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春天,毛主席到河南视察。主席专列停靠在郑州火车站时,毛主席挥挥手,喊来了在列车上陪同的河南省委书记潘复生。他让潘复生把纪登奎叫过来,他想听纪登奎汇报工作。
潘复生愣了一下,随后很快就反应过来:毛主席这是想他的“老朋友”了!
说起来,纪登奎第一次登上主席专列还是两年前。那时,他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委书记。可谁能想到,没什么名气的纪登奎竟然入了毛主席的青眼。毛主席听他汇报工作时,每次都听不够,甚至不让纪登奎走。
和别人提起纪登奎时,毛主席也是一口一个“老朋友”。他将纪登奎从地方提拔到中央,甚至把纪登奎列为了接班人。
能让毛主席如此器重和信任,纪登奎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他的个人经历又是怎样的呢?
“拼命三郎”纪登奎
纪登奎,山西武乡人,十五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南许昌地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等职,是“后毛泽东时代”,闪耀在中国政坛上的耀眼明星。
不同于那些穿越硝烟、浴血杀敌的武将们,纪登奎是正儿八经的“文官”。他虽然在烽火中成长,但他并未做过正经的军事工作。
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乃至建国后,纪登奎都没有搞军事工作的经历。唯一和军事沾边的工作,大概就是解放战争时期,他曾指挥一个团的地方武装部队去剿匪。
地方武装不是正规部队,纪登奎也是赶鸭子上架。幸好,这次剿匪并不是大兵团作战,只是一场小战斗。要不然,纪登奎非得出岔子不可。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没有做过军事工作的革命家非常少。不凭借军功和军队工作经历而跻身中南海权力高层,受到毛主席赏识的人,更是绝无仅有。
不巧,纪登奎就是这种人。
这说明什么?说明纪登奎在另一个领域有大才,并且到了登峰造极,无人可比的地步。这个领域,就是地方工作。
大家可不要小看做地方工作的干部。地方干部要和群众打交道,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和好处,还要在严格执行法规的时候,让群众感受到政策的温度,这恰恰是最难的。
不能照本宣科,不能生搬硬套,要有创新思想,把多如牛毛的杂事一件件捋顺、做好,干出实绩来。这么艰巨的任务,可不是每个干部都能胜任。而这,就是纪登奎的优势。
翻开纪登奎的履历,可以发现他的工作经历非常丰富,工作领域更是涵盖了宣传、教育、民运、抗日支前、敌后游击、土地改革、剿匪等多个领域,多才多艺到令人惊讶。但是,要说他最擅长的,必须是群众运动。
地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群众的配合与支持,而在这一块儿,纪登奎无懈可击。他甚至还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
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纪登奎的第一件事就是访问当地的穷苦人家,和他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有没有什么难处,是否有冤情要申诉等等。
解决了群众的问题之后,就是建立农会,成立支部,由村民选举村长,再整顿民兵,实行分半减息和二五减租的政策,刺激生产。
这一套下来可谓面面俱到,从政治到经济都顾及到了。所以,有很多人都称纪登奎为“群运专家”。
纪登奎在鄄北搞群运时,冀鲁豫边区各县纷纷跑去观摩学习,和纪登奎“取经”。这样一来,纪登奎的名声就更大了。
其实,纪登奎的这套工作方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诀窍,就是熬。因为要做的事太多了,又要下基层又要抓生产,还要搞政治宣传工作,时间总是不够用。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纪登奎都是大忙人一个,总是来去匆匆。
··
他吃饭时狼吞虎咽,最后一口饭还没咽下去,人就已经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了。无论白天还是夜晚,纪登奎都在伏案工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舍不得挤出来。
因他在家中排行第三,又如此拼命,所以大家都叫他“拼命三郎”。
靠着这股卷死所有人的狠劲儿,纪登奎无论做什么工作,上手都很快,并且做得有声有色,能时刻保持对革命工作的热情。
这种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能力,让纪登奎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和重视,所以,他才能在没有任何军功,且没有在白区待过的情况下,被任命为地方党的高级职务。要知道,很多革命斗争经验丰富的军队干部,职位都没有他高。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纪登奎将长期泡在地方工作。能不能进中央,还真不太好说。但是,就在28岁那年,纪登奎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重要人物——毛主席。
那么,纪登奎和毛主席之间,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纪登奎和毛主席的往事
1951年春天,毛主席的专列从北京出发,沿着京广铁路一路向南。路过许昌时,毛主席心血来潮,让专列停靠在站台,并差人去通知许昌县的领导们,来专列上汇报工作。
时任许昌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的纪登奎,就在汇报工作之列。
这是纪登奎第一次见到毛主席,说不紧张是假的。毛主席大概也看出了纪登奎的无措,所以并没有一开始就找他聊工作。
·
毛主席先是问纪登奎是哪里人,后又问纪登奎看不看《三国演义》。
得知纪登奎也是《三国演义》的粉丝,毛主席就兴致勃勃地说起了三国里的故事,两人之间的距离迅速拉近,纪登奎的神经也放松了下来。
直到这时,毛主席才进入正题,让纪登奎汇报工作。
纪登奎已经没有了紧张的情绪,汇报时很流畅,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毛主席听得连连点头。
等到纪登奎的工作汇报进行到尾声时,毛主席思忖了一会儿,然后语出惊人:“你杀过人吗?”
饶是纪登奎再成熟老练,听到这句话时也愣了一下。看着毛主席睿智的双眼,他只是思考了一瞬,就决定实话实说:“杀过。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杀了不少人。”
毛主席的神色没有丝毫变化。他又问:“杀错过人吗?”
纪登奎点点头,诚实地回答:“也有杀错的。”说完,他脸上带了一丝紧张,语气也低沉下来,拿出作检讨的态度解释道:“那是在情况紧急时发生的,我工作没有做好。”
毛主席点点头,什么也没说。这次的汇报,在纪登奎如过山车般的情绪起落中,有惊无险地落幕。
出乎意料的是,从这之后,毛主席不仅没有冷落纪登奎,反而对他越来越重视、信任。有人分析,毛主席之所以看好纪登奎,估计是因为他的诚实,以及他对党、对毛主席的忠诚。不偷奸耍滑,不欺上瞒下,这种品质实在难能可贵。
1953年春天,毛主席再次去河南视察,点名了要纪登奎给他汇报工作。
这一次,毛主席没有让纪登奎笼统地介绍地区的大致情况,而是把汇报重点放到了具体的对象上。比如,在说到合作社的问题时,毛主席就让纪登奎拎出一个合作社,单独说明情况,就相当于老师的抽查。
若纪登奎是搞形式主义,背“台词”的花架子,那么他肯定要翻车,但纪登奎不是。他认真务实,经常去基层调查蹲点,地区内每一个合作社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毛主席提问后,纪登奎就拿鲁山县的一个合作社来举例,详细地汇报了这个合作社的情况。毛主席对他更为赞赏,决定好好培养这个年轻人。
1954年,毛主席把纪登奎调到了洛阳矿山机器厂,让纪登奎搞工业。
纪登奎对工业一窍不通,无论是办厂经验还是文化技术知识,他都没有。心虚之下,纪登奎反射性地就想打退堂鼓。最后,还是毛主席劝住了他:“世上无难事,没有经验可以在实践中积累,缺乏技术、管理知识可以自修。”
得到毛主席鼓励的纪登奎像打了鸡血,闷头苦学了三年,进步飞速。
理论知识方面,他达到了中专技校毕业生的水平。实践操作方面,他已经是可以熟练操作车床的三级工了。
1958年11月,洛阳矿山机器厂提前一年建成投产。继上面两次的试探和考验之后,纪登奎又一次解决了毛主席出的难题。
后来,在毛主席的提拔下,纪登奎先后任中共洛阳地委第一书记、河南省委常委等职。
1967年,毛主席从南方返回北京,路过郑州时,又一次召见了纪登奎。
一见面,毛主席就热情地握住纪登奎的手,笑着说:“纪登奎,老朋友啦!”说完,就拉着纪登奎坐下,问他有没有“挨整”。
同行的刘建勋代为回答,说纪登奎在河南可受“锻炼”了。
毛主席听完,感慨纪登奎多灾多难。然后,他颇有深意地问道:“你这一点好处也没有吗?”
纪登奎露出一个无奈的笑,语气轻松:“大有好处,能够锻炼人。”
毛主席对这个回答很满意。
其实,这句话何尝不是对纪登奎的又一道考验呢?纪登奎的回答,可谓是说到了毛主席的心坎儿里。
1969年4月,中共九大在北京召开,纪登奎也出席了。
会议上,毛主席当着所有代表的面,郑重介绍了纪登奎:“他叫纪登奎,是我的老朋友,山西人,长期在河南工作,受了一点灾难就是了。”
说完,毛主席又笑着调侃:“多灾多难呵!”
此话一出,全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自此,纪登奎的名字享誉全国,他也从一个小有名气的地方干部,成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平步青云。
这时候,毛主席已经开始把纪登奎当作接班人培养。虽然,因为某些原因,毛主席最后放弃了让纪登奎接班,但他对纪登奎的重视不减半分。
毛主席先是把纪登奎扶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常务副总理等位置。接着,又让毫无经验的纪登奎主持北京军区的相关工作,一点儿也不担心纪登奎搞砸。
这些都体现了毛主席对纪登奎的信任。
只不过,因为那场全国动乱,纪登奎的青云路被迫斩断。等烟消雾散,纪登奎已经身心俱疲,打算辞去职务,安度晚年。
纪登奎一共休息了两年。这两年里,他难得空闲,终于可以好好地陪陪家人。
纪登奎生活在一个七口之家。他的妻子叫王纯,两人相识于抗日战争时期,携手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相濡以沫,情比金坚。
多年来,纪登奎忙于工作,在家里待的时间并不多。大部分时间,家中只有王纯忙里忙外,费心操劳。
王纯一共为纪登奎生下了五个孩子。老大纪坡民,出生于1945年,和母亲的关系很好,和父亲比较生疏,父子俩很少说话、谈心。
只不过,基因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虎父无犬子,纪登奎即便没有过多插手儿子的教育,纪坡民也成人成才了。他考入某军事学院,走上了和“文臣”父亲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毕业后被派去矿务局工作,后进入中科院担任研究员。
所以,纪登奎赋闲在家时,很少见到大儿子,就像大儿子小时候很少见到他一样,这让他颇为遗憾。
与大哥纪坡民相比,老二纪虎民要“叛逆”一些。他继承了父亲勤奋好学的特质,从小就是个学霸。他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后赴美留学,在美国定居,很少回来。
两个儿子想见都见不着,纪登奎很郁闷。但幸运的是,他还有一件“小棉袄”。
纪登奎和王纯的第三个孩子叫纪南,是一个可爱的女孩。
她的人生很有趣,是纪坡民和纪虎民的结合体。在父母的支持下,她先是入伍参军,后考上清华大学,又是“军中绿花”,又是清华学霸。
小姑娘毕业后没有“远走高飞”,而是留在北京陪伴、照顾父母。她的两个妹妹皆赴美留学,在美国定居。所以,经常陪伴在纪登奎身边的,只有女儿纪南和妻子王纯。
在没有繁杂工作的日子里,一家三口经常去散步、旅游。有时候什么也不用干,静静地在屋子里坐一天,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不过,这种神仙日子只持续了两年。
1982年,邓小平找纪登奎谈话,希望他“出山”,主持农村政策的调查研究工作。
此时的纪登奎已经59岁了。接到邓小平的邀请时,他没有“廉颇老矣”的悲伤,反而感到很开心。一把年纪了,国家居然还需要他,他有什么理由不去呢?
于是,纪登奎走马上任,成为了国务院九号院的一名部级研究员。
在九号院的日子里,纪登奎延续了年轻时那种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辞辛劳地在广大农村奔波,做实地调查。
他深切地关注着农村问题,又创新性地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观点,为现如今,我国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开了一个好头。
他在地方工作上的成就,他对旅游业做出的贡献,至今都少有人及。他花甲高龄,却依然奔波在一线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佩。
1988 年 7 月 13 日,纪登奎病逝于北京,享年65岁。为国家和人民操劳了一辈子,纪登奎总算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
信息参考:
光明日报-毛泽东眼里的纪登奎
党史博采-纪登奎所经历的人生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