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也要躺平摆烂了!
10月10日,碧桂园宣布将对其境外债务进行重组。碧桂园在公告中称,截至公告日,公司尚未支付某债务项下本金金额为4.7亿港元的到期款项。
同时公司预期无法如期或在相关宽限期内履行其所有境外债务款项的偿付义务,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发行的美元债券项下的偿付义务,“该等未付款项可能导致相关债权人要求相关债务的义务加速履行或采取强制行动。”
说白了碧桂园就是要躺平了,意思是说我现在没钱还了,不光现在偿付不了,我以后也没钱还了,你要强制执行强制执行吧,我不装了。
碧桂园也要躺平了
据统计,碧桂园公开的美元债有15支,涉及本金93亿美元。其中,碧桂园在境内债务管理方面已取得积极进展,9笔境内债在一个月左右全部成功展期,涉及本金金额约147亿元。
碧桂园资金链紧张的根源在于房地产销售遇阻,其在公告中表示,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进入2023年以来,本集团销售额承压明显,过去的9月份销售业绩远不及预期。
消息显示,碧桂园2023年9月份营运数据,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83万平方米,销售金额约人民币61.7亿元。
如果大家对上述数据没有概念,那么我们看一下2022年9月的业绩情况,2022年9月碧桂园销售面积392万平方米,销售额320.2亿元人民币,两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今年9月份碧桂园的业绩与去年同期比较,可谓是触目惊心。
再把时间线拉长来看,今年1月至9月,碧桂园实现权益销售金额约1549.8亿元,同比下降43.9%,较2021年同比下降65.4%。
此外,在行业销售环境未明显得到改善的形势下,碧桂园仍将面临资产处置出售的重大不确定性,其资金流动性在中短期内仍将持续紧张。
业内分析,以目前碧桂园的经营状况和现金流与债务的关系来看,如果不选择躺平,将面临“余粮不断被消耗”的困境。碧桂园可能认为,从减轻自身债务压力以及储备自身余粮等角度来看,“躺平”是最好的选择。
房地产要凉了?
自从“三道红线”政策实施,这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基本面发生了变化:买房作为主要投资乃至投机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进入了一个房地产行业大的结构转型期。
在新的环境下,房地产行业不能再依赖过去的模式与方法,而是要求整个行业寻求转型,摸索新的发展逻辑与路径,在满足商业化诉求的同时,还要符合国家针对民生与战略的大政方针,实现“既要又要”:
既坚持了“房住不炒”,找到满足居民居住需求的“长效机制”,又帮助房地产企业找到新的发展模式,使经济能够在平稳中完成转型及重构。
此后,楼市急转直下以来,恒大、碧桂园这类高负债、高周转房企的命运早已注定。
其实,恒大、碧桂园一个个的倒下,是对过往房地产发展路径的纠偏,也是楼市重归正途必不可少的程序。但是,两个宇宙级房企的先后爆雷,让房地产行业一下子跌入了地狱模式,本就萧条的三四线楼市受伤更严重。
今年为了救房地产,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刺激政策。从房贷利率进入“3时代”到松绑限购,从“带押过户”到“子孙贷”等等,国家以前戴在房地产行业上的“紧箍咒”基本都已经解除,可是房地产行业依然不见好转。
现在的房地产行业因为恒大、碧桂园的暴雷已经变得风声鹤唳,销售已经不是房企的主要目标。
保交楼成了头部房企的保命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