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寡学术”的“榜眼”,有性格的能吏:陈若拙

文石斋主聊文化 2024-08-09 20:28:50

远观近鉴宋朝人•131·“寡学术”的榜眼,有性格的能吏:陈若拙

“榜眼”及第

陈若拙(955-1018),字敏之,“陈佛子”陈思让的孙子。《宋史·陈思让传》后有附传。

若拙可以说出身武将世家。他的祖父陈思让自不必说,他的父亲陈钦祚,经屡次升迁,最后任官职“香药库使”、长州(治今浙江长兴)刺史。宋朝皇帝的贴身侍卫多有使臣职衔,如陈钦祚所担任的“香药库使”以及所谓左右閤门使、左藏库使、如京使等等,刺史,则是武臣的“阶衔”,而非实际职任。所以《宋史》中虽没有记述陈钦祚的行迹,他是作为“武臣”任官,却可以确定。

但是,宋朝统一中原,举国厌弃五代乱世,盼望国家“偃武修文”,宋太祖、太宗推行“重文抑武”政策,以进士、文臣为主体的文人地位迅速提高,很快压过了曾在五代时期豪横一时、欺压甚至随意打杀文人的武人。多数宋初武将的第二代、第三代后人弃武修文,走上了“以文学起家”的道路。若拙就是这些武将后人中的佼佼者。

附传记,若拙小时候即特别爱好学习,陈思让的女儿嫁与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为妻,两家成了亲戚,陈思让曾让若拙拿着书到时为晋王的赵光义的府邸,请教、展示学问、才华,赵光义很是欣赏若拙的应对周详、雅正,想按武臣“恩荫”的惯例,给若拙一个军职,但若拙恳切地推辞了。

赵光义做了皇帝的第五年即太平兴国五年(980),26岁的若拙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且获得“甲科第二名”,即“榜眼”。但不知如何,当时人们认为他“寡学术”,没有学问,讥称他为“瞎榜”。

然而,即便是“瞎榜”,毕竟是“榜眼”,考取之后,若拙即以国家掌管宫室建筑、金玉珠翠犀象宝贝器皿制作和纱罗缎匹刺绣以及各种异样器用打造的官署“将作监”的属官“将作监丞”官职,出任鄂州(治今湖北武汉)通判,后以“太子右赞善大夫”改任单州(治单父,今山东单县单城镇)知州。

在单州,若拙展现出行政才能,使得单州政治清明,在任期间就得到朝廷奖拔,改官职为与大理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并称“中央五寺”之一的太常寺的属官“太常丞”,后调入朝堂,升任监察御史,同时担任国家最高财政部门“三司”所辖“盐铁部”的副职“盐铁判官”。

若拙在“盐铁部”任职期间,益州(治今四川成都)抓了很多人入狱,宋太宗看了奏章后非常惊讶,召见若拙,升他的官职为皇帝举行“朝会”时在殿中纠察参会官员违规行为的“殿中侍御史”,实任益州通判,当面指示他到任后清理监狱,整顿案件审理。

淳化三年(992),若拙在成都就地升任“西川转运副使”,“西川转运副使”全称“西川路转运副使”,“路”是宋朝州、府之上的行政建制,转运使是一“路”负责由地方向中央转运财粮官署“转运司”的长官,同时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北宋前期,“路”只设 “转运司”一个官署,转运使实际上是一“路”的最高行政长官,若拙出任“西川路转运副使”,已经进入朝堂高官行列。不久,升“西川路转运使”。

若拙的行政才能得到当朝上下的高度认可,升任“西川路转运使”不久,朝堂将其召回朝堂。其时正值后来在太平兴国八年升任副宰相、“参知政事”的李至镇守西京洛阳(今河南洛阳),李至上表朝廷,请求派若拙辅助自己治理洛阳,朝廷批准,改若拙官职衔为户部属官“度支员外郎”,实任西京“留司”通判。

若拙在洛阳任职很长时间后,大臣柴禹锡出任泾州(治今甘肃泾川)知州,又奏请派任职出任泾州通判,辅佐自己,朝廷升若拙官职为吏部属官“司封员外郎”,实任泾州通判。在任泾州时,若拙曾押送粮草给塞外驻军,宋太宗为之发布诏书,予以表彰。

在泾州任职一段时间后,若拙再次被召回朝堂,回任盐铁判官,转官职为“工部郎中”。但到任后,若拙与顶头上司、三司长官“三司使”陈恕不和,请求到别的部门任职,经朝廷批准,改任三司下属、掌管接受皇帝旨命及诸州申报奏章,分发盐铁、度支、户部,兼掌三司发放司、勾凿司、催驱司、受事司、衙司等事务的“开拆司”主官。

至道三年(997)三月,宋太宗去世,宋真宗继位。宋真宗继位的点即咸平二年(999)十一月,辽国入侵宋朝,宋真宗亲征澶州(治今河南濮阳),任命宰相李沆为东京留守,若拙为其副职“判官”。

三年五月,黄河在郓州(治今山东东平)决口,朝堂商议将郓州城迁往别处,以避水患,派若拙与宦官阎承翰前往郓州规划测度,稍后任命若拙为代理京东路(治宋州,今河南商丘)转运使。若拙行使职权,征发驻军堵塞黄河北岸、与郓州隔河相望的王陵口,又在齐州(治今山东济南)疏导水势,在采金山(今山东济南市有金山区)修建了巨大的堤坝,同时奏请朝廷,免除了齐州等六个州准备征收的防洪物料“梢木”五百万根,民众感到很便利。

水灾平定,若拙实任京东路转运使。

时间不长,朝廷将若拙召回,任命他以“刑部郎中”官职改任潭州(治今湖南长沙)知州。当时三司使出缺,若拙自认为自己应该得到这一职位——三司使号称“计相”,名位仅次于百官之首的宰相和掌管全国军政的枢密使,及至潭州知州的任命下达,若拙大为失望,请求面见宋真宗。

宋真宗接见若拙,若拙上言,自己父母年老,不愿到远处为官,请缴回以皇帝的命令“诰敕”发出的任命书。

宋真宗听后很不高兴,对宰相说:“士大夫操行修养,必须名实相副,朕多次听人说若拙有能力,是干才,特意提升他的级别,委任他做一方大臣,他却如此贪图官位,嫌好嫌坏。

太宗在位的时候,有一个官员黄观,有人说他能力,朝廷选任他为西川(治今四川成都)转运使,黄观嫌职位不好,请求不去,当即被贬黜到偏远地方。现在若拙又这样,也一定要降职使用。

凡是用人,岂能区别亲疏远近,官员如果能尽瘁奉公,有所树立,又何需担心位不到!”接着下旨追回任命若拙为潭州知州的文件,贬任他为处州(治今浙江丽水)知州,后转任温州(治今浙江温州)知州。

温州三年任满,若拙回到朝廷,回任刑部郎中,又再回三司,任盐铁判官,后又以兵部郎中官职衔出任河东路(治并州,今山西太原)转运使,但这次宋真宗给予他一点优待,赐与了他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的金印章和紫色绶带。

若拙出任河东路转运使时,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正月到汾阴(在今山西万荣)祭祀“后土”,若拙把河东路的价值十万贯的钱帛、粮草运到河中府供应所需,祭祀大典“经度制置使”陈尧叟向宋真宗进言若拙有干才,宋真宗升若拙官职为“右谏议大夫”,改任他为地位与西京洛阳等陪都相近的京兆府(治今陕西西安)知府,兼任驻地同为西安的永兴军知军。

若拙到任京兆府,时逢相邻州郡发生饥荒,他的前任拒绝相邻州郡到本地买米,若拙到任后即放开市场,准许买卖,相邻州郡的民众靠着若拙度过了荒年。

不久,若拙又改任凤翔府(治今陕西凤翔)知府,后回朝,再以“给事中”官职出任澶州知州。其时澶州刚刚闹过蝗灾、旱灾,若拙勤于政务,三年任满,澶州民众向朝廷上表,列数若拙在澶州的政绩,请求朝廷允许若拙留任。

天禧二年(1018),若拙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按照“恩荫”惯例,录用他的儿子陈映为 太常寺掌管朝会、祭祀时君臣位次及赞导跪拜之仪的“奉礼郎”。

《宋史》本卷传后之“论”照例没有对若拙做评论,但附传最后记,若拙“多诞妄”,做事多有荒诞不经之处,也可以算是一种评价。

我以为,若拙的“八股文”应该写得很好,否则很难靠运气在科举考试中位列“榜眼”高位,而观鉴他一生为官,行政能力确实超强, 但他自视未免过高,对高位未免过于热衷,反倒因之失去了可能到手的高职。

“性格即命运”,或许是古今一理?

宋真宗赵恒

1 阅读:2

文石斋主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