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不故作威严、宽厚对待部下的战将:刘廷翰

文石斋主聊文化 2024-07-29 03:43:54

远观近鉴宋朝人•122·不故作威严、宽厚对待部下:刘廷翰

宋朝军将

 刘廷翰(923-992),开封浚仪人。《宋史·卷二百六十·列传第十九》有传。

本传记,廷翰出身行伍世家。他的父亲刘绍隐,在后唐末年当兵。后晋天福年间(936-943),作为“队长”即宋初的“都头”戍守魏博(治今河北大名县城东北)。天福二年(937),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起兵反叛后晋,刘绍隐与之奋力作战而死。

后周建立,后来的周世宗柴荣出镇澶渊(澶州,治今河南濮阳),任镇宁军(治澶州)节度使、澶州知州,廷翰因臂力超强,被招至帐下,做了亲兵。

显德元年(954)正月,周世宗即位为帝,廷翰升任禁军“殿前司”指挥使,屡次跟随周世宗征战,因战功再升殿前司所属皇帝近卫骑兵“散指挥”左、右四班中的“散指挥第一直(班)都知”。

宋朝建立之初的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廷翰跟随宋太祖参加平定昭义军(治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李筠、淮南(治扬州,今江苏扬州)节度使李重进之叛,因功升任禁军骑兵“铁骑军”都指挥使、遥领廉州(治今广西合浦廉州镇)刺史。

太平兴国元年(976)十月,宋太宗即皇帝位,升廷翰为“铁骑军”右厢都指挥使、遥领本州团练使,再升云州观察使。

四年(979),廷翰跟随宋太宗征伐北汉,遥领镇州(治今河北正定)驻军长官“驻泊都钤辖”。

宋太宗在攻灭北汉后,接着率军东征幽州(治今北京),遭到惨败,回朝后觉得边防能否巩固,关键在于用人是否得当,经过慎重考虑,命令廷翰、李汉琼率兵驻扎真定(今河北正定),崔彦进屯关南(今河北高阳东),崔翰屯定州(今河北定州),并任命廷翰为主将。

九月初三,辽景宗耶律贤为报复宋朝攻打幽州,命燕王韩匡嗣为都统,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率兵数万自南京(幽州)分两路南下,东路由韩匡嗣、惕隐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等率领,沿平原开进;西路由南京统军使耶律善补率领,沿山后南趋,企图进攻镇州。

三十日,辽军进抵满城(今河北满城)西集结。

辽军来攻,宋军迎战。刘廷翰率部列阵于徐河岸边(今河北满城北),崔彦进率所部自关南北上黑芦堤(在今河北徐水东北、容城西南,宋代称战国燕南长城一段遗址名)北转向西进,沿长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暗中出兵辽军侧后,对辽军形成夹击之势。

不久,李汉琼、崔翰亦领兵抵达徐河。

在与辽军接战之前,宋军将领对作战方案产生了分歧。原来,在对廷翰、李汉琼、崔彦进、崔翰等人在职任做出安排的同时,宋太宗给各位将领下发了“阵图”,要求诸将,一旦敌人来攻,必须按所授阵图布列八阵迎敌。

但右龙武将军赵延进登高瞭望,见辽军势盛,提出改阵,不列八阵,而是集中兵力对敌。但廷翰作为主将,却不敢轻易“违诏”即违反宋太宗的诏令,不按宋太宗下发的阵图作战。

赵延进急了,问廷翰等人:“皇上派我们来,不就是要把敌人打回去吗?接着图上打,非败不可,只有集中兵力,才能胜利。这样虽然有不照图打仗的罪名,但总比丧师辱国好得多!”

“万一败了,那可如何是好?”崔翰忧心忡忡地说。

赵延进怒道:“如果兵败,罪名由我承当!”

但廷翰、崔翰还是犹豫不决。

监军、宋太宗的大舅子李继隆支持了赵延进的想法:“兵贵适变,怎能预定。违背圣旨的罪名,我一人承担。如再迟疑,可就来不及了!”

在赵延进、李继隆的坚持、催促下,廷翰终于下定决心,改八阵为二阵,两阵前后相接,相互支撑,集中力量对敌。

在列阵准备迎敌的同时,廷翰等还派出使者,到辽营诈降。

辽国名将耶律休哥识破宋军企图,劝韩匡嗣不可轻信,必须对宋军保持警惕,严阵以待。韩匡嗣不听,放松戒备。

宋军见韩匡嗣中计,迅速发起攻击,辽军仓促应战,指挥失措,大败。韩匡嗣引兵向西溃逃,又遭崔彦进伏击,死伤很多,残部逃往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西。宋军乘胜追击,又斩杀辽兵万余,缴获战马一千多匹。

辽西路军得知韩匡嗣败逃,收兵而还。

不久,耶律休哥整顿部队再来求战,宋军却“见好就收”,罢兵而归。两国暂时休兵。

以廷翰为主将的这次宋辽交战,即宋初著名的“满城之战”,以宋朝小胜告终。

宋辽争战

“满城之战”后,廷翰因功升官职为遥领大同军(治云州,今山西大同)节度使、实任禁军“殿前司”职掌军法的副长官“都虞候”。

八年(983),廷翰改领彰信军(治曹州,今山东菏泽)节度使。雍熙四年(987)春,再改滑州(治今河南滑县)、邢州(治今河北邢台)节度使。

端拱二年(989),镇州禁军驻军主将“驻泊马步军都部署”郭守文去世,宋太宗特意命令廷翰回任,接替郭守文。

淳化三年(992),廷翰改任北京大名府(治今河北大名)府尹、天雄军(治大名)节度使。

三年,廷翰因病请求辞职,得到批准后回到京城汴梁。

廷翰到家后,宋太宗亲自到其家中看望,并赐予很多钱物。

不久,廷翰去世,享年七十岁,朝廷赠予他“侍中”荣誉职衔。

本传最后记,廷翰自皇帝卫士屡升至上将,对自己的武勇很自信,但宽厚容众,虽然不威严,却长于管理、使用部下。任殿前司都指挥使时,每次进入朝堂,都和众位官员一起走,经过宫殿门口,他的部下、守卫殿门的禁军却很少有人认识他。

廷翰的父亲刘绍隐在他15岁的时候战死,廷翰成了孤儿,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以上长辈,有一年宋太宗举行“郊祀”,在汴梁南郊举行祭天大典,廷翰参与其事,按例“赏恩”,追封廷翰的父、祖、曾祖三代亲人官衔,但廷翰不知道祖父、曾祖父的名讳,宋太宗亲自为之起了名字,并亲手写好,赐给了廷翰。

《宋史》传后之“论”说,廷翰、曹翰等十人都做过封疆大吏节度使,起初大都由武艺、勇力起家,虽然不读书,但一心忠贞,立有战功,始终享有富贵,是皇帝有管理、保全他们的艺术,而廷翰以勇武知名,始终得到皇帝的信任、礼遇。

我则觉得,从《宋史》本传看,廷翰参加征战很少,没见他有超人的武功,他作为主将,在“满城之战”中的表现更难说高明。但他作为武将能够不故作威严,宽厚对待部下,值得称道。

宋太宗赵光义

0 阅读:40

文石斋主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