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员休假制度:最为完备,既保障官员权力,又能减少不法行为

夏知观史呀 2023-03-06 18:57:45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总是要为自己的生计奔波劳碌,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朋友开始幻想,如果自己能够回到古代,会不会就没有这么大的压力了呢?其实,在了解中国古代的休假制度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古人也不是“工作狂”。

一、古人的休假制度

1、古人并非工作狂

在古代,人们将休息称为“休沐”这种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在秦汉以后正式定型,并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延续下来,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套制度甚至影响到了后世的休假制度。

明清时期,皇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出于统治需要,这两个朝代的统治者对休沐制度做了更为具体的安排。

如前所述,明朝时期的休假制度是从此前的朝代之中演变而来,因此,如果想要了解明朝制度的特殊性,有必要将我国历代的休沐制度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秦朝在建立了十五年之后,便在遍地狼烟之中宣告终结,代之而起的汉王朝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开国皇帝刘邦首先想到的就是礼制的复兴。

秦朝博士叔孙通投其所好,为他制定了一套尊卑地位分明的朝拜礼仪,刘邦看后非常开心,兴奋地说道:“我今天算是明白,当天子是一种什么滋味了(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

当然,这个时候汉朝的规章制度还在草创时期,不可能样样齐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的短板终于被补齐。

根据汉朝的相关规定,汉朝的“公务员”实行“做五休一”的制度,无论多忙,上五天班后都可以休息一天,此外,一些重大节日里,汉朝官员照样不上班。

两汉之后,便是混乱的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的规章制度各有异同,不过,大体上仍然保留了官员休假的权利。

隋唐时期,天下终于恢复了宁静,历经多年的战乱,人们终于过上和平生活,各种制度约束又一次回到人们的视野范围之中,根据隋朝的相关安排,只要是皇亲国戚病故,官员都会放假。

这个举动本意是希望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然而结果却是大家都希望放假,因此也就盼望着皇帝的亲戚多死几个。

2、历史的沿袭

大业十四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将宇文化及所杀,隋朝就此名存实亡(名义上的隋朝皇帝还有各地自立的傀儡,不过已经不掌握政权),经过一段时间的厮杀,李渊一统天下。

唐朝建立后,对前朝的休沐制度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推出了“旬假”的制度。

“旬”指的是十天,也就是说,唐朝的官员每隔十天就会迎来自己的休息日,而这个休息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并不会被任何公务打扰,此外,与先朝一样,各种节日到来的时候,唐朝人也是放假的。

宋人的制度大体上沿袭了唐朝关于休沐的规定,也是十天一次假期,此外还有节日到来的时候,各种额外的假期,一般都是在五天左右,而且,宋朝奉行“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制度,因此,宋人休假的时候,往往多了一分惬意。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专门设置了省亲价,供官员探亲之用。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称帝,出于遏制功臣派势力,以及确保办事效率等原因,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就开始考虑建立休假制度。

最开始的时候,明朝的官员们有五天的假期时光,到了永乐年间,朝中大臣可在元宵节的时候享受十天的假期,经由父子两代人的努力,一个明朝版的休沐制度已经初见雏形。

不过,朱元璋、朱棣这对父子终究是马上天子,他们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打仗,对于礼法方面的问题,虽然一知半解,却很难有时间与精力做到面面俱到,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制度的完善只好交给后人。

宣宗、孝宗两位皇帝都对明朝的放假制度进行了改革,不过总体来看,假期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究其原因,可能与明朝中后期,朝政日益繁琐,皇帝需要帮手有关。

虽然设立了内阁制度,但皇帝显然无法仅仅依靠阁臣来处理朝政,特别是万历这种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需要有人为他维持帝国的运转,因此,官僚群体假期缩短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除了上述假期之外,明朝的文武大臣在去世时,如果他生前业绩突出,获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认同,在他死后,皇帝出于笼络人心的需要,就会为他“罢朝”出现这种情况时,官员们也会得到一个难得的假期——皇帝都不上班了,大臣自然也不会在空荡荡的朝堂中等候。

于是,官员死的越多,活着的官员便越能享受假期,这样的奇葩场景,在明朝再度上演。

与今天的我们有些类似 ,除了上述假期之外,明朝人还有事假与病假。

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有事情需要处理的时候,必须向皇帝提交书面申请,由皇帝批准之后方可执行,那么,万一朝廷离不开这个人,而他又想走的时候,怎么办呢?

在明朝,这种情况叫做“夺情”也就是说,皇帝出于某种需要,强行命令官员留任,像是著名的首辅张居正,就曾被万历皇帝下诏“夺情起复”不得回家奔丧,继续履行首辅职责,由此,还引发了一场夺情风波,一些人认为,万历皇帝太过依赖于张居正,这在政治层面并不是好事,因此希望皇帝能够收回成命,此事触怒了手握大权的张居正,他对这些人实行了惩罚。

由此可见,如果官员没有很好的处理请假问题,是要惹出大事情的。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明朝的休沐制度失去了效能,恰恰相反,这一制度既保证了官员的权利,又能杜绝一些不法行为。

二、明朝休沐制度的特点与评价

1、休假的必要性

无论是什么人,都无法一直维持某一种状态,即便是皇帝与大臣也不例外,然而,如果天天都在休息,过着“咸鱼”般的生活,显然也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

因此,如何让官僚群体在不降低效率的前提下,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效能,就成为明朝统治集团思索很久的一个问题。

随着帝国局势的稳定,各种规章制度也日渐成全,官员的请假手续日益完善,如果一个人未经皇帝批准擅自休假,他大概率会遭到惩罚,反之,如果一个人常年不休息,也可能被皇帝厌烦。

在明朝,除了日常的假期,还有一种“赐假”,古人讲究“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这样的制度下,大臣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皇帝的恩赏,假期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有礼法的规定,然而在具体的操作层面,相关尺度却由皇帝来把握,这也就造成了一个问题:皇帝会强迫那些自己看不顺眼的人休假或者退休。

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原本的假期之中,下旨延长假期,从而收买人心,例如我们上面说过的宗室病故之后,大臣放假的例子,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赐假。

总体来说,这种赐假既不损害官员履职,也促进了一种相对和谐的氛围,也算是一举两得。

那么,这些休假的官员,都是怎样度过自己假期的呢?

2、假期生活

明朝的官僚体系有着成熟的培养制度,他们的知识素养普遍较高,受传统儒学影响,这些人在休假的时候也是闲不住的,有时他们去各地讲学,传播知识;有时走亲串友,与曾经的老同学进行交流。

在中国古代,同年(同学)的力量非常强大,他们往往是一个官员日后在朝堂立足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在休息的时候,这些官员的心也还是在庙堂之中。

明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清朝入关之后,在统治制度方面几乎全盘照搬明朝的各项制度,这本身就是一个佐证,因此,研究明朝的休假制度,也有助于建立起对后世休假制度大概的了解。

总的说来,明朝的制度在沿袭前代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创新。

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明朝时期,各项制度都已经日趋成熟,对于明朝皇帝而言,他们不再需要凭空去设计一套制度,只需在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良,就可以投入使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明朝的规章制度,也是中华智慧的一次体现。

如何避免官员“摸鱼”又避免官员过度劳累,降低行政效率,明朝的统治集团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犹如走钢丝一般,事实证明,他们的政策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在封建社会之中,明朝的官僚素质确实是非常优秀的。

0 阅读:110
评论列表
  • 2023-03-30 00:08

    明朝后期是由封建社会转型资产社会,资产阶级代表东林党是最大的势力,保皇派魏忠贤也仅能维持皇权的苟延残喘,崇祯没了魏忠贤的帮助,那就是完全的被社会抛弃。崇祯的罪过是跟虚君的时代潮流对抗,输光了还宁死不南迁,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如果能南迁到资产阶级大本营,皇权虽正式落幕,但明朝也就正式完成资本社会的进阶。

夏知观史呀

简介:读史以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