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是赢家通吃,陕西应将长板做得更长!︱专访米磊

镐京笔记 2023-11-22 10:48:42

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硬科技”被视为破局利刃。梳理中国硬科技企业的聚集地——科创板设立五年来的数据,成果颇为显著。

截至2023年10月底,科创板累计支持562家企业上市,IPO筹资额近9000亿元,占同期境内A股市场IPO融资总额的40%以上,总市值超6万亿元。

目光聚焦科研资源富集的陕西,就14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而言,仍拥有广阔的增长空间。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甚至登陆科创板,每个环节都绕不开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

中科创星是诞生于陕西的风投机构,以投资“硬科技”闻名,已累计投资企业400多家。眼下,正值该机构成立10周年,镐科技(ID:Hao-keji)就硬科技、陕西创新创业生态等话题专访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

他认为:“当下这个阶段,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硬科技都是最大的短板,我们先要补齐,然后再做大、做强……此外,陕西发展硬科技,应该将长板做得更长。因为硬科技也是赢家通吃,而陕西不具有产业规模优势,因此更应凸显自身的科研优势。”

硬科技:现在、未来需要继续强调

镐科技:过去10年,您认为您自己和中科创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米磊:这10年,我觉得中科创星只是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要说让我感到最满意的,是通过我们的实践,把硬科技理念,推广到了全国,现在一级市场上大家都在投硬科技。过去,投资领域的话语权都在北上广深,很少有一个西部机构提出的理念能够得到主流认可。

镐科技:10年回望,您认为有哪有些事情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米磊:我们其实错过了西安本地的一些硬科技企业,因为当时我们只投天使阶段的项目,一些好项目不在我们当时的主投阶段。

镐科技:当下有一种声音,认为现在产业更多是软硬结合,而硬科技在传播上过于强调产业“硬”的方面,您认为是否需要新的概念来强调软硬结合这一特性?

米磊:过去中国在“软”的领域是比较强的,大家忽略了硬科技,所以我当时提硬科技是希望大家能重视硬科技,强筋壮骨。

我们说硬科技是骨头,实体经济是肌肉,但过去十几年大量的资本主要没有流向硬科技和实体经济,所以当时整个中国经济是不健康的。这几年我有个比喻,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棵大树,树根是硬科技,树干是制造业,树叶是第三产业。就像华为把根技术做出来,然后就有了MATE60,几千亿的市场也就回来了。

中国现在最大的短板还是缺少树根的问题。如果哪一天硬科技这个短板解决,后面的繁荣是自然而然的。有了稳固的树根和粗壮的树干,上面“软”的东西就可以长得更好。

所以,当初是在社会没有普遍重视“硬”的领域的情况下,我才强调了这方面,并不是说完全否定“软”的方面。我一直在讲配比要合适,就像人一样,脂肪和肌肉的配比、搭配要合适。

而我们当下这个阶段,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硬科技都是最大的短板,我们先要补齐,然后再做大、做强。因此现在强调硬科技,未来继续强调硬科技,都是不为过的。

硬科技的雨林生态

镐科技:您在演讲中经常提硬科技的雨林生态,如果成形应该是怎样的?

米磊:在雨林生态下,创新是不断涌现出来。比如美国此前有乔布斯,现在有了马斯克,是因为形成了一个创新生态,所以就算没有马斯克也会有别的厉害的人出现。生态好了后就一定会涌现出这样的人。

所以我认为中国现在核心是要打造这样的生态——科技创新体系,生态打造好了,就不愁没有中国的马斯克,建生态是现在整个国家最应该考虑和关注的。

镐科技:这个生态应该是基于哪些要素来组建的?

米磊:就是支撑科技创新的各种要素。比如教育,一定是鼓励创新的教育,让孩子能够去发挥自己想象力;然后,科研要很强,大学要很强,能够不断培养出顶尖的科学家;此外,还要有很好的资本市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能够把大量的资源、资本投资到想创新的人上。

在这种资本很活跃的情况下,大家就愿意拿钱去创业,同时产业需求也很大、市场也很大,中间支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各个要素,从资金到服务,到平台、人才、供应链,各方面都具备。这个时候大量的创新就涌现出来了。

镐科技:雨林生态的建设,中美因为不同国情必然会有差异,您认为差异在哪?

米磊:每个国家文化不同、体制机制不同,肯定会有一些差异。比如人的需求不同,就会导致产品不同;此外文化观念不同,也会造成发展过程的不一样。但创新的本质规律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核心是要研究科技创新的规律,把规律搞清楚,结合中国国情,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科技创新的道路,有共性也有个性。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这样。

镐科技:在您看来,国内现在离这一目标还有多远?主要缺陷在哪些方面?

米磊:我觉得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首先,资金支持上,我们跟美国还有较大差距。国内大家普遍缺乏耐心,资本投资周期比较短,这导致我们很难去支持像SpaceX、ChatGPT这样需要长期投入且短期看不到回报的项目。但这种项目,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爆发点。

其次,还有公共技术平台,比如流片的平台,我们也比较缺乏。另外,就是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氛围。在美国,创新失败是被大众接受的事情,大家会就觉得你可以再来一次。在中国相对来说不够宽容。

镐科技:整个雨林生态的形成,需要一个大气候。在一些小局部是否可以率先达到雨林生态?

米磊:是的。我们其实就是在陕西打造光子领域的一个小生态。

虽然说陕西整个大的生态是不如北上广,但在光子领域的这个小生态,我们在国内应该是非常领先的。所以我们才引进了很多海外顶尖的人才,让他们能直接到西安来创业。

第一个,这里有人才支撑,光机所都是搞光学的,再加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都有很多光学人才;然后还有资金的支撑以及平台的支撑,形成综合的生态。

对企业来说,东南沿海的大生态挺好,但是在光子领域,陕西的小生态很成熟,反而在一些大城市还不容易找到。

陕西应该把长板做得更长

镐科技:2023年,陕西创新企业获得融资的次数、金额在不断增多,您如何看待陕西的这波创新浪潮?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米磊:过去大家其实不太关注陕西。从举办硬科技大会,到引进创投峰会,情况开始慢慢变化。这两年风投对西安的关注度持续上升,跟这两个会有一定关系。

此外,现在已经到了硬科技创业时代,陕西本身在硬科技领域有非常多的积累和积淀。作为一个科教大省,陕西有这么多的高校研究所,硬科技基础其实比很多东南沿海地方还要好。过去只是我们没有把科技优势发挥出来,但现在硬科技时代到了,陕西有很大的机会。

陕西确实也有一些企业,技术积累比较好。所以,陕西近两年风投开始逐渐起势,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都有。如果能够把更多高校科技成果、研究所成果转化出来,释放出来,陕西未来的潜力还是很大的。比如航空航天、军工、新材料等这些领域,陕西在国内都还是很强的。

镐科技:说到释放,您觉得还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善,来增加更大活力的?

米磊:首先是体制机制的解放,这是最重要的。然后是科创生态和创新要素的供给一定要更多。陕西总体短板还是在资本市场。但这两年,陕西在加大这种引导基金的支持力度,明显提升了陕西本地资本的活跃度,促进了更多的项目转化。这都是很好的一个势头。

镐科技:此前您一篇文章中,对资金链做了细分,包括支持科研的财政资金、早期耐心资本、风险投资、产业资本以及资本市场和银行金融。陕西最缺的是哪一个环节?

米磊:我认为就是风险资本这块。陕西的科研经费在国内还算是可以,尤其是相对GDP的占比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在风险资本这块不匹配,所以导致一些科研投入没有转化出来。

要进一步提升,一方面是要靠政府引导基金,另一方面还是需要陕西民间资本的参与。目前,陕西的民间资本并没有太多去支持科技创新,主要还是整个社会氛围不足,这是个生态问题。

镐科技:资金链之外,创新链,尤其是创新与产业结合方面,陕西目前情况如何?有哪些不足?

米磊:创新链中,首先是研发端,陕西本身高校研究所还是比较强的。西安现在是国家级“双中心”城市。“双中心”就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科研创新方面优势会进一步积累。

创新与产业结合,有两条线,其一是先创新再转化;其二是根据产业端需求进行创新。这两条线,陕西现在都在不断优化,得到不小提升,但都还有空间。

第一条线,研发方面,优势之外,我认为陕西在前沿科技、基础研发上还是有一些不足。比如,陕西在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布局方面还是有些短板,以后还得多争取。相较于北京、上海,陕西更擅长的还是在硬科技,就是做技术。

而第二条线,陕西离产业链比较远,因此产业需求传导周期比较长,这是我们的一个短板。

陕西近些年有很多不错的做法,比如以大企业为核心,做了很多平台,让研发、创新力量与现有优势产业结合更紧密。但东部地区创新更活跃,科研和产业的交流更活跃,就会有更多化学反应。他们也构建了很多平台去做这些事情,比如说长三角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北京的国家火炬科创学院,去推动产学研的这种交流。

镐科技:你提到陕西离产业链较远,这让我想到一个现象,西安很多创业企业,都是研发团队在西安,生产在珠三角,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很难在本地形成产业积累。对这个问题,您觉得有没有破解的办法?

米磊:这需要想办法先完善制造领域的产业链。产业链完善了才能够让大家在本地形成研发制造。造成现在(局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陕西过去民营经济不发达,民营制造业太弱。因此陕西要大力发展民营制造业。就是像比亚迪、隆基这样的企业,他们在本地制造后,带动上游的企业会聚集在这个龙头企业周围。

镐科技:下边我们聊聊人才方面。此前你提到过的人才链很长,包括了科学家、战略科学家、技术经理人、高端工程师、硬科技企业家等,您觉得哪一个环节的人才最稀缺?

米磊:我认为是战略科学家,这块在全国都稀缺。这是第一个,此外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比较稀缺,比如硬科技企业家、科技服务人才等。

如何让更多的硬科技企业家出现,我认为是一个社会导向评价机制问题。当做这块的人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认可,就会有更多人愿意去做这个领域,然后就有更多人进来,就有可能涌现出更多这样的人。

镐科技:对于陕西的创新创业人才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米磊:我是要把人才用好、留住,这很重要。在这方面,第一就是要把环境弄好,包括居住环境、教育环境、医疗环境,此外还有创业环境,这几个很重要。

比如居住环境,硅谷之所以能成为硅谷,是因为硅谷气候比美国东部好很多,硅谷是四季如春。所以说气候很重要,很多人才离开去别的地方,就是因为那里居住环境更好,气候更好。

此外,高端人才对教育环境的要求也很高。国际化人才、海归人才,很重视国际化的教育,陕西的国际教育,与国内很多地方比,也还有所不足。

要留住顶尖人才,你需要达到他的各方面要求,这些要素都需要考虑。

镐科技:对于陕西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发展,尤其硬科技的发展,你还有什么建议?

米磊:我认为陕西还是要抓自己的优势,在自己的优势产业和优势科研上发力。

首先,我们要挖掘自身的优势,把自己的优势研究清楚;然后在优势领域把长板做得足够长,争取做到国内第一,把资源都尽量调到自己优势上来。与其跟着别人后头,还不如砸出几个第一。

因为硬科技也是赢家通吃。最终形成的这种吸引力,是在深度和高度上,而非产业规模上。陕西没有产业规模优势,更凸显的是研发优势。

海归创业,为什么来西安?

镐科技:今天的采访中,我感觉到,光子产业对是中科创星来说,是比较特殊的一个领域?

米磊:硬科技的八大领域我们都会投。但光子是未来的一个最基础的技术,光子对整个硬科技的八大领域都会有支撑,是一个根技术,而且陕西也有发展光子的优势,所以我们希望推动整个光子产业发展。因此投资之外,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服务和支撑,包括提供光电子先导院流片平台等。这就不是简简单单一个投资机构的行为了。

镐科技:那它带来的优势一定不小?

米磊:有这样的平台就会吸引全球的优秀创业者,很多海归就会愿意来西安,否则只投钱的话,对这些优秀创业者来说,吸引力不足。他凭什么来到这来?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平台他才会来。

镐科技:这样的案例多吗?

米磊:有不少,比如说赛富乐斯、唐晶量子等,都是海外回来的。他们本来都不是来西安的,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平台他们才会来。

镐科技:具体是为什么?

米磊:因为这个平台可以在他们弱小的时候给他提供大量的支撑。这是他在其他地方得不到的。我们降低了他们几个亿的设备投入。

镐科技:这个话题再扩展一下,您觉得中科创星对整个西安的创业生态还做了哪些事情?

米磊:我觉首先是我们一直在推动硬科技,比如协助西安市打造硬科技的IP,把西安的这个优势提炼出来、推广出去。其次,我们在做产业化,打造了一批硬科技领域的产业集群,推动了陕西光子产业的发展,这是我们的另一个贡献。

此外,我们和西安高新区深度合作,协助高新区成为国内第一个硬科技创业示范区。我们还有一个硬科技智库,会对地区的发展,地区创新的进行洞察,协助地方确定新兴产业方向。这些对地方经济都有一些推动作用。

不只是风投机构

镐科技:中科创星创立10年之际,有哪些方面是您觉得外界在观察我们整个机构时被忽视的,或者说你最想让外界知道的。

米磊:我觉得是中科创星的这种使命感。

我们还是想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包括让中国经济发展会越来越好,独特的使命感是支撑我们重投入和保持耐心的根本。

事实上,我们也确实深入参与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中。比如,我们积极给政府建言献策,深度参与到西安的整个区域经济的定位中去。此外,我们联合体系力量和陕西省发起追光计划,打造光子产业,都不只是在考虑一个机构的生存,而更多考虑怎么把中科创星的发展融入到区域的发展中。

我们的事业是科技创新,做投资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式、方法,所以我们才去做投资。为什么联合发起成立光电子先导院?是因为我们觉得做芯片平台是可以有效推动芯片的创新生态,所以我们才去做这个事。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决定了我们的路径,跟纯粹的财务投资机构是不一样的。

如果将我们只理解为一个风投机构的话,这样就把我们看小了。

商业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但首先,我们的眼光和目标是放在整个产业,就是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或经济基础方面。钱是人类发明出来让你来掌握资源的一种方式,但是你一定要把资源配置到对整个国家、社会最有利的地方,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图片来源:中科创新官网)

1 阅读:31

镐京笔记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