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什么自称为“朕”,而臣民为什么要称皇帝为“陛下”? 在先秦时期之前,“朕”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自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成为皇帝专属自称。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子自称曰‘朕’,号曰‘皇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想改变之前的名号,便让群臣商议此事。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大臣和博士商议后,建议嬴政称“泰皇”,自称为“朕”等其他一些称号。 秦始皇除了对“泰皇”称号不太满意外(为此改称“皇帝”称号),其他都认可了群臣的建议,于是“朕”字从此成为秦始皇的专属自称,之后被后世朝代帝王沿袭,一直沿用至清代。 臣民尊称皇帝为“陛下”最早也是用于秦始皇,比皇帝自称为朕的称号还要早一些。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 群臣为商议帝王称号之时,对秦始皇已经采用“陛下”尊称。 “陛下”一词原本并不用于帝王尊称,而是指站在帝王宫殿台阶下的侍者,因为“陛”字本义是指借以登高的台阶,又特指为帝王宫殿的台阶,后引申为帝王尊称。 因为皇帝作为古代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至高无上的,臣子不能直接同皇帝交谈,需要让皇帝身边的近侍代为转达,因此最初叫“陛下”指的是站在陛下的皇帝近侍。 不过这种规矩太过麻烦,遇到一些紧急情况时,一来一回的传达会浪费不少时间,但是臣子也不能直呼皇帝名讳,为了表达对皇帝的恭敬之意,于是“陛下”便成为臣民对皇帝的尊称。 @历史紫陌阁,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古代皇帝为什么自称为“朕”,而臣民为什么要称皇帝为“陛下”? 在先秦时期之前,“
东世说历史
2023-02-13 07:04:3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