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从量到质,从营销到品牌的转换之路

夜间消费观察 2022-11-16 11:20:52

李倩老师是CNEF的老朋友了,作为演讲嘉宾陪伴和帮助了我们三年,20年给我们带来《品牌元年和新消费文化崛起》的主题分享。从那年开始到去年上半年,新消费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去年给我们分享了《新消费的感性想象与理性回归》,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到今年,消费行业整体进入市场和资本冷却期,同时走向内容和品牌时代,今天她带来的演讲主题为《从量到质,从营销到品牌的转换之路》,分享对于消费行业未来的一些个人见解,我们不禁开始期待,未来消费行业会向哪发展?

以下为她的演讲实录:

我觉得在疫情这个时候,我们要非常珍惜你的眼睛能够见到的每一个人,因为这个时候大家见面太不容易了。昨天我从北京飞过来,当时我就在想一定要今天讲完这一场,因为有可能讲不完或者说我没法讲,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就想一定要讲一场,我太渴望线下连接了,太久没有跟人面对面讲一些东西了。

现场的各位,和线下的各位,要珍惜共处的机会,在共处的机会里不是我一个人在分享,还是我们的互动在流淌,你的身体,你的动作给到一些反馈,这样我们就像是在讨论,就像在商量一个话题,希望我今天的演讲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感受。

从前年开始我一直参加这个话题。前年的消费炙手可热,今天来看消费,有很多的疑问,到底消费在未来何处何从?我经历了很多的深思熟虑,消费到底怎么样?环境、市场、疫情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性,消费这件事情,从事消费这件事情的人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大家有没有一个出路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今天有这么一个机会跟大家说一说我心里是怎么想的。

从量到质,从营销到品牌的转换之路,是特别想跟大家交流的话题。我是山东人,也是实效控。曾经有10万人的品牌学习社群,也是中国第一个千万级粉丝的公众号运营人,也是36氪《300天品牌思维修炼》 的专栏作者,我是关系品牌事务所的创始人,我自己也有一家企业,是专门做数码印刷和数字化机械的。一手做企业,一手研究品牌,研究16年。根据中国的品牌现状,是否有一套方法,是否有一套工具适合中国的企业家,适合中国的企业。这是一个我的小履历跟大家分享一下。

今天讲的内容第一个是“卷”疯了的营销,接下来有什么样的玩法?第二我想说一说打造中国品牌的难度,虽然每个人都在讲品牌,但是做一个中国的品牌有多难,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成为一个品牌,我们需要具备什么哪些条件,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叫做品牌的东西?第三个话题,我想跟大家讨论一种解决方案,一种思路,就是如何做到质的飞跃,就是我们怎么从量到质的切换,这个是我今天演讲的结构。

我们看一下营销这件事。从改革开放开始,大家所接触的所有广告创意,大家所说的所有正在进行的动作,90%跟营销有关。不管是我们投放广告、拉新、促销、降价、搞双十一,所有的东西都是营销。那么“惨”就是在营销开始的,从改革开放开始,从有竞争、市场化开始。

尤其是消费品品牌,第一天卯足劲竞争,入局的人特别多,那个时候市场不饱和,改革开放第一个年代做什么都有人买,你做的事情就是打广告,广告简单到只需要花一笔钱就解决了,上中央电视台拿一个广告王就行了,那个时候是什么?是不充分的供给和迫切的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就是市场“嗷嗷”地需要,把南方的东西运到北方,没有包装的东西放上包装,就造成了很多人对品牌的认知是错误的。

因为那一代的企业家,甚至还有一些现在仍然活跃在整个市场里面,这样的经历给他们带来了一种思维惯性:在中国的市场上只要打广告,只要被更多人知道,你就是一个品牌了。

我想说这一点虽然带来了快速发展,但也是一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了无尽后患,大家接下来会在营销这条路上卷得一发不可收拾。我们知道营销的经典理论有一个4P的理论:产品、渠道、价格、促销。而这些年来大家看到的所有这些市场化的竞争,市场化的手段,其实都是围绕着这四件事情进行的。

我讲的是营销领域。比如说产品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就是我们的产品越做越好了,东西越来越物美价廉了,我们发现在消费领域里面,在门槛比较低的消费领域里面,充斥着仿制、复制,渠道的卷。我想各位更加领略到了线下的商超大渠道的卷,互联网来了之后,全是平台,全是渠道。用一个段子来说就是大肠包小肠,渠道包渠道,大渠道有小渠道,天猫里还有一个李佳琦,天猫是渠道,李佳琦也是渠道。

李佳琦在双十一期间,在化妆品品类的销售额占据了整个天猫化妆品品类总销售额的一半,什么概念?同志们,就是大肠包小肠,渠道里包渠道,所以渠道的分化已经变成了什么呢?不仅线上有,而且线下有,垂类有,综合类有,IP的渠道,大卖场、平台也是渠道,所以渠道呈现了各种各样的特征,渠道卷不卷?

带货的主播本质上是什么?是渠道,放在传统就是经销商,所以还是渠道。所以看渠道这一点的时候,人货场的创新带来了渠道上比较大的竞争。促销,从6·18到双十一,从这个购物节到那个购物节,所有的优惠券,社区折扣等,都是践行产品营销4P里面策略。

价格,消费要升级了,所有人以为消费升级就是卖得越来越贵了,事实上也有一些产品卖得越来越贵了,但价格的竞争带来了先贵后便宜,因为竞争一定会带来主动降价,一定带来消费者对物美价廉的需求。一条卖奶茶的街有卖得贵的,就一定会有卖得更便宜的,这就是从喜茶到蜜雪冰城。所以价格的卷,促销的卷,渠道的卷,产品的卷,造成了一种什么现状呢?

我经常感慨,在中国做消费品太难了,供应链太卷,上游挑到供货的渠道,下游在渠道,所有的促销、平台这里也是很卷的。刚才我举的例子,产品的微创新,因为消费还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专业,这个专业在于产品创新很难出现跨越级的创新,大家做的是微创新。什么是微创新?前两天在脱口秀大会上,庞博吐槽奶茶,奶茶里面的创新,先是有一层珍珠,后来珍珠里面加了芋泥,芋泥里面加了果冻,果冻里面加了椰果,后来又加了花生,加了红豆,他说现在的奶茶已经做得像八宝粥了,越来越厚,越来越稠,说明了什么?

这个段子的背后说明了消费的低门槛和微创新的难度,就是消费这件事没有一个跨越级的创新难度,比如说人工智能,我们讲芯片,为什么能够卡脖子,就是因为它徕芬的创新非常难,你想实现一个非常毫秒之间的差异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你需要付出很多的研发成本。当然你可能说消费也有,我承认也有,戴森在消费领域有创新的案例,大家发现我们中国徕芬又出来了,戴森两三千的,我给你搞个两三百的,如今徕芬的广告已经铺得满地都是,开一个苹果式的发布会,做成和戴森一样的东西,几百元的价格。这就是我们的市场,就是营销卷王带来了这么一个后果。

你很难评价是好是坏,因为商业的东西很难用道德的标签来帖他,但是我想说的是高质量、高研制、高价值的产品的确在这种竞争当中,在卷当中层出不穷了。这是一个现状,我们必须要看到,你的外包装做得好看,他的更好看,你的外包装做得厚实,他的更厚实,你给他加了小勺,那边除小勺之外,还送叉子、筷子,送手套,甚至送洗手液,什么都送了。所以说在用户体验,在什么微创新这个角度来讲,门槛不高。

中国制造下的价格体系培养了最精明的消费群体。双十一昨天是开场的第一天,我在小区的群里看到了很多人在群里面发薅羊毛的攻略,你可以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你想要的东西,他们已经把攻略做透到什么程度?做透到商家可能都没有防备,都没有想明白原来他这样买我赔了,跟消费者算不过来了,博弈不过来了,所以你看价格体系你如此同时带来了对手,你把你的对手也训练出来了,价格体系越聪明,与此同时消费者更签名。

理性消费者的觉醒,我们说什么就是个什么,现在有一个理性消费者觉醒了,成份党、价格党,他们对于成份的研究,甚至已经被是商家研发总监更厉害了。

线上线下的渠道,渠道中的垂直渠道,品牌本身渠道,我跟大家讲一个品牌本身渠道的,有一个巨大的乳品企业,打算做品牌变成平台,过去是一个品牌,但是这个品牌变大了之后就不满足于自己做品牌了,他们开始成为一个渠道,就是我手里有了这么多的用户,年轻的妈妈群体,不仅需要奶品,是否可以卖其他的东西,品牌和渠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小了。

促销是先卷起来了,我看直播间就看不懂,看不懂的原因是什么?是这些宠粉的主播拿着商家的东西宠粉,主播获得了品牌,品牌落在了主播上,然后亏欠在商家那里,有一个宠粉的结果是什么?促销的原因是什么?我采访过很多的品牌和商家,我说你们为什么要做这一件事情,他说不知道啊?这件事心理挺难受的,不做,东西卖不出去也挺难受的,都是难受,现在也有一些品牌说我自己做渠道,自己想办法做主播,运营这些东西。

所以卷疯了的营销,我列出的是一些现象,但要意识到我们卷进了一股巨大的洪流,卷和竞争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最大的区别是竞争很有可能是良性的,能把饼越做越大,但“卷”不一定。

于是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世纪之争,这个行业有泰斗级的,整个世界营销跟品牌这件事,让我只选两位最顶级的,就是科特勒和列维,写出了最经典的品牌营销的所有的著作,教科书,也就是说今天只要做品牌营销的人,大半部分就是徒子徒孙,当然也是因为美国最早研究营销这一个学科的,这两位已经高龄了,这两位最早把英语的研究成果发向世界,我们国家比较多的人学习他们的语言,翻译到中文,影响了我们国家的商业从业者。

这两位老先生曾经就在一个咱们这样的论坛上发生过一次,我管这个事情叫做世纪之争的讨论。他们讨论一个什么话题呢:营销是品牌的中心还是品牌是营销的中心,就是这件事情到今天也没有定论。我支持列维的,品牌是营销的中心,这是不受欢迎的经典,使得列维的著作没有人翻译它,科特勒的著作比较多。

品牌是营销的中心,有点反大家的常识。很多人觉得企业市场这么大,需要做营销,快速的把货卖出去,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生意人几乎多半,甚至80到90%的人这么想,营销是这里面的关键,做企业就是为了营销,为了多卖,这一点听上去没有错,好像是没有错,但是为什么他们的争论里面还有一个,叫做品牌是营销的中心呢?为什么有这样一个辩论的议题?

这件事情我想了半天,大家想一想如果营销是品牌的中心,到最后陷入到营销是一个无止境的,同时在营销的竞争力拉不开差距,越来越卷,因为你们之间的操作和套路裂变、社群、拉新、增长、转化、广告,这些东西你真的觉得它们之间可以拉开非常大的差距吗?现在的渠道,现在的平台投放越来越智能化了,你手里只要有钱,你只要有资本的力量,投进去很快就遍地开花了,什么广告传媒,那个传媒,各种各样的传媒,它的投放已经智能化投放了,需要太动脑子,就可以做这些投放。

消费品除了投放类的,曝光类的东西之外,传统的价格渠道促销,哪一个点真正拉开竞争的差距,卷到最后大家陷入到无意义的感叹,这可怎么整啊?到最后忙活半天做企业为什么?就回到了哲学的命题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看品牌是营销的中心,这就使得你做企业这件事情从头开始就产生了一种宿命感,初心感,做的这件事情对外开始,第一天开始就是做品牌开始,做品牌的好处是什么?始终明白你为什么而做,你明白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什么?有的企业说降价不降价的决策很难做,如果你从一开头确定了你要做的是一个品牌,你确定的是要影响某些人,所以降价不降价这件事情很容易“降价”。戴森降价了吗?可口可乐做了吗?他知道第一件事情做什么?品牌是什么?

品牌绝不是打打广告,品牌营销是一套战略,管理流程,企业战略和管理流程加在一起就是品牌的真实含义,是得从第一天开始到整个经营企业的每一天,每个细节都可以用品牌化的思维管理自己。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麦当劳是一个品牌,但是麦当劳的背后做什么?管理的手册,关于每个步骤当中跟麦当劳品牌呼应的手册,麦当劳500多个动作是怎么发生的?每一个原材料的交付是什么样的?所以这就是做品牌,而不是说我这些东西不去管,天天管着怎么营销自己,营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是刻意地做营销,把品牌的东西抛在后面,两个议题发生的时候,我支持列维的,因为我认为是中国企业接下来的几十年要走的一条路。

内卷的营销下一步是什么?我们猜测一下:大家在竞争,竞争什么?我今天带来的一个观点就是它要切换赛道了,不是在速度上越跑越快了,没有止境啊,这样的卷没有止境的,而且门槛不高,所以在这个里面你说能有多大的拉开差距,你的信息差拉开多长时间,所以下一步是品牌,我很确定的告诉大家下一步是品牌,品牌是否有检验标准?跟大家说三个东西,第一个是定价权,就是很多的消费品品牌因为自己卖得便宜沾沾自喜,我想说的是大可不必,真正的品牌是拥有定价权的,不管怎么定价都有人买我,以及我出来的时候牢牢掌握了这个领域的定价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权力,品牌具备的权力,而不是营销的网红品牌具有的。

第二个是利润,虽然这个时代有很多的资本涌入,有很多的钱进来,我们完全可以不需要收益,但是我始终觉得消费企业跟做人工智能、做芯片的企业区别是第一天开始考虑利润,净利润,不赚钱的消费企业本质上不是一个良性的消费企业,大家想想老百姓的常识,现在有很多人有知识没有常识,老百姓说赔着卖我为什么不买,但是我买的是什么?我买的是便宜,我买的是捡漏,捡漏不买那是傻子,我不是因为你而买你,我是捡便宜而买,所以本质上他根本不是买的你的品牌。所以当我们看一个品牌的时候通常看这三个东西,定价权、利润,复购。

说到复购,做得激进的消费品,可以看它的销量动静,但是无法看它的复购。消费品这个东西如果不计算复购,他就不能成为消费品,就是工业品,工业机械。消费品就是我吃完这一包瓜子,还要吃下一包瓜子,用完这个牙刷还要用下一个牙刷,喝完这一杯奶茶还要喝下一杯奶茶,这个东西叫做复购,人家是否买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无数次,所以计算复购是很重要的判断品牌的标准。

国外的是可口可乐,恰恰瓜子和农夫山泉,他们没有什么奇特的,平平无奇的小天才。为什么这么普通的产品就会复购,连点营销和动静都没有,这就是品牌,品牌就像人一样的,真正厉害的没有那么声张,就是把每一个细节,每个初心做得非常到位,在每个环节不会出错,这个可乐喝出什么东西,有一个心里的信任感,这个信任感就是品牌。价格不会乱调,企业一直在,所以你不断地复购。定价权、利润、复购,这就是踏踏实实做出来了,这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做出来的。

所以消费品是不是光鲜的事情,我认为不是的,消费品是苦活、累活,需要埋头做,持续地做,护城河可能没有太高的门槛,但是真正的门槛在哪里?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是日本的清酒品牌塔吉的创始人写的。塔吉的清酒的品牌卖得非常的好,写了一本书逆境经营,书中写了做消费是怎么回事,是怎么做的,没有营销策略,就讲塔吉的酒从第一天他是怎么做的,他是打算做什么东西,他的初心是什么,怎么磨中间的小细节扣出来的,一点点扣出来这么大的品牌。

所以你看,很多成功的消费品品牌,我参观过恰恰瓜子的工厂,我看到他们的工厂的时候很震惊,从中间的炮炙到整个材料的把关,到封装、电商、线下的供货管理,分拣装置,我看完之后有一个想法:没有十年做不出来。至少十年到二十年打底,所以消费是这么一个东西,是这么一个行业,那什么是品牌呢?

消费营销这件事情,回到第一性来思考,做消费的营销,要考虑第一性原理?为“什么”人持续地提供“什么”难以被替代的价值?

首先是“什么人”。现在很多营销是为了去做很多漏斗,去筛选,去圈人,甚至有一个概念就是尽可能地去圈更多的人进来,或者是做一个特别简单粗暴的画像,比如说我这个卖18到25岁的人,这个是卖给办公室白领的。我做咨询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客户做用户画像的时候很是粗暴,我问他们:你做下沉市场,我问你什么叫下沉市场?下沉市场你真的待过吗?下沉市场里面的人分为很多人,即便是在县城和乡镇里,也有浮夸的大手大脚的,也有节约的,供孩子读大学的,这些人都不是一个标签,两个标签可以概括的,你需要耐下性子来研究,需要你对人性有着非常细微的洞察。

可能你就为某一部分,某一个标签,某一个小细标签的人提供服务。我举一个例子,有一款椰子水,从泰国来的,最早在中国做人群画像的时候,他是怎么研究的?他发现这一碗椰子水可以帮助减肥、身材管理,但是什么人才会对这款产品有真正有需求,并产生传播性,以及愿意以较高的价格来买这种新鲜潮流的东西。最后筛选出经常健身的男性,尤其是LGBT人群。所以他的标签其实打得很细,对这些人的购物习惯,整个用户心态做了一系列的揣摩,用户画像做得非常精准。

再比如李佳琦,提供了真诚、亲切、温暖的陪伴的价值和导购价值,这个价值是很难被替代的,在男性群体里面做一个有眼缘的,专业度非常高的存在,这就是价值,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难以替代。当我们说到一个品牌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很容易分解出这些东西的。如果一个品牌还没有形成品牌,只是在营销的前期,或者说只是在营销期的时候,我们很难把刚才这句话的空填上。即便是我自己,我们自己做品牌的时候,为了这一句话,这个战略,就做了两三年,我们也很难分清楚。因为人有一个弱点,什么都想要,然后人还有一个弱点,粗心。他认为我做得已经可以了,逻辑上已经通顺了,但逻辑和行动是不一样的,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为什么知道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没有切身地做。

所以回到第一性,想清楚到底是什么人一定买你的产品。问到消费者品牌项目的时候,我通常跟他们对话,不需要有多少用户,消费者对品牌来讲不重要,只要投上广告,做一做营销和运营,谁都会有,只需要告诉我你有没有100个粉丝,他们除了你不会选择第二个品牌,你给他们提供了难以被替代的价值,你是否有这100个人?只要有这样的100个粉丝,这个品牌就站住了。如果还没有找到这个人群,没有给他提供一个不可被替代的价值,品牌就难以立住。

我举一个例子:一个人想喝可口可乐,他会跑到生鲜外卖的平台,问是否有可口可乐,怎么卖,对方说我这里没有可口可乐,他会下意识不在这个平台上买了,到其他的渠道买,这就是为了品牌换平台。在平台和品牌当中,品牌的力量挺大的,很多的渠道平台一开始把经典的品牌拉进来,就是因为有它的粉丝会来,这个很重要。

我们再来看打造中国品牌有多大的难度,刚才我讲到了第一性原理,讲了品牌这件事。从“卷”走过来后,中国打造一个大家都在说的“中国品牌”到底有多难呢?

大家看这个三角形,是我做的消费品品牌的金三角,这个金三角里面,塔座很简单,一边是是爆款,会搞事情,策划事情,你会让自己一下子变成话题的中心;右下角是销售,好的品牌要有一定的销量作为支撑,销售是有自由且自有的分发渠道。就比如恰恰瓜子,不仅自由,而且自有,他们的销售渠道始终是建立在自己的手里的,拥有自控的分发渠道,有自己的经销商体系,甚至有自己的小卖部,有自己能够控制的线下的渠道,线上他们也在运营自己的店面,这是很扎实的。

爆款的能力指的是会搞事情,隔一段时间冒个泡,投广告,参与各种冠名;中间的三角很固定,超级的产品,立得住,在很多细节上超出别人0.0001秒的优势;还有品牌的主张,价值是什么?主张在哪里?这是金三角的塔尖,我认为一个品牌经历这四个方面的激烈竞争,四个方面的综合打造,才能成为一个品牌。好的品牌就像一个优等生,各门功课都不错,加在一起就超过了分数线。

但我要告诉大家,上面塔尖的“主张”,会是之后大家竞争最激烈的三角,因为下面的三角已经逐渐卷起来了,而且他们竞争的距离很难拉开,虽然产品上拉开哪怕0.0001毫米的距离,就可以拉开一定差距,但消费竞争是毫米的竞争,大家不要忽视一点点的差距。

很多创业者都认为我们的产品很好,我问他们:你的产品是很好?还是极好?还是无可挑剔?他们犹豫半天说“很好”,我说你看,这就是不好了。如果你的产品在很好、极好和无可挑剔当中,能果断地说无可挑剔,你的产品才叫好,而不是很好,你自己都觉得不过关的东西你能拿出来吗?就比如苹果手机,乔布斯绝对会说自己的苹果手机无可挑剔,因为所有的细节他都研究过了。这是底下的竞争。

那上面的主张、价值和牌品,这三者的竞争是什么?它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竞争,就是过去我们在大量的粗放的做营销的时候,大家没有关注到的竞争,就是你带给别人的感觉,就是你这个品牌从第一天开始,人家觉得你到底是干什么的,是这些事情的竞争。

所以品牌不是PR,是企业的战略。要不要做品牌,这是一个战略,品牌的心智、记忆点、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在哪些形象、细节和行为中识别你的品牌?这些都是问题。很多人说“做企业当然要做品牌”,但话虽然么说,但行为很诚实,到头来他做的还是贸易、做卖货,不是做品牌。

品牌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如果你只考虑做贸易也没有毛病,只考虑卖货也没有问题,这仍然是我们国家经济里非常擅长的一支力量,从改革开放开始,大量的企业都在卖货,不是做品牌,我们其实没有做品牌的经验,我们一直有的是大量做贸易和卖货的经验。做品牌的企业一定懂经营,但是懂经营的企业不一定懂品牌,你可能觉得品牌是不是只需要咋呼一下,打打广告就好了,那些有品牌的公司是不是就是文案做得好而已。

首先能够做品牌的企业,一定懂经营,这是百分之百的,品牌经营很强的,比如苹果,他的整个经营管理一定做得比同行好太多,同样可以把企业的账算清楚,它是各个方面的优秀。但懂经营的企业不一定懂品牌,首先做品牌肯定是要做溢价的;第二个,互联网加速了信息透明,从而出现了大量的低质量竞争,这个时候如果你卖货不能溢价,就是纯做交易,而不是做品牌。接下来第三个话题,我们来看一下怎么解开质的飞跃。

从指标来看过去要的是增量,大家想要拉新、增长、增量的名词,从增量到增质怎么做?这是要考虑拉进来的这些量,比如说十万粉丝,十万购物的用户,那么这十万人你有没有把他理解透,他们是谁,为什么对我们产生好感?这些问题都需要想通,而不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或五花八门的营销把人给吸引过来就行了。

量能否变成质?比如我们现在经常讲的自媒体、短视频博主,他是吸引了百万粉丝,但能意味着什么?甚至可能这些粉丝的价值和意义都不大。我们真正要分析的是“质”,第一个是从增量到质,第二个从用户增长到用户沉淀。我们不能一味地只为了圈更多的人,却没有做沉淀,比如说餐饮行业在数字化疫情以来,一直在采用自动点餐的模式,消费者进去后就给让他自己扫码,然后点击关注,但除了关注公众号,我跟你发生了什么互动互联?得到了什么的好处?

我近一年来几乎关注了数十几家,几乎没有人对我做营销的运营,所以他们只是忙着圈人,尽管知道了用户的手机号,但是跟垃圾电话有很多人的手机号有什么区别呢?怎么精细运营,这是需要考虑清楚的事情,当你今天圈进来15个用户,要进行分析他们是谁,然后真正留住他,还要舍得把不是直接用户的5个人扔出去,这其实挺难的。所以品牌来自于经营管理,向经营和管理要“价值”,这是很重要的提示。

高进入门槛的行业能否守住护城河,低进入门槛行业能否做出不可替代的性,由量到质的转化过程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否通过我的经营管理,通过刚才的沉淀,通过我们刚才提到的精细化的运营,能够保住我们的不可替代性,保住我们的护城河。

有一些行业,比如说电子,人工智能,甚至研发型的东西,是有高进入门槛的,这种行业能不能守住护城河?比如一个产品,要考虑技术是否真的追上了戴森,如果追上了,接下来戴森怎么出招;如果没有追上,说明还是没有跨过人家的门槛,说明戴森建立了很高的门槛;苹果手机卖高价,还是有人买;低进入的门槛行业能否作出不可替代性,大家都是做奶茶,怎样才能做出不可替代性,到底做了一个什么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提供了什么不同的情绪价值?

我们可以围绕“关系”找答案,这个关系我讲过,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我的品牌跟自己的关系就是我自己得想明白做这个品牌,除了赚钱还想干什么?我为什么做这个事情,不是做轴承,做数控机床;为什么要做奶茶,我的初心是什么?员工是否知道我们做这事情的价值和意义?我跟粉丝之间是否有关系,人家是否认我,还是因为便宜,离家近,这是一个外部关系。

还有一个世界关系,我跟现在的文化,我跟现在的社会,跟政府、媒体之间的关系,我是在帮助他们做什么,还是跟他们呼应什么。观夏这个品牌大家都知道,它打出一个东方植物调,其实就是在讲原产地品牌的崛起,还有东方美妆花西子,现在做东方,跟我们的文化崛起,跟整个的背景有着紧密的相关性,这层叫做世界关系,如何基于这些东西去建设你的品牌,这些是需要去考虑的。

媒介去中心化,品牌进入了养成系时代。就是说所有的媒介没有办法像过去有一个中央媒体,你到哪里说话,然后所有人知道,这就没有了,出机场的时候有一群年轻女孩子迎接自媒体,我出来的时候面面相觑,不知道他们,他们不知道我们,所有的媒介也好,中心节点也好,去中心化是未来的趋势。

每个人同时知道太多的事情了,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小,而品牌彻底进入了养成系时代,你聚一小撮人,唯一的共识就是你们共同知道这个品牌,这个品牌是被这一小撮人的喜好共同养出来的,叫做养成系品牌。其实咱们湖南的茶颜悦色就是典型的养成系品牌,从第一天开始喝奶茶的姑娘愤愤不平地替他打抱不平:为什么还在长沙,赶快走出长沙,走向全国。粉丝比他还着急,迫使他进步,这就是养成系的时代到来了。

营销有竞品,品牌无竞品,宝马的竞品是奔驰,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竞品,但是你会发现如果真的回到做品牌这件事,他们没有竞品,很难说宝马的竞争对手是谁,因为在品牌这里你会发现新一代年轻人的心智被小李、小鹏、蔚来占据,在猫王和喜马拉雅之间如何选择,在营销上有竞争吗?是的,但是在品牌上有吗?没有,这些人,这些用户和用户之间没有任何的交集。传统的竞争不存在了。

其实在这个时代哪有直接竞争对手,四面八方都是竞争对手,因为人家可以转行做这个事情,跨行的难度不大,明天我有了资本,可以去做电动汽车,但是你自己会成为自己的竞争品牌,就是你是不是一个能够给别人提供刚才所说的持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的品牌,所以你自己才是你自己的竞争品牌,能不能跟自己的心智竞争且获胜,这是每个企业家要思考的问题。

0 阅读:4

夜间消费观察

简介:点亮城市夜经济,洞察新消费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