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出版:今生第11本、退休后第10本;80岁以后第1本

报人商子雍 2024-03-14 14:21:38

新书出版:今生第11本、退休后第10本;80岁以后第1本

商子雍

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名叫《我以生活在西安为荣》,分为三辑,一曰“古今西安”,一曰“咥在西安”,一曰“西安民俗记忆”。这三组文章中的大部分,都是2016年4月我出版《芸窗杂品》以后所写的散文、随笔;不过,也有一些写作时间较早、却不曾收进文集出版的文字,比如,承蒙西安日报文艺部杨立英主任和李建宁编辑厚爱,给我开的那个历时大半年的专栏“西安民俗记忆”里的全部文章。

和《芸窗杂品》一样,这本新书也是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中的一种。半年前,我呈送给这套丛书的第一部书稿是一本游记,很快收到反馈,说是因文章涉及到在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须送北京有关部门审读。我对自己的书稿能够通过北京的严格审读,倒是信心十足,但前几年,曾应邀为原西安市文化局局长苏育生先生的大著《胡适左右》写序,这本书送北京接受审读到最终通过的时间,拖了好几年,太长了;我没有耐心慢慢等待,于是很快另行呈上这本散文、随笔集《我以生活在西安为荣》,没过多长时间就被省上相关部门审读通过,进入出版流程。在我只是呈上书稿便几乎不再过问的情况下,短短几个月后,便拿到了印制精美的新书,真是让人高兴。

对这篇短文的题目稍稍做一下解读——

“今生第11本、退休后第10本”: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香港等地的大报、大刊,诸如如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观察杂志、天津日报、今晚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文汇月刊、南方日报、南方周末、随笔杂志、同舟共进杂志、香港大公报等,发表了数量可观、质量也还算可以的杂文、随笔,引起有关人士关注。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杂文界泰斗、革命老人曾彦修(严秀)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 杂文卷》撰写的序言中,曾提到了进入新时期以后出现的引人注目的三位中青年杂文作者,本人忝列其中;另:1992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杨迎新的评论集《追日集》,其中有文章言道:“商子雍的作品深沉、泼辣、明快,常有风云之气、河汉之言,政论色彩和抒情气息较为浓烈,这使他步入当代思想深刻、个性鲜明的杂文家行列。”在这种情况下,推出一两本杂文、随笔集,是顺理成章的事;事实上,曾彦修前辈通过曾任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吴刚老师找到了我,把我10万字的作品编成《新时期杂文选粹 商子雍卷》,准备出版 ,但不料后来情况有变,这套杂文选粹没能坚持到底,而我,又在90年代初受命创办西安晚报周末专刊,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编报上,无暇他顾,所以直到退休前,才在王世雄先生的鼎力帮助下,出版了一本杂文集《求是斋杂品》。而退休之后20多年里出版的10本文集,一部分要感谢朱文杰、王世雄等朋友;另一部分则是得力于西安市文史研究馆的支持。否则,面对出书难的现实,以我的低能和懒散,是根本不可能出版这么多书的。

“80岁以后第1本”:读书,是自打儿时养成的习惯,在报纸发表第一篇文章,是1961年底,我刚刚19岁的时候,自那以后的60多年来,坚持“我读书,我思考,我写作”,追求“我快乐”,这么一种人生姿态,别人怎么看我不知道、也不在乎,但自己的感受,却的确是相当不错。也正是缘于这样的坚持,才在80岁以后仍然能把自己的文章结集出书。

至于今后,还会继续再推出新著吗?现成的书稿手头倒是不止一部,但无须自己劳心、出力的出书机会,则是可遇而不可求。不过,像我这样一介学历不高、水平有限的读书人,虽年过耄耋,还能出版一本近40万字的文集,使自己出版的文集总数达到了11本,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知足常乐吧!

0 阅读:4

报人商子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