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是人类生存的康庄大道

报人商子雍 2024-06-11 21:24:33

与安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石泉县委书记陈莲。

先说几句:

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今年这个日子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陕西主场活动的启动仪式,在有着“秦巴山水,石泉十美”美誉的陕南小城石泉举行。6月3日下午,有一个主题座谈会,晚上,有一场专题展演,启动仪式安排在6月4日上午,除此以外,还有参观考察。

我应邀参加了这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主要任务,是在主题座谈会上发言。事后,中国网记者姬雯索要发言稿,于是,4日晚回到西安后,把简单的发言提纲拓展为如下文字。

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是人类生存的康庄大道

商子雍

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这既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属于形而上的范畴,也是人类在砥砺前行过程中的一种行为模式,是合情合理(在现代文明社会,还应该加上合法二字)的人生姿态——我们称其为生态文化、生态文明。

对文化之谓,我喜欢这样解读:人类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的总和;这其中,生活理念的地位最为重要,决定着生活方式的健康与否、生活形态的和谐与否。只有在正确生活理念的规范下,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形成和谐的生活形态,这才能称之为先进文化,换言之,就是达到了文明水准的文化。

对人类而言,先进的生态文化、也就是生态文明,绝非与生俱来。以人类对待飞禽、也就是对待鸟的态度为例。美国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是把人类历史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其中前两个时代又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而在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人类发明了弓箭。至于弓箭最早的用途嘛,当然主要是狩猎;这就是说,大大小小的鸟,在早期的人类社会,是被视为猎杀、充当果腹之物的重要选项——这当然也是一种文化,但却远远不曾达到文明的程度。

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鸟的认知有了变化,《南史》载:范洪胄有田一顷,将秋遇蝗,忽有飞鸟,瞬息之间,食虫以尽而去。《唐书》亦云:开元二十五年,贝州蝗,有白鸟数千飞食之,一夕而尽,禾稼不伤。于是,在人们的心目中,鸟仅仅是一种果腹之物的认知尽管没有遭到颠覆性的改变,但毕竟也看到了鸟是人的朋友这么一个重要的事实,较之最初全面了很多。

于是,公元前63年6月,汉宣帝所下诏书之中,有了“三辅毋得以以春夏摘巢取卵、弹射飞鸟”之谓,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所谓“三辅”,最初是西汉时期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后来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即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据说,这是中国最早正式颁布的保护鸟类的法令。毫无疑问,这寥寥十数字所展现出来的中国人在对鸟的认知上所达到的高度,代表着当时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不过,远非先进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形态依然顽固存在、延续至今,比如笼养鸣禽这么一种被一些人视为“国粹”的休闲方式。但严酷的事实是,笼养鸣禽的第一个环节,是为捉鸟。有鸟类专家称,鸟市上一只活鸟的背后,是十几、乃至几十只鸟的尸体,惨不忍睹啊!对鸟类专家的这种说法,我信,所以才多次撰文批评这种生活方式,希望它赶快彻底走进历史,与现代人的生活渐行渐远。

让人高兴的是,现实社会中,重视环境保护、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白人越来越多,比如在座的坚持用精彩的文章普及植物保护理念和知识的祁云枝女士,以及许多年如一日用镜头收录大秦岭的自然之美、以期唤醒更多人保护环境良知的李杰先生。他们、还有更多的人为什么会如此行事?我在为《东曼伟野生鸟类摄影作品选》一书撰写的序言里曾写道:“由于上苍恩赐,也由于自身努力,如今的人类,已经成长为地球上最强大的动物;但如果人类不严于律己,继续无限制地放任自身欲望的不断膨胀,那肯定很快就会成为地球上最凶残的动物。到那个时候,和人类一起毁灭的,又岂止是鸟,还有人类唯一栖息处的地球!所以,东曼伟才殚精竭虑地用相机镜头瞄准那些相对人类柔弱许多的鸟,把它们无以伦比的美丽身姿、把它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形态展示给世界。为什么要伤害如此美丽、如此活泼可爱的生灵呢?唤醒更多人的良知,让他们瞄准鸟的目光里没有贪婪、只有爱;东曼伟的目的,简单而又崇高。”

因此,我才要对所有为保护环境、创建高水准的生态文化(也就是生态文明)的仁人志士鞠躬致敬。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是人类生存的康庄大道。

祝福各位,祝福陕西,祝福中国!

再访后柳水乡,记不清是第几次了,在那个有名的“屋包树”留影。

初访美的让人窒息的草池湾朱鹮小村。

0 阅读:0

报人商子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