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菅人命(cǎo jiān rén mìng),原意是把人命视作野草,把杀人当作除草;比喻轻视人命,任意残害人命。成语出自《汉书·贾谊传》,“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贾谊,西汉初年洛阳人,生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的他,少年时期便已经颇有才名,后师从荀况的学生张苍。
汉高后五年(前183年),贾谊因能诵诗书善文闻名于当地,河南太守吴公遂将其召至门下,在贾谊的辅佐下,吴公将河南郡打理的井井有条。
高后八年(前180年),汉高后吕雉去世,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和朱虚侯刘章等宗室联手诛灭吕氏族人,废黜高后所立的后少帝刘弘,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朝初期,因沿用秦朝的军功爵制,朝中大权多由开国功臣所把持。文帝即位以后,鉴于功勋集团势力太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皇权,于是大肆提拔寒门士子和地方官员进入朝廷,以平衡朝中局势,巩固皇权统治。
河南郡太守吕公因政绩斐然,被汉文帝提拔为廷尉,吕公入朝后又向汉文帝推荐贾谊,求贤若渴的汉文帝遂征召贾谊为博士,时年仅二十一岁的贾谊,乃是众博士中最为年轻的一位。
贾谊虽然年轻,但却才学出众,在商讨国事时多有独到见解,汉文帝因此对其十分欣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贾谊便经过多次提拔官至太中大夫。不过,也正是由于太过年轻,缺乏施政经验的贾谊,在制定一些政策时往往操之过急,显得太过锋芒毕露。
贾谊针对“君弱臣强”的局面,建议改革礼制,加强对功勋集团的约束,结果此议立即遭到周勃、灌婴等开国功臣的反对。此外,更定汉制、重修礼制,势必要自上而下掀起一场全国性的“革新”,这显然与新帝刚刚即位、急于求稳的形势不符。
结果,贾谊的主张非但没有得到汉文帝的采纳,反而导致自己成为了功勋集团的眼中钉。
汉文帝四年(前177年)十二月,丞相灌婴去世,御史大夫张苍继任丞相,趁着这次人事变动,汉文帝本想将贾谊提拔为公卿,但此议立即遭到老臣们的强烈反对。
意识到贾谊已经引起众怒的汉文帝,为了缓和矛盾,遂将贾谊外放为长沙王太傅,让其前往长沙国辅佐长沙王吴著。汉文帝此举,本是为了让贾谊远离朝廷的权力漩涡,以保全他的性命,并让其得到充分锻炼,然而贾谊却认为自己乃是因为遭到排挤被贬,以致途经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
贾谊被贬以后,汉文帝借助有人告发周勃谋反之事,进一步打压功勋集团,贾谊这才意识到了汉文帝的良苦用心,遂收拾心情尽心理政,并时常通过上书来参议朝政。
汉文帝六年(前175年),在外放长沙两年后,汉文帝重新将贾谊征召回朝廷,并在未央宫宣室接见贾谊,与之详谈整日。经过一番长谈,汉文帝发现贾谊经过锻炼,虽然才能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性情却并无改变,遂放弃了将其提拔进朝廷的想法,又将其任命为了梁王太傅。
梁王刘揖不仅是最受汉文帝宠爱的小儿子,而且其封地距离京城不远,汉文帝认为贾谊虽然不足以承担重任,但作为出谋划策的谋士还是十分称职的,将其安排在梁国,为的就是能够随时征召其入京。
彼时,汉朝国力虽然蒸蒸日上,但外有匈奴虎视眈眈,内有诸侯王蠢蠢欲动,再加上长期推行无为而治,以致律法粗疏、礼制崩坏,针对这些问题,贾谊在出任梁王太傅后,多次上书陈述应对之策,这便是著名的《治安策》。
在《治安策》中,贾谊提出应当加强对太子的教育,他认为,“秦始皇派赵高做胡亥的老师,教他学习断案判刑。胡亥所学的,不是斩首割鼻,就是夷人三族。因此,胡亥今日即位,次日就用箭射人,将忠心进谏者说成诽谤朝廷,将远见卓识者说成妖言惑众,将杀人看作割草一样。这难道是胡亥天性凶残恶毒吗?不过是赵高诱导胡亥学习的内容不符合正道罢了。”
贾谊在《治安策》中的建议,可以说极富针对性,尤其是他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建议,更是对文景两朝拆分诸侯王乃至汉武帝推行“推恩令”,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然而,当时汉文帝历经多年努力,好不容易使汉朝进入安定发展期。当时,功臣宿将威胁不再,诸侯王尽皆臣服,边关少有战事,百姓安居乐业,商业蓬勃发展,自秦末战乱以来,国家好不容易进入和平发展时期,无论是汉文帝还是朝中大臣,都不肯再去打破这番安宁。
因此,对于贾谊的建议,汉文帝并未全部采纳,即使采纳的部分措施,也没有立即予以实施。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六月,入京朝见汉文帝的梁王刘揖不幸坠马而死,陪同入朝的贾谊因为心怀愧疚,再加上多年来自己的建议始终难以得到皇帝的重视和采纳,贾谊最终于次年在犹豫中死去,年仅三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