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没学到什么

蔻蔻米菲 2024-04-13 05:05:46

前几天有个朋友问我对近几年行情、操作的总结。我思索良久,最终说“这一轮没学到什么”。这绝非狂妄或者凡尔赛,而是之前15年踩过太多坑、犯过太多错,有过太多经验、教训。下面历数每个阶段的所得:

01

2005—2009年:初步形成市场框架

2005—2009年,我入行不久,更多只是一个旁观者,但这段经历对我影响至深。我一直说:“2005年前的A股相对停滞,此后日新月异,晚入行几年就错过一个时代。”2005—2009年让我见识了泡沫产生、崩溃和反抽的全景,原来现实世界是这样的!

我给新员工培训时经常说:“均衡状态才是异常值,资本市场、特别是A股,泡沫产生和陨落占据了80%的时间”。只是每次泡沫的主角不一样,2005—2009年是强周期、2010—2015年是创业板、2016—2020年是茅宁……

因此,只要有高度抽象的思考能力,再加上亲身经历,就可以提炼出一个浓缩的市场模型、个中众生百态。2005—2009年是个放大版的市场模型,对我的认知形成有巨大影响。

02

2010—2012年:重术忘道、缺乏位置感

2010—2012年是我在卖方小有成就的年份,最终也拿到了“新财富”,2012年更是“封神”的年份。但多年以后,我回溯当年的表现,自我的评价却是“不合格”。

2012年我们几乎看对了所有波段,却忘记了“最大的道”。上证综指在2200点附近还有多少下跌空间?在这样一个位置上,身为大所的首席策略师给出的建议应该就是“买!买!买!”,而不是各种炫技。我当年之所以还敢在这种位置炫技,说白了还是缺乏位置感,不知道这是牛市前夜。

03

2013—2015年:没有全局观、困于一城一隅

2013年我从卖方到买方,说实话当时我一直看空市场。因为基于之前的框架,中国经济确实要步入下行周期,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得厉害。

这种判断并没有错,此后几年中国经济和传统行业的基本面大体如此。但创业板狂潮以及后续蓝筹的补涨令我瞠目结舌,A股居然可以在经济下滑最厉害的时候走出了大牛市!

由于我是2005年左右入行的,深受“宏观策略、投资时钟”的影响,所以什么事都喜欢从宏观经济出发。事实上,A股过去25年最大的四轮牛市(1999—2001年的“5·19”行情、2005—2007年的蓝筹泡沫、2013—2015年的创业板牛、2019—2021年的茅宁泡沫)有三次是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济好”对“股市牛”既不充分也非必要,为啥非要抓住经济不放。更何况判断经济走势并不比直接判断股市走势更容易!

但当时的我没有全局观,困于宏观经济和传统产业这一城一隅,错失了创业板和新兴产业的大牛市。实际上当时的移动互联网已经不是主题炒作,不是停留在实验室的玩意,而是在日常生活随处可见、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可跟踪的高频数据。

04

2016—2018年:心存偏见

2016年“熔断”后我离开公募,开创自己的事业。我当时有两个基本判断:其一,创业板只跌了一半,未来三年还会腰斩;其二,整体市场处于一个重要底部,应该大有可为。

说实话,能做出这两个判断说明我当时的水平已经高了不少,已经有大局观和位置感。但随之而来又犯了严重的错误,我还是没有办法把剩余“可为”的板块选出来。

当时的格局非常清晰:“市场可为”+“创业板还要腰斩”。两者结合就是剩余的东西会涨不少,这几乎是1+1=2的道理。而当时剩余的东西就是类似茅台、格力、平安、招行等股票,这也是构成后续“茅指数”的重要部类。

2013年我错过创业板多少还有点理由,毕竟这些股票都隶属新兴产业、有不同的商业模式。但“茅指数”的这些成分股都是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品种了,是2005—2009年的“少年”。

所以那几年错过的根本原因就是心中的偏见。经过2010—2015年的成长股浪潮,我也被洗脑了,我也深信这些蓝筹白马再无机会。无论它们多么便宜,无论它们的周期是否已经归来。这不恰恰是当前市场对红利股的偏见吗?

05

2019—2020年:认知完善、操作不成熟

2019—2020年是我最遗憾的年份。经过多年的积累和等待,在2018年底我终于又等到一个机会。此时我对全局、位置都有一定理解,并且没有偏见,我认为当时的创业板指数有一个历史级别的机会。

2018年前九个半月我们躲过了所有的下跌,在创业板指数1300—1350点的时候大举建仓。结果十一长假后的两根大阴线让我们也损失了10%,但此时我依然认定这是个大机会、选择继续蹲守。后面四个月的底部盘整让我备受煎熬,熊市除了损伤人的净值和财富,还会影响一个人的格局。

慢慢我对之前深信不疑的判断也有点不自信,最终在2019年初的井喷中迅速平仓了结,但再也买不回来。天鹅肉是吃到了,但咽得太快、没品到味道。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中详细记载了1984—1985年他做空美元的全过程:他一开始也是巨亏、煎熬,差一点熬不住了,但1985年广场协议后他并未迅速平仓了结,而是冲出办公室,接下来所有的头寸,进一步加仓。这就是大师的格局!

我2018年底布局创业板的时候绝对不是想赚一波50%的月度行情就走人,这是一个“三年半下跌”才熬出来的大机会。但最终还是没有吃到大肉,这就是缺少从认知到操作的最后一跃!自此,让我深刻感受到,认知只是投资的基础、承受人性煎熬才是投资的主旨。

凌鹏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

来来回回、兜兜转转,已经15年,年过不惑,难怪芒格不和40岁以下的基金经理聊天。关于这些经历,我已经结合历年行情复盘,详细记录在《周期、估值与人性》一书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来源: 荒原投资凌鹏的策略随笔

0 阅读:0

蔻蔻米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