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焦虑怎么那么难?

李辉说口吃 2023-08-09 22:12:37

作者|李辉 编辑|子心

昨天的咨询中,咨客们分别提到了他们遇到的问题,不同问题的却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改掉过去的行为怎么那么地难?”

一个咨客问:老师,我说话口吃已经有20多年了,我很想改掉口吃,但是太难了。

一个咨客问:老师,我小时候曾经因父母的责罚而伤心难过,一度地暴饮暴食,导致现在不但很胖,而且经常陷入焦虑中,过得非常的煎熬。

一个咨客问:李老师,我该如何改掉自己乱发脾气的毛病,每次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平静之后又非常内疚、懊悔,心中非常地难受、自责。

一个咨客问:……

一个咨客问:……

他们的问题,都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们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非常清晰:改掉过去不好的行为,让自己恢复到正常地说话、健康的身体、健康的情绪。

那么该如何改变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文章要聊的内容。

1.影响我们比较大的是什么?

我们今天所感受到的痛和伤,绝不仅仅只是问题带来的;还有不在我们意识深处一些记忆;以及进入我们意识深处却还未被处理的情绪记忆。

而这些都是在我们成长经历过程中留下来的。可能是来自于我们的原生家庭,也有可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那些经历。

我先讲一下原生家庭,前面的文章中我写到了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还没有看的同学请去看。

我们知道,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它不但塑造我们的个性,影响我们的人格成长、亲密关系、情绪互动、习惯的形成,而且我们长大后在婚姻关系、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我还记得,我刚刚学习亲密关系的时候,我听到老师问我们:你们认为自己记得的事情对你们的人生影响比较大呢?还是不记得的事情对你们影响比较大?

我还记得当时自己的回答是:好像是自己记得的事情对我的影响比较大。

当时,我听到身边的同学们大部分都是这个回答,当时老师很欣赏我们的回答,然后,老师进行了深度读解析,这个解析对于我这么多年的工作和个人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和思考。

那些我们已经忘记,特别是在从小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是更大的。

2.以前的行为是如何形成的?

一个成人记得的事情,是需要经过语言整理才能进入我们意识范围的记忆,并储存在我们大脑里主管记忆的海马回里。

但是,我们会发现一岁的小孩子是不能表达的,因为他们的语言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他们的海马回也没有发育好,很多的情绪经验没有办法用语言梳理和储存。

比如,我们是很难记住自己三岁以前的样子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从父母的讲述里才了解自己三岁以前的样子。

所以,我们在三岁以前是没有记忆的,因为我们那个时候的语言和海马回还没有发育好。

那时的记忆多是游离的、散漫的,我们把它叫作内隐性的记忆。这部分记忆并不表示不存在,它们依然存在。

在以后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中,会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但需要等语言发展完善之后,才能把过去的这些散漫、游离的情绪经验加以整理,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层面,成为我们随时可以处理的记忆。

这就好比大学的图书馆,有的图书经过编目,进入中央图书馆;有的图书因为种种原因散放于各处,图书管理员需要找到这些散漫的图书,经过编目,才能变成随时可以调用的图书。

比如,一个人很犯错,不管别人用什么话来安慰他,但他的心里的恐惧感就是无法去除,直到有一天,他的爸爸妈妈说:你在一岁的时候,曾经犯错而被父母打了一顿。

你才明白自己对于犯错莫名的恐惧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一岁的孩子还没有发展出语言来疏离自己的情绪经验,所以,这个人对于犯错的记忆就是属于内隐性的记忆。

这些记忆并不是不存在的,它们一直游离、散漫地存在于人的脑子里,只是没有进入他的大脑主管记忆的海马回里,未能经过语言的处理而进入意识层面。

这些记忆虽然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尤其是那些伤害性的记忆,依然会影响我们今天的人际互动和日常生活。

我们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察觉和后天的学习,才能够对幼时留下的伤害做出医治和改变。

我们在原生家庭中耳濡目染,会把其中的人际互动慢慢内化在心里,在现在的亲密关系中不知不觉流露出来,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比如,昨天上午的咨询咨客的情况,她从小在父母吵架后,她看到母亲会流着眼泪吃着零食,所以,她那个时候就不知不觉地被母亲的这个行为内化在了心中。

所以,当她被父母责怪、委屈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找零食吃,来平复自己的情绪。一直等到她成家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这样的行为。

所以,我们的改变是在改变我们过去无意识或者有意识形成的行为,改变它们难不难呢?难,又不难。

难的原因,是你没有找到自己问题背后的原因,不认识过去的你;不难的原因是,当你认识了过去自己的情绪经验并能够心沉下来,我们一起慢慢地通过学习和成长来一点点地医治。

3.我们改变的方向在哪里?

我们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我们常常不是模仿我们的原生家庭,就是反其道而行。

一个从小在暴力家庭长大的孩子,看到爸爸经常骂人、打人,当他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以后,可能会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认同施暴者或者认同受害者。

认同施暴者的人,将来就会跟施暴者的行为模式比较像。他会常常不知不觉地重复爸爸的方式,尽管可能并不喜欢这种方式。但他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还是会不知不觉用打和骂的方式。

比如,昨天的咨询中,咨客讲述了他的口吃经历。家里爸爸说话口吃,自己和哥哥两个人的说话完全是相反的。自己口吃,而哥哥不口吃。

他讲到:哥哥从小是挨打最多的一个,哥哥总是跟爸爸干架;而他是很被爸爸宠溺的一个,所以,他跟爸爸很亲昵,有时候他会跟爸爸站在一起来对付哥哥。

最后长大后,他发现哥哥说话很好,不口吃,情绪相对很火爆,但是只要不惹他,他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而他自己说话却成了口吃,情绪也很不稳定,容易急躁。

从我做口吃4年多来所接触到的:有的口吃是跟家庭教育有关,也就是原生家庭有关;有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别人的影响,比如别人口吃的影响、受到别人的歧视,或自己的性格原因等等其他原因导致的口吃。

我们今天所遇到的所有的伤痛都是从我们的经历中来的,有很多是不知不觉内化在了我们的心中,有的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具备足够的认知和能力来解决问题,而出现问题一直存在并慢慢变大变多,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给我们带来数不尽的心酸和无助。

我们需要了解到底是什么影响了自己,是情绪?是习惯?是口吃的行为?

我们只有正确地了解了它们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我们才能明了自己接下来要做的选择和改变。

找到问题的根,我们改变的方向才会更清晰。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收获自己想要的人生。

0 阅读:0

李辉说口吃

简介:专注于口吃矫正与社交恐惧症突破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