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酒之前,为什么总要将酒温一下呢? 虽然“关羽温酒斩华雄”只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在真实历史上并未发生,但在中国历史上,跟温酒有关的桥段很多,那么古人为何要在喝酒前“温酒”呢? “温酒”顾名思义就是酒温热,一般温酒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将温酒壶放入热水中加热,之后再将酒倒入,依靠水温加热;而是把酒倒入专门的温酒器皿中,再用微火缓慢加热;还有一种混合升温的方式,直接把酒倒入热饮料中饮用。一般加热到30到45度左右。 在元代以前,黄酒和米酒比较盛行,这时白酒还没有大范围普及。由于古代酿酒技术有限,两种酒的度数都比较低,一般在10到20度左右,直接喝的话口感比较差,尤其是天冷的时候,比如在冬天就不容易让酒精散发出来,喝完之后会比较难受。 不过古人发现将酒温一下后效果会好很多,不仅喝着劲大,味道也好闻,因为酒精在加热后散发。其次古代酿酒技术相对不成熟,导致酒中会含有不少杂质,比如甲醇、乙醛,而这些物质喝了后会伤身体。 古人发现它们的沸点比较低,稍微加热就能使其挥发,虽然古人不知道它们的成分,但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也知道将酒温热后再喝,口感不仅会变得更好,而且也不伤身体。 不过将酒充分加热后,酒精也会挥发掉,喝起来则会没劲没味,因此古人喝酒之前不会将酒充分加热,而是将酒稍微温一下,所以称为“温酒”。 现今的白酒因为度数比古代的酒要高很多,即便不温酒,酒精也很容易散出来,而且酿酒工艺已经相当成熟,甲醇、乙醛等有害物质可以在酿酒时直接去除,因此可以直接饮用。 @历史紫陌阁,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古人喝酒之前,为什么总要将酒温一下呢? 虽然“关羽温酒斩华雄”只是历史小说《三国
东世说历史
2023-02-10 15:04:06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