咥在西安之十五:何物汤饼?

报人商子雍 2024-04-28 20:52:45

尚寨嫽扎咧面馆在东木头市店门外的广告,其展示的餐品,绝非某辞书所说的”细条状“。

咥在西安之十五:何物汤饼?

商子雍

倘若以“何物汤饼”这么一个问题,在街头随便找十个人发问,保守估计,给不出正确答案的,应该占到一半以上。但如果向他们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面条”呢?恐怕大家都会会心一笑,尽管用文字给面条这个物事作出准确而简洁的定义,其实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儿。

之所以说“挺不容易”,是因为连权威辞书上对面条的诠释,虽则还算简洁,但在准确上,却绝非无懈可击也!家里的几本辞书,包括我常用的《辞海》和小孙女常用的《新华词典》,皆不收面条一词。唯一对面条作出诠释的,是《现代汉语词典》,释文是为“用面粉做的细条状的食品”。在我看来,其中这“细条”二字,便太不确切矣!事实上,面条的外观是既有圆柱形的或粗或细的条,也有长方形的或宽或窄的带,状绘市井民俗的俚语“西安十大怪”中,即有“面条像裤带”之谓。而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有关诠释,岂不是要把深受西安人喜爱的那种又宽、又长、又筋道,因而特别有嚼头的“裤带面”,排除在面条家族之外吗?不妥不妥,在我看来,西安人怕是很难认可这样的释文吧!

把话头再扯回到文章的题目上来。开宗明义便提出“何物汤饼”之问,紧接着又啰啰嗦嗦说了半天面条,再笨的人也能猜到,汤饼和面条之间,怕是有着某种干系吧!不错。汤饼者,魏晋时期(甚至更早一些的东汉、西汉时期)面条之称谓也!

在魏晋时期,五花八门的面粉制品,诸如笼上蒸的蒸饼、炉中烤的烤饼、锅里煮的煮饼(也就是汤饼),已经是相当的丰富多彩了。当然,这种丰富多彩还真是来之不易,曾经历过数千(甚或更多)年的艰辛发展,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具体来讲,从最早的采集到后来的种植,从只知道生吃到懂得用火以后的熟食,不都是人类烹饪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飞跃吗?

不过,最早的熟食(这里只针对粮食而言),想来只能是“爆米花”式的初级加工,只是到了面粉加工技术出现(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最早的石磨,是在春秋时期出现。不过也有人指出,河南省永城县的造律台,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石磨),以及制陶技术的逐渐成熟(更不要说这以后铜制、铁制炊具的出现了),五花八门的面粉制品,才有可能出现。东汉人刘熙所著《释名》一书中有言:“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需要提醒一句的是,在现代汉语中,“溲”字的释义是为“排泄粪便,特指排泄小便”(见《现代汉语词典》),但在古汉语中,溲面就是揉面。不管是制作蒸饼、煮饼、抑或烤饼,不是都少不了溲面这么一道工序吗?

今天,咱们只来说汤饼——在前面说到的《释名》一书中,就提到了汤饼这么一种食物。据对我而言亦师亦友的王子辉教授考证,所谓汤饼,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汤面,只不过其中的面不是面条而是面片罢了;至于同书中所说的索饼,则毫无疑问就是“随形而名之”的面条了(除此以外,《齐民要术》中提到的馎饦、水引饼等,也都是面条的古称)。并且,面条问世以后演进到李唐赵宋,已经从初级阶段进入到大发展、大提高的时期了。中国人至今仍坚持着的生日庆典吃长寿面的习俗,就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给友人张寿盥的祝寿诗中写道:“忆尔悬孤日,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而南宋文人朱翌在其所著的《猗觉寮杂记》一书中写道:“唐人生日,多具汤饼。”这8个字和刘禹锡诗中的内容,可以互为印证。

而到了北宋、南宋时期,面条的制作方法更多,花色品种也愈丰。成书于南宋年间的《东京梦华录》,内容系曾在汴梁居住过二十多年的孟元老,对往昔京华繁荣景象的追忆,其中提到北宋汴京市场上的面条名品有十多种。而吴自牧写于宋末元初的《梦粱录》一书,则说南宋时临安市场上的面条,竟有三四十种。再往后,元代蒙古族医学家呼思慧在他的《饮膳正要》一书中提到,当时,已经出现了可以贮存较长时间的“挂面”。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制作技艺独出心裁、别具一格的抻面和刀削面,成书于清末的《素食说略》一书里,对制作这两种面的工艺流程,有着详尽的介绍。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作者薛宝辰是陕西省长安县人。他的家乡,就是如今的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寺坡村。

0 阅读:20

报人商子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