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湶号茶知识分享·005辑】岩茶的始祖--武夷菜茶

岩湶号 2024-01-29 09:36:00

武夷菜茶是岩茶的一种原生种,起源于武夷山,是武夷岩茶众多品种中的主力军。这种茶树最早属于野生种,在武夷山土生土长,通过漫长的岁月自然杂交,形成了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菜茶中一些品质优异的茶树被发现后,被冠以花名进行单株采制,并作为名丛进行无性繁殖推广,成为武夷岩茶品种的主要来源之一。

菜茶的特点在于其自然杂交导致个体之间形态特征和特性各不相同。有些品性特征明显、品质优异、性价比高的菜茶被选育为单株,而其他未被选育的菜茶也被推广种植。这些茶树通常是灌木型植株,多为小叶类,呈原始生长状态。

武夷山是茶树生长和繁育的天然乐园,自然保护区内已确认的山茶科植物有10属35种。虽然有些菜茶品种产量较低,但它们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茶叶芽梢肥壮,茸毛较少,适合制作乌龙茶、红茶或绿茶。

菜茶的采摘时间也具有差异,早芽三月底开展,四月下旬开采,而迟芽要到四月底或五月下旬开展,前后相差一个多月。这导致茶农在茶季时需要前后采摘3-5次,使得采摘变得极为费时费力,但这也是岩茶高贵的因素之一。

使用武夷菜茶青叶制作的成品茶被称为奇种,其外形整齐,色泽铁青带褐,具有天然花香,香气细腻,味道醇厚甘爽,喉韵明显,汤色橙黄清明。武夷菜茶被视为岩茶的有性系茶树品种群体,是武夷茶优良品质的种质基础和内在因素。菜茶的繁殖方式主要是通过播种,因自然杂交使得群体内的茶树形态特征和特性多样,从而形成了各种品种,包括名丛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半天腰等。因此,武夷菜茶被认为是武夷山茶树品种的母体,也是武夷岩茶的始祖。

武夷山的武夷菜茶以其丰富的个体繁多而著称,这一多样性的形成源于两个主要因素。

首先,武夷山的独特自然环境是个体差异的主要推动力。武夷山地处丹霞地貌,山峰叠嶂,怪石嶙峋,风景如画。在武夷山风景区内,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七十二洞的自然奇观形成了茶树生长环境的多样性。同一片悬崖上,由于海拔高度的垂直变化,顶部、中部和底部的光照、湿度、土壤和植被差异显著。随着漫长的历史岁月流逝,茶树逐渐在周围错综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发生了变异和分化。

其次,武夷菜茶与其他植物相互交织共生,共同分享岩石中的营养成分。它们的根系纠缠交错,相互吸取养分;枝叶与其他植物竞争生存的同时,也通过有性繁殖相互传粉。这种不间断的有性繁殖和群体杂交,因地而异、因时而变,使得在武夷山碧水丹山的大生态和坑涧错落的小环境中,武夷菜茶培育出了众多独特的品类。因此,武夷茶以其多样性而著称,广受赞誉,人们常说:“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茶茶不同。”

武夷菜茶群体的特性包括遗传杂合性、表现多样性和区域适应性。茶树与其他山茶属植物一样,具有雌雄花同株、雌雄蕊同花的形态特征。然而,由于武夷菜茶高度的自交不孕性,其播种繁殖呈现典型的遗传杂合性,表现为多形态和强烈的区域适应性。

**遗传杂合性:**

在天然传粉条件下,武夷菜茶同花受精率几乎为零,同株异花受精结实率为0-11%。因此,通过天然种子繁殖的武夷菜茶往往由不同亲本杂交而成。即使是同一株茶树上结的茶籽,其遗传基因也各不相同,构成了复杂的遗传背景。

**表现多样性:**

遗传基础的复杂性导致了武夷菜茶个体间特征和特性的丰富多样性。树型主要以灌木型为主,少数呈小乔木型;叶形包括圆形、卵圆、椭圆、长椭圆和披针型等多种形态;芽叶颜色涵盖淡绿、黄绿、绿、紫绿等,还有近黄色和紫红色等变异;柱头裂数基本为3裂,个别单丛柱头为4裂。受茶园生态环境和栽培管理差异的影响,春芽生育、叶片大小、百芽重、生化成分含量比例等方面也呈现千差万别。

**区域适应性:**

武夷山茶区产的菜茶表现出对各种茶类的较强适应性。从古至今,武夷茶的制作基本上都以武夷菜茶为主要原料,只是近百年来引入了一些外来品种如水仙等进行栽培和制作。同时,武夷菜茶不仅用于制作乌龙茶,还产制了武夷山绿茶、龙须茶,以及与武夷岩茶齐名的正山小种红茶,包括金、银骏眉和大、小赤甘等茶类。因此,武夷菜茶在武夷山的部分地区仍然是主要栽培品种,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菜茶以其极强的抗逆性展现出区域适应性。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粗放耕作以及人为选择,使得菜茶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并表现出在栽培管理中容易抗旱和抗寒的特性。然而,由于长期生长在武夷山生态环境中,菜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为敏感,导致其在不同的栽培环境中呈现出明显的产量和品质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珍贵的茶丛对生态环境有着严格的选择要求,使其在其他地区较难繁殖。这突显了菜茶的独特之处,以及其在适应性方面所经历的演变和形成的特质。通过对其抗逆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综合理解,可以更好地制定栽培管理策略,以优化菜茶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升其在不同地域的种植效果。

详论请参:邵长泉,《岩韵》(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7年);侵删。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