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一文揭秘小儿食指络脉,中医儿科切诊之秘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5-30 02:31:25

小儿脉与成人不同,其寸口脉位狭小,寸,关,尺三部难以区分,加上小儿临诊时容易惊哭,导致脉气紊乱,因此难以准确掌握。临床诊脉时,小儿脉要与成人脉区别对待。

小儿因为寸口部位短,三个指头是放不下去的,因此一指定关法是小儿诊脉的主要方法。

也就是用一个指头(多用拇指或食指)总候三部的诊法。

对3岁以下的小儿,医生用右手拇指按在掌后高骨上,不分三部,以测查至数为主。

对3~5岁的小儿,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滚转,以探寻三部脉象。

对6~8岁的小儿,可向高骨前后两侧挪移指位以诊三部。

对9~14岁的小儿,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

15岁以上,就可以按成人的三部诊脉法进行候脉。

“由于患儿表达能力差且病情复杂,其诊疗难度、医疗风险超过成人。”谢老师指出,强调了儿科医疗的挑战性。

“儿科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包括内科、外科、五官、影像、麻醉、病理等,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进行专门研究。”他继续解释道,强调了儿科医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我国儿童人口基数大,但儿科医疗资源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儿童看病难的呼声日益强烈。”谢老师提到了我国儿科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引起了小王的关注。

“解决儿童看病难的办法之一,就是大力发展中医儿科。”谢老师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中医儿科学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小王,你知道小儿食指络脉吗?”谢老师突然转换了话题,询问起了这个儿科常用的辅助诊察方法。

小王略带好奇地摇了摇头,示意自己并不了解。

“小儿食指络脉是指小儿两手食指掌侧前缘部的浅表络脉,适用于3岁以内的小儿。”谢老师开始解释道。

他接着说道:“这种诊法始见于唐代王超的《水镜图诀》,是由《灵枢·经脉》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的。它与寸口脉同属于手太阴肺经,从其形态、色泽的变化,也可反映寸口脉的变化。”

小王听得入神,他开始明白了小儿食指络脉诊法的原理和应用。

“在小儿脉诊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准确把握的情况,比如小儿的寸口脉位短小,切脉时容易哭闹,使脉象失真。”谢老师接着解释道,“但小儿的皮肤薄嫩,食指络脉易于暴露,便于观察,因此常以望小儿食指络脉辅助脉诊。”

小王恍然大悟,他开始明白了为什么小儿食指络脉在儿科诊察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

“通过望小儿食指络脉,我们可以协助诊察脏腑气血的盛衰、病位的表里、病性的寒热虚实,也可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谢老师说完,他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风关、气关、命关三关

“小王,你知道食指络脉有三关吗?”谢老师突然问道,引起了小王的好奇。

小王摇了摇头,示意自己并不了解。

“食指络脉分为风关、气关、命关三关。”谢老师开始解释道,“食指的第一节从掌指横纹至第二节横纹之间,称为风关;第二节从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称为气关;第三节从第三节横纹至指端,称为命关。”

小王听得入神,他开始明白了食指络脉三关的定位。

“这种三关的分布方式,对于脉诊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谢老师继续解释道,“通过观察三关的形态、色泽等变化,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指导临床治疗。”

“在诊察小儿食指络脉时,首先要求家长抱着小儿面向光亮之处,这样有利于观察食指络脉的形态和色泽。”谢老师开始解释道。

“医者需要会先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握小儿食指的末端,找到食指络脉的位置。”他继续说道,“然后,用右手的拇指或食指指尖侧缘,从小儿食指的指尖向指根部,即从命关推向风关,推擦数次,力道要适中。”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开始明白了诊察小儿食指络脉的具体步骤和技巧。

“通过这样的推擦,可以使小儿食指络脉显露出来,便于医者观察。”谢老师说完,他的声音里透露出一种临床经验的深沉。

小王恍然大悟,他开始意识到小儿食指络脉的诊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医生细心观察和技巧娴熟。

“正常的小儿食指络脉通常呈浅红隐隐,或略带紫色,隐含于风关之内,呈单支且粗细适中。”谢老师解释道。

“而小儿食指络脉的形态和色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继续说道,“比如,络脉的长短与年龄有关,一岁以内最长,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缩短。而络脉的粗细与天气冷热有关,天热则增粗变长,天冷则缩短变细。”

小王听得入神,他开始明白了小儿食指络脉的形态和色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小儿食指络脉的显露也与小儿的胖瘦和皮肤厚薄有关。”谢老师接着解释道,“肥胖的儿童络脉较深而不明显,而体瘦的儿童则较浅而明显。而皮肤薄嫩的儿童络脉较显而易见,皮肤较厚的儿童则模糊不明显。”

小王听后恍然大悟,他开始明白了正常小儿食指络脉的特征是如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望诊小儿食指络脉时,要注意以上影响因素,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诊断。”谢老师说。

“在诊察小儿病理食指络脉时,我们应该注意观察络脉的长短、浮沉、色泽和形状这四个方面的变化。”谢老师开始解释道。

三关测轻重

“首先,我们要通过诊察络脉在食指三关出现的部位来测邪气的浅深、病情的轻重。”他继续说道,“如果络脉显于风关,那么邪气较浅,病情较轻,可能是外感初起;如果络脉达于气关,那么邪气逐渐深入,病情逐渐加重;如果络脉达于命关,那么邪气已经入脏腑,病情非常严重。”

小王听得入神,他开始明白了通过观察络脉在不同位置出现的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患儿的病情轻重。

“而如果络脉透过三关直达指端,称为透关射甲,那么多为病情凶险,预后不佳。”谢老师补充道。

小王听后心中一动,他开始意识到通过观察络脉的位置和表现,可以对患儿的病情有所了解,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因此,在诊察小儿病理食指络脉时,我们要注意观察络脉在食指三关出现的位置,从而判断病情的轻重。”谢老师说。

浮沉分表里

“如果络脉浮显易见,那么通常是病邪在表,病位较浅,多见于外感表证。”谢老师开始解释道。

“这是因为外邪袭表,正气奋起抗邪,鼓舞气血趋向于表而见络脉浮显。”他继续说道,“因此,当患者出现络脉浮显的情况时,我们应该考虑是外感表证。”

小王听得入神,他开始明白了络脉浮显易见的意义和可能的病因。

“而如果络脉沉隐不显,那么通常是病邪在里,病位较深,多见于外感病传变入里,或内伤里证。”谢老师接着解释道。

“这是因为邪气入里,或邪气内伏,阻滞气血难以外达,所以络脉沉隐。”他补充道。

小王听后恍然大悟,他开始意识到络脉的浮沉变化不仅可以反映病位的深浅,还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因此,在诊断中,我们要注意观察络脉的浮沉变化,以便对病位的深浅有所了解。”谢老师说。

色泽辨病性

“络脉的色泽变化主要有红、紫、青、白、黑等,而不同的颜色可以反映不同的病邪性质。”谢老师开始解释道。

“如果络脉色鲜红,那么通常是外感表证,因为正邪相争,气血趋于表,络脉浮显而见色红。”他继续说道,“而如果络脉色紫红,那么多为里热证,因为热邪内盛,络脉扩张,气血壅滞而见紫红。”

小王听得入神,他开始明白了不同颜色的络脉与病邪性质之间的联系。

“而络脉色青则主要与疼痛、惊风有关,因为痛则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或肝风内动,络脉受阻,气血不通而见色青。”谢老师接着解释道。

“而络脉色淡白则多为脾虚,气血亏虚,因为脾胃气虚,生化乏力,气血不足无以充养络脉,故色淡白。”他补充道。

“而络脉紫黑则主要反映血络郁闭,为病情危重之象,因为邪气亢盛,心气虚衰,无力推动气血运行,脉络瘀阻,故见紫黑。”谢老师说完,他的声音里透露出一种临床经验的深沉。

小王默默地记录下了谢老师的每一个字,他知道这些知识对他未来的临床实践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淡滞定虚实

“如果络脉浅淡纤细,分支不显,那么通常多属于虚证、寒证,因为气血不足,脉络不充所致。”谢老师开始解释道。

“而如果络脉深滞粗大,分支显见,那么通常多属于实证、热证,因为邪正相争,气血壅滞所致。”他继续说道。

小王听得入神,他开始明白了络脉的淡滞与虚实之间的联系。

“因此,在诊断中,当我们观察到络脉淡滞时,就应该考虑到可能存在虚证或寒证;而当我们观察到络脉深滞时,就应该考虑到可能存在实证或热证。”谢老师说完,他的声音里透露出一种临床经验的深沉。

小王又说:“谢老师,没想到,中医的小儿食指络脉这么神奇呀,很多老百姓认为中医的慢郎中,你这个又怎么看?”

“有人担心,中医是‘慢郎中’,儿科急症多,看中医会不会延误病情?其实,这是对中医的误解。”谢老师着重指出了一些人对中医的误解,并准备解答这些疑虑。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无论急症慢病都有办法。”他继续解释道,“只要辨证准确、把握病机、用药得当,效如桴鼓,立竿见影。事实上,中医凭借‘简、验、便、廉’的特色优势,在民间具有深厚而广泛的基础。”谢老师继续介绍道,“很多老百姓信中医、用中医,既是中医的受益者,也是中医的‘铁杆粉’。”

“因此,要积极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在儿童医疗保健中的作用,更好地体现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让中医药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儿童。”谢老师强调了中医药在儿科医疗中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

0 阅读:6

言身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