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司令黄维两次回老家均痛哭流泪,动情说:都是我打败仗惹的祸

文人相爱也相轻 2024-01-10 15:55:15

江西省东北部,有一条清澈见底,蜿蜒流淌的河流,因系鄱阳湖五大水系之一流经古时的信州(今上饶)而得名信江,此河由江西东北部自西向东,途经荒山野岭、平原小村,流过贵溪县城,流经流口乡一个叫盛源村黄家自然村时,水势因汇聚小川而陡然膨胀起来,每逢春夏之交,河水猛涨,奔腾咆哮,有如一只面目狰狞的猛兽,向南岸破烂不堪的一排排木房扑去;秋冬之时,水势平稳,山环水绕,流水涓涓,风光秀丽,多彩多姿。

今日站立盛源村口,只见村子旁边山峦林立,山水相接,林木繁茂,门前的一泓池塘水,碧绿湛蓝,烟云变幻,鸟飞鱼跃,干净整洁的青石条道路,散布苔藓的碎石广场,修旧如新的老式民宅,古朴自然,优美的乡村环境。在沉寂乡村一棵大树底下那一幢老屋格外引人注目,虽然偶有残垣断壁的景象,在风中,仿佛聆听那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感受到沧桑的传承呼唤。村里人告诉我,从这幢老房子里走出一位叱咤风云的国军高级将领,曾经担任过兵团司令长官的俗称“黄维兵团”的国军中将黄维。

从黄维家的老屋雕梁画幢以及高高的马头墙就可以看出,从前这个家庭不寻常,据村里老一辈子人介绍,此黄姓人家在晚清时期的一名秀才,名唤黄金山,是经营滑石矿的商人,可以说是村里妥妥的首富,因此才有财力盖起如此规模的一幢宅子,此黄金山便是黄维的爷爷,到黄维父亲黄崇古手里,依然是子承父业的富贵人家,不过,就在黄维6岁的那一年,他的祖父和父亲先后去世,家境急转直下,败落下来。正如老话说的,眼看他家起高楼,眼看他家宴宾客,眼看他家楼塌了。

不过,毕竟黄家是首富,找个好媳妇并不是难事,所以,黄维的母亲周莲子是当地的一名大家闺秀,除优良的基因外,还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她不仅人长得好看,而且很会持家,有一股倔强、果断、勤俭的个性,丈夫去世时,母亲才25岁,一个人拉扯黄维、黄淮二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一直守寡,三从四德在她身上很深。此时,坚强的母亲埋葬了丈夫之后,擦干眼泪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就把小小的黄维送到私塾念书。并教导儿子:你祖父、父亲读了书才发家的,你要振兴黄氏门庭,唯有读书,这付重担就交给你了。

小小年纪的黄维人长得白白胖胖,虎头虎脑,聪颖过人,一到私塾,学习进步很快,被先生喻为是一块读书的好料子,加之人比较聪明,学习成绩十分出类拔萃,通过学习不断进取,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城,就读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这所学校的前身是闻名遐迩的鹅湖书院。鹅湖书院自南宋创立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近800年,兴学不止,曾被誉为天下名院,与白鹿书院齐名,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进入师范学校的开学典礼上,黄维聆听到校长的讲话:“鹅湖书院,朱陆遗址,贤才蔚集,智能蜂起,革命初兴,乃改师范,继往开来,吴公创办,峨峨我校,地址赣馆。”不由得心潮澎湃,更为让他激动不已的是,在学校遇到了自己的同乡、学哥兼好友方志敏。黄维老家贵溪流口乡盛源村,表面看与方志敏的老家弋阳漆工镇湖塘村是另外一个县,其实相隔很近,说话的口音都一模一样,方志敏比黄维大4岁,二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黄维初离家乡,亏得方志敏像亲哥哥般从学习到生活照顾得面面俱到。黄维感到这位同乡大哥不仅学识深广,而且谈吐不凡,对他十分倾慕,成为了他的忠实粉丝。

黄维从师范毕业之后,在老家谋得一份小学教员的工作,总算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村子里面来说,那可以是比较体面的工作且有稳定的收入,已经是十分不错。人生难得一知己。假如说,私塾8年,是封建意识的启蒙,那么,师范5年,则是民主思潮的启蒙。黄维那朦胧的正人君子、公正、正直的理性思维,浅层次的民族观念,却是从方志敏那里得到启发后,才逐渐清晰起来。经常聆听方志敏要打倒军阀列强、引导被压迫民族斗争求解放的呼声,使黄维深深地感到震撼。后来,方志敏告诉他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弃笔从戎,弃文就武到广州找读黄埔军校。

这一天吃了早饭,盛源村的田埂小路上走过一名身背行囊的人,一步三回头地望着家门口目送着他的母亲,母亲恋恋不舍看着自己的爱子匆匆踏上征程,不禁泪流满面,肝肠寸断。黄维看着慈母还反复安慰:姆妈,儿学成后一定会光耀父亲爷爷的事业,以后让你好好享福。口里如此说,但心里不断地安慰自己: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呐!

进入黄埔军校后,黄维成为第一期第二队学员,顺利毕业后参加了东征和北伐,因在作战中表现优异,受到了上峰的赏识和提拔,年仅23岁便荣升了团长。后一直追随蒋介石,参与对红军的“围剿”中格外卖力,且每一次都表现的很出色,蒋介石对他的表现甚是满意,不断在军中提拔他,短短几年的功夫,24岁的黄维晋升为师长,从一个国民党普通将领,跻身为蒋介石的嫡系骨干,在抗战前夕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送往德国深造,可见蒋对其是寄予厚望。

抗战爆发之后,在德国本来学制一年的黄维接到一封紧急电报,要他提前终止学业回家领兵参战,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中的他,毫不犹豫地返回祖国。此时,著名的淞沪会战打响,1937年秋,日军11师团在川沙登陆,这是日本最精锐的甲种师团,战斗力非常强悍,靠着先进的火炮和坦克向我军驻地发动猛烈的进攻,在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武器装备又远远落后于日军的情况下,参战官兵以血肉之躯铸成了抵抗敌人的钢铁长城,实践了他们杀敌报国的豪迈誓言。

特别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罗店守卫战,当时国军主力18军67师,在师长是李树森带领下,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打退了敌人数次猛攻,同时付出了巨大代价:全师阵亡将士一半以上,师长李树森身负重伤无法继续指挥,从德国回来才二十多岁的黄维被火线任命为67师师长,继续率领剩下的一半人马浴血奋战在罗店。

黄维接任后,发挥其从德国国防军学习到的战略指挥能力,先是摸准日军的进攻规律:日军往往是每天天亮开始,先以飞机轰炸为前奏,过后便在自己的阵地升起载着侦察人员的观测气球,引导停靠在旁边的海军及炮兵实施精准定位二次炮击,最后坦克掩护步兵推进,达到全歼对手的效果。对此,黄维立即调整策略,敌人火力猛烈时,前沿只留少量观测士兵,其余全体隐蔽,敌人冲锋时全体出击打击。针对敌人坦克没有反坦克武器,便用十几个手榴弹捆在一起的集束方法炸坦克。另外,对敌人采取夜袭的方法,日军指挥部见战略要地罗店久攻不下,恼羞成怒,不断增兵。

每次日军援军到达后敌人发起了更猛烈的攻势,炮弹雨点一般落在了67师的阵地上,炮击过后日军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冲了上来。是役双方都死伤累累,日军每前进一步也要付出惨重代价,黄维的队伍在枪林弹雨中前进,战斗的惨烈程度世间罕见,弹匣空了,甚至没有时间更换子弹,便举起刺刀向日寇冲去,炮弹爆炸卷起的烟尘,笼罩了整个战场,热浪伴随着冲击波四散溅开。战后此役被日军称为“血肉磨坊”。

这一仗年轻气盛的师长黄维率领的一个师,生生在罗店守了一个星期,但最终罗店还是落入敌手,以失败告终。此时的罗店镇直接化为废墟,整个罗店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惟余焦土,连一块完整的瓦片都找不到。惨酷之状,不忍卒睹。黄维清点这个师的人数,一个师只剩下不到一个团,团、营、连、排军官伤亡殆尽,后续很多人指责这个年轻的师长黄维,太死板太僵硬,不顾实际,盲目命令所部官兵徒手与火力强大的日军硬打硬拼,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血肉之驱岂能与飞机大炮争雄?这样间接造成“血肉磨坊”。所以,后人都称黄维为"书呆子",而且这个带有贬义词的绰号伴随了他一生。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黄维的“呆”在蒋介石眼里却成不可多得,此战过后不久,他受到了老蒋的亲自接见,并被提升为第18军军长,成了老蒋的嫡系心腹。同时,还开动所有的宣传机器大肆宣传了黄维的抗战事迹,罗店争夺战也让黄维名扬天下,成为著名的抗日英雄,认为他是忠勇可嘉。特别到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老蒋对黄维更是格外照顾,不仅亲改黄维本号"悟我",为"培我",还给他安排了个兵团司令,当时他十二兵团下辖第十、第十四、第十八、第五十八军以及第四快速纵队,总兵力有12万之多,而且是全副武装的机械化部队,兵强马壮,可谓进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然而,谁曾想到解放战争末期,淮海战役中黄维的12兵团被我军重重围困在双堆集,黄维兵团虽然装备精良,战力不俗,18军更是国军王牌中的王牌。然而被围之后后勤断绝,十几万大军的人吃马嚼,粮弹油草,全部依靠国军仅有的几架飞机空投,只能说是杯水车薪聊胜于无。再加上双堆集附近村庄稀少,十几万大军只能露天宿营,十一二月的天气,那个滋味可想而知。又冷又饿的黄维兵团,装备再精良,也慢慢兵无斗志了。关键时候,一部起义给黄维致命一击。最终,黄维被俘,全军覆没。

国军众多将军被俘以后最不服气的人,那便是黄维,无论什么时候他都称:我唯一的罪行,就是打了败仗。并长期绝接受改造,拒不合作,在床上躺了四年,只求一死。被人称为自负、顽固、清高,性格呆板、认死理儿,人称死硬派,榆木脑袋,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与正义之师为敌依然是墨守成规,满脑子书呆子气,结果一败涂地,自己也成为俘虏,即使被关进管理所中,始终不知悔改,甚至还对积极接受改造的昔日同僚们嗤之以鼻、冷嘲热讽。大家抨击四大家族,黄维却说,龙困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管理人员对他的定性是“最顽固的战犯”,被关押了27年才最终被特赦释放。

岁月流逝,漂泊日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黄维获得特赦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回老家盛源村去看看,少小离家老大回,此时的他已经年逾古稀之年,霜染两鬓,黑发不再了,步履已不复当年之矫健。离乡时不留恋,因为此处有幼年凄苦、童年丧父的回忆,是‘爱之初,恨之切’啊,掐指算来,离别家乡已经是30多个春秋了,已步入老年的他特别想家,既有母亲周莲子充满温情的庇护,有父母的地方叫老家,埋祖先的地方是故乡。父母在,人生尚能寻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当年的高官与厚绿、甚至叱咤风云的岁月,都不如盛源黄家赐予的温馨。大概是到了落叶归根的时候吧。所以人常说,人生最难忘却的地方,是故乡。

黄维踏入老家这个熟悉的村子,置身于热情淳朴的乡亲中,在浓浓的乡音乡情中重又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到无限的温热,心里一阵跳动。那是家乡的温度,那是赤子的深情。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葛然回首,已是七十多载的岁月。前尘往事、沧桑岁月随风吹雨打而去。本来回老家应该是高高兴兴才对,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一生很少流过泪,流泪与他将军的身份不搭界,与他这个血性汉子、铮铮铁骨的性格挂不上边,甚至是监狱中根本不怕死的他,也从来没有流过泪,然而,他的两次回老家,却是老泪纵横,甚至是号啕大哭,泪涩衣襟,他的流泪,一次是家事,一次是国事。黄维的两次流泪,后来他自己归结:都是我打败仗惹的祸!

先说家事,这一天,黄维来到村子河对面向寺村周家山母亲周莲子的坟前,毕恭毕敬地瞻仰凭吊,三鞠躬后,把铲填土,后静坐思索。轻轻地喊了一声:“姆妈,我来看您了。”没有回音,只有风,在呜咽,似乎在回答黄维的话。泪水,从黄维的眼眶溢出来,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热泪盈眶。他自言自语深情地说:这一切都是我打败仗惹的祸,言下之意,倘若能打胜仗,这些波折可能会避免。原来,埋藏在心中有一段母亲病痛令人心酸的往事。

这位勤劳的母亲周莲子,活活守寡近50年,一个人拉扯黄维、黄淮二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其实黄淮并不是他亲生的,黄维的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对大儿子的期望很高,在那个物质极度缺乏的年代,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夭折了,他的母亲害怕这样的事也发生在黄维身上,就过继了一个孩子一直当做亲儿子养育并长大,后来,当年黄维南征北战,弟弟曾经跟过他一段时间,但并没有他哥哥那样的军事才能,只随黄维的母亲在老家,替黄维尽孝。然而,就在黄维服刑期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弟弟黄淮受到牵连,在镇反运动被处以枪决,还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

最痛苦的莫过于黄维、黄淮兄弟俩的母亲周莲子,大儿子关押生死未卜,当年在母亲眼里看来,他枪毙是毫无疑问的,毕竟小儿子的遭遇让她感受到绝望,两个儿子都遭此厄运,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处使这个老人痛不欲生,随后隐居宅中,吃斋念佛,诵经自足,放下沉甸甸的心思,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佛歌念诵中相伴晨钟暮鼓,青灯瓦屋。健康状况越来越糟,后左背部长了个“结子”,因家境窘迫只贴些江湖郎中的膏药,眼见天天长大,最后告别尘世间的纷扰去世。

令去世二十多年的母亲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儿子能获得特赦,而且是相当于副部级干部的身份来看望母亲,为她上坟培新土。同时,出于对弟弟黄淮的愧疚和对家庭的责任感,黄维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两个侄子的抚养责任,并将家产平分为四份,将其中两份分别给了两个侄子。此外,他还要求自己的兄弟每年从家产的租金中划拨一部分给一位残疾的侄女,确保她得到了必要的照顾和支持。不仅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还给予他们教育和人生指导。他倾注了全部的关爱和智慧,帮助他们成长为有为的青年,延续了家族的希望和光辉。

再说国事。这天黄维先是来到罗店,见到了当年还是幼童的乡亲们,乡亲们表示对“八一三”淞沪血战没齿难忘,熟悉的人陪黄师长重游旧地,他想起几十年前坚守罗店时乡亲们送饭、送水上战场慰劳将士们时说:“这里的乡亲们可以说是尽力了,我最后打了败仗,不怪你们,那时的国力太弱了”,不禁老泪纵横在场所有的人都为之动容,跟着流泪。

同样是这一次,黄维回到老家,见到昔日跟随自己坚守罗店幸存的一名同乡,皓首相逢,相拥而泣,带他去看了祖屋,还有祖屋前的大池塘,路口的双井,村后的山。告诉他,就在罗店血战之后,由于国民党的一些报纸对黄维率部抗战的事大肆宣传,在日本人眼中你的名气很大,报复性极强日本侵略者,由于在战场上吃尽了苦头,日军对你自然是非常仇视,一心想要报复,但在战场上捡不到便宜的侵略者,便动起了对他老家的父老乡亲进行报复的念头。

因此,日军一进入江西就很恼火,认为黄维的老家是个有敌意的地方。那一年的端午节,一群日本鬼子突然来偷袭盛源村,并一举占领了黄家村,开始大肆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可恶的日本鬼子见到年轻的村妇,不分场合,捉到就强奸。盛源村黄家一个十九岁的媳妇姚某,正想从家里逃出村子,在弄堂里被三个日本鬼子捉住了,惨遭轮奸。姚某的丈夫躲在自家楼上,眼睁睁地看着妻子奸后被杀,只有暗自流泪,却不敢出声。有个篾匠的老婆二十五岁,在村子里遭受了四个日本鬼子的轮奸,轮奸后鬼子又将其杀害,并将她扔进了门口的池塘里。惨无人道的日本鬼子见到过路的老百姓就任意杀死,鲜血染红了池塘的水,水井里塞满了人头,惨不忍睹。

黄维听到日军洗劫盛源村黄家组的事情,直咬得牙齿出血,这么多的父老乡亲们遭受此劫难,他觉得十分内疚,这都是因为我的缘故,就是因为打了败仗,让这一群强盗能够长驱直入,直扑自己的家乡,此时此刻,想起那么多遭受劫难的乡亲们,他再一次大哭起来,还念叨:罗店血战地天昏,骁勇官兵守国门,因功晋职移阵地,戍守家国担重任。可惜的是国势太弱,打了败仗,未能阻止侵略者蹂躏自己家乡的脚步,此时的他哭得非常的伤心。

两次回老家,两次痛哭。因为家事痛哭,可以说黄维的思想还是处于狭隘。但为国事的痛哭,晚年的黄维才感觉到祖国强大的重要性,因此,想起回到老家的情形,他特意作诗一首:身经百战图报国,少年从军白头回,盛源乡情感人深,间里空巷遮道迎。欣欣向荣山河变,劳动致富乐尧天:老夫喜有壮心在,振兴中华共比肩。从此,黄维再也没有回到老家, 1989年享年85岁的黄维因病去世,盛源黄家的许多故事,已经变成岁月风铃,在这个村子里不时叩响着。

0 阅读:1

文人相爱也相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