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模式,都是从哪里发展来的?

围晃情情 2024-07-06 20:08:56

视觉、听觉、感觉是我们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通道,我们会把身边最亲近人的某些体验,默认成自己的体验,所以你会发现小孩子,更多是喜欢看父母做了什么,是如何对待身边的人,而不会很有耐心的会听父母讲道理。

一个人的最初认知模式,就是由父母带来的,行为模式与父母的关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第一人际关系。

如果我们想到父母的时候,会有压力感,不妨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是我们自身的努力,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还是不管我们自己觉得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让父母满意。

东方文化有内隐的特点,人们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绪,有些人由于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甚至都不太会表露自己的情绪。

我们的情绪来源于,自己对于接触事物的感受自己认为是负面的或者是正面的,行为冲突背后反应了认知体系和观念的差异,所以一个人暴露的问题不是问题,一个人如何去看待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总是固执不变的去看待问题,那他的生活不会有任何的变化,可当这个固执不变的人能用不同的观点看问题时,应对问题的行为方式才会有相应的变化。

有时候,改变始于观点的松动,这也是为什么公司上下级之间,为了达成某一个共同的目标,要不停的沟通想法的原因,只有大家的想法真正趋同时,才更容易把一件事做好。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有没有被满足的期待,期待包括了对自己的期待,以及对别人的期待,期待形成于想要满足却没有被满足的过程。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期待,而不是那样的期待,源自我们童年时期形成期待的过程,例如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一些要求,小时候的我们会将这些要求慢慢内化为自我期望和自我要求。

可为什么有些孩子能够满足父母的期待,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可是有些孩子却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成为了家里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孩子呢?

想想我们每个人最初、最深的渴望是什么,往往这些渴望和金钱名利没有太多关系,小孩子最初的渴望不过是需要被爱、被关注、被认可、被需要,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共性。

一个人的行为背后,必然伴随着未被满足的渴望,比如很多重男轻女的家庭,女孩子缺乏被看见、无条件被爱的渴望,这个问题在女孩子长大以后就会由此暴露出很多问题。

我们想要真正的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要了解对方内心真正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学会通过对方的行为,去平静的和对方的每一层面自我沟通,那自然会洞察出对方真正的需求,还可以让对方在关系中被完整接纳。

比如小孩子不写作业,我们本能的想要让他写作业,会用指责以及控制的方式,你不写作业就不让你玩游戏,你不写作业就不要看电视等。

这样的方式,对于听话且压抑自己内在情绪的小孩或许有用,可是对于不听话,正处在叛逆期且不愿意压抑自己情绪的小孩,就没什么用了。

减少冲突的关键在于转化情绪,如果对于不写作业的孩子,父母试着用直接表达自己观点、感受以及对孩子期待的方式,自然会让孩子感觉到被认可、被信任的感受,进而孩子也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两个人才能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

其实亲密关系以及亲子关系,都需要学会情绪转化的方式,来面对彼此的冲突,进而让两者的矛盾争执,能清楚彼此的诉求,也能不伤和气的解决问题。

假如对方是真正爱你,以及在乎你的人,自然能够理解你的想法,努力去做好自己该做好的那一部分,如果对方是一个已经成年,且只考虑自己的人,那这种化解冲突的办法,并不适用。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以上观点属于对人的态度,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沟通效果如何,其实主要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可是基于人性角度去分析,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基于自己最佳利益的选择,我们经常想要改造最亲密的人,可是一定要明白,每个人就是不一样的。

我们能理解别人的不一样,还能和谐相处,才能对别人有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况且成功和快乐事实上没有衡量标准。

人生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我们学会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把不满指向外在环境,而是放在自我创造上。

我们自然有足够的力量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生存环境以及满意的自我状态。

0 阅读:6

围晃情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