的第六十个年头。

乾隆一生仰慕的祖父康熙,在位长达六十一年,作为子孙,他自然不能抢了祖父的光芒,所以即便身体还不错,他也决定退居幕后,名义上当自己的太上皇,实际上朝中大小事还是他说的算。

作为乾隆的后继者,嘉庆实在不好说什么,不出事情还好,出了事情那就是他这个皇上没安排好,乾隆身为太上皇自然没什么责任,可以说举办这次千叟宴的压力非常大。

乾隆似乎也知道上次千叟宴着实有些失败,便把这次举办的任务交给了和珅。

嘉庆一直对和珅不怎么感冒,一个清朝巨贪,全凭讨好上司稳固的地位,嘉庆早就有整顿贪腐的想法。

这次乾隆的任命,不仅让嘉庆松了口气,也让他想看看和珅有什么办法,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必将成为将来扳倒和珅的理由之一。

谁知和珅早就调查、发现了上次千叟宴出现的问题,整理下来得出,使得老人遇难的原因无外乎两点,一个是季节喝天气的原因,另一个就是食物太过冰冷的原因,只要能解决这两个问题,老人们的健康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和珅观察北方民间老百姓在冬天喜欢吃涮锅的特点,将涮锅用的铜锅进行改造,去掉了下面的土炉子,用铜片围成了一个圆筒,圆筒壁上开了个口子,再把里面放上柴火,保证能一直燃烧。

为了能够烧的久一点,既能持续取暖,又能保证锅里的水时刻沸腾,一开吃就足够把食物煮熟,和珅又命工匠扩大了铜锅的容量,并在铜锅中间铸上一根“烟囱”,方便炉子跑烟的同时,还能通过调控烟囱出气口的大小,间接控制炉子里面火焰的大小。

这样一来,在乾隆致辞等环节进行的过程中,既减少了炉内木炭的消耗量,又能保证铜锅一直冒着热气,并且御膳房也无需忙着准备各种珍馐美味,反正准备好上了菜还是要被冻住,倒不如就上一些未加工的食材,等开饭的时候让老人家自己涮着吃就行。

于是,在和珅的机敏下,奠定了如今北方火锅的雏形,更确切的说是铜锅涮的雏形,从此,铜锅涮从民间土炉子上老百姓有什么涮什么的吃法,逐渐走上正规的餐饮舞台。

时至今日,每到冬天甚至过年,一家人时常会来到饭店,围着铜锅分享着一年的喜悦和收获。

0 阅读:1

夏知观史呀

简介:读史以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