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回乱,一段不该被刻意洗白和美化的惨痛血泪史,历史不容篡改

热情的小狐狸 2024-08-02 21:02:40

陕甘回乱,顾名思义就是一场发生在陕西和甘肃两地的回民暴乱起义。

历史上针对这段血泪的过往进行了不少刻意的洗白和美化,将其称之为一场反抗清政府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

然则从陕甘回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来看,这样的形容是不准确的。那么,陕甘回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如今的我们又有着什么样的启示呢?

陕甘回乱起源

清朝末期,社会矛盾空前突出,从阶级矛盾到民族矛盾,层出不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起义、捻军起义……陕甘回乱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发生。

关于陕甘回乱发生的起因,学术界至今未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流传比较广的主要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一则是说1862年4月,陕西渭南的几名回民因为和当地卖竹竿的汉人在进行买卖时发生争执,汉人卖家在买卖已经商定价格后临时变卦,想要涨价再出售给这几名回民,回民买家自然不愿意,于是双方便发生了争斗,乃至进而演变为械斗,最终造成了回民的伤亡结果。

此事之后,余者回民想要寻求当地官府告状,但是因为当时陕西大部分地区的地方官皆为汉人,因此这几名余下的回民并未讨得公道。

根据记载,当时陕甘两地回民众多,但是汉人依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因为二者民族不同,所以时常发生矛盾,而当地官府也一般更为偏向汉人。因此,回汉两族之间矛盾冲突日益加深。

“买竹竿”事件可以说是一个导火索,而随后渭南当地官绅因抓捕太平天国逃窜匪众为由,逮捕并杀害了十七个回民,并于第二天将当地一个名为“秦家村”的回民聚集地焚烧殆尽。

这两件事情一出,很快便让当地的回民群情激愤,在经年累月地矛盾冲突下,陕西回汉两族矛盾彻底爆发,更大规模的械斗开始了,而这也成为了后来长达十二年的陕甘回乱事件的起源。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当时那几名准备买竹竿的回民其实买卖竹竿的目的就是为了后面的暴乱起义,他们只是正好借助了此次事件将其闹大,而之后的官绅焚烧村庄事件,也是因为在此发现了回民企图暴乱的证据。

这两种观点都是目前学术界流传较为广泛的关于陕甘回乱的起源,不过,结合当时陕甘两地回汉矛盾的社会现状,前者更为使人信服一点。因为不少在不少史料中能够佐证当时的回汉两族确实矛盾频发,而回民虽然人数不少,但是面对汉人多数还是出于劣势地位的。

过程及结果

陕甘回乱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起义的发动时期,主要指的是1862年到1863年这段时期,其次是起义的高潮,即1864年到1867年,最后起义的衰败期1868年到1873年。

1862年,大规模械斗发生之后,陕甘两地回民决定起义,企图杀光陕西甘肃两地的所有汉人,在此建立一个完全属于回民的穆斯林国家。

因为械斗发生地迅猛又激烈,在很短的时间内,渭河两岸全部汉人,近30万汉族民众就被起义的回民军队屠戮殆尽,当时的陕西团练使孤身前往回民首领任武处劝降,却被任武残忍杀害,随后,任武还杀害了他的父母妻子,以示自己起义决心之坚定。

到1863年,号称“陕回十八营”的回民精锐一年之内屠杀了数百万汉人,陕甘两地十户九空,全省人口锐减至70%。

当时的陕甘两地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同治五年三月间,杀气弥漫天。十余万人一朝尽,问谁不心酸。桃含愁兮柳带烟,万里黄流寒。阖邑子弟泪潸潸,染成红杜鹃。清歌一曲信史传,千秋寿名山。碧血洒地白骨撑天,哭声达乌兰。”

字字含血,令人闻之而泣。

面对此种惨象,后世竟然有部分学者将其美化,认为陕甘回乱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反抗封建清政府而发动的起义,就如同时期的太平天国一样,有很正面的反封建精神。

但是通过回溯陕甘回乱的“犁庭扫穴”之景,他们最本质的目的还是种族灭绝,整个大械斗期间,回民起义军几乎是为了杀人而杀人,面对汉人,不分善恶,也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是汉人,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襁褓婴儿,无一放过。

1863年8月,在陕西犯下累累血债的回军部队被清军击退,只能被迫向甘肃方向溃逃。至此,陕甘回乱的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1864年2月,回军攻占渭源县,满城上下沦为人间地狱,数以万计的汉人几乎都被杀害,1866年,已经败退到甘肃东北部的董志塬部的回军开始整合陕甘两省的起义回军,开始对两省境内的汉人实施规模更大的无差别屠杀。

1867年,甘肃境内起义回军趁清军与捻军作战之际,偷偷反攻会陕西,虽然他们成功进入陕西境内,但是很快又被前来支援的清军攻占。

清末《甘肃新通志》中记载道:“固原回叛……城内官民男妇共死者20余万人”。同治2年8月,回民攻陷狄道州城,居民10余万被屠杀;同治5年,陕西回军与靖远回民里应外合攻破靖远县城,城中10余万汉人被杀,逃出者只有大约十分之一二。

凡此种种,不难看出,在这几年期间,陕甘两省死于回民之乱的汉人高达百万计。

左宗棠平定回乱

1866年8月17日,左宗棠调补陕甘总督,上谕称“以期迅扫回氛,绥靖边圉”。1867年6月,左宗棠率部抵达潼关,在他看来,欲治回乱,先治捻乱。基于这样的政策,左宗棠耗费一年,集合清军各部,最终将西捻军全数歼灭,陕甘境内的残余捻军也被剿杀。

当然,在这一年中,左宗棠追击捻军之余,也不忘平定回乱的事宜,不过他真正开始全面“剿回”还是在捻军被平定之后。

1868年9月13日,左宗棠抵达西安,并开始着手追击回军董志原部,董志原部被荡平之后,左宗棠分派剩余人马逐一肃清陕西省内残余回军,最终于1869年2月将其全部剿除。

同年5月,左宗棠前往甘肃,分兵三路直指甘肃回军,其中北路直指马化隆所在金积堡,金积堡战役足足打了一年才将其平定。或许是穷兵入巷,奋力一搏,甘肃境内的回军在面对左宗棠部的进攻时,士气激增,因而导致清军剿回胜负两分。

值得庆幸的是,左宗棠在“剿回”之初就已经定下“剿回”与“安抚”并行的方针,回乱发生后,虽然陕甘两地汉人伤亡不计其数,但是因此丧生的回民也是数不胜数,这场暴乱,可谓是两败俱伤,尤其发展到后来,发动起义的回军部队为了减少粮草消耗,甚至主动将城内的回民普通百姓赶出城外,使其自生自灭。

在这样情形下,左宗棠不仅收纳了这部分回民,还命令手下的清军对其进行妥善安置,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后来不少身受回乱之苦的回人纷纷前来投靠左宗棠。

1873年8月12日,除肃州之外,陕甘两地全部回乱皆已平定,同月,左宗棠兵临肃州城下,会师攻打,最终肃州收复,持续数年的回民之乱至此宣告终结。

陕甘回乱的后果和影响

陕甘回乱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直接影响就是西北人口的锐减,尤其是陕甘两地,无论是汉人抑或回人,都几乎损伤殆尽。根据《中国人口史》记载,回乱之前,两省人口共计三千余万人,回乱之后,仅剩不足三分之一。

其次,此次回乱彻底改变了西北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结构,回乱之前,西北陕甘两地由于回民众多,一直是伊斯兰文化的圣地,回乱之后,回民人数骤减,剩余回人也被迁徙他地,陕甘两地彻底丧失成为穆斯林文化的宗主地位。

第三,陕甘回乱除了造成以上的直接影响,还间接导致了我国其他地区领土的动乱,当时的北疆南疆均有大小规模不等的起义发生,而源头皆为回民暴乱。

甚至,由于陕甘回乱导致的一系列暴乱的发生,使得一直对我国边境虎视眈眈的沙俄等国趁机对西北地区伸出了侵占的魔爪,因此直接威胁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

综上所述,陕甘回乱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过,也许这段历史太过血腥和残酷,使人不愿面对,因此在很多官方史料中对这段历史的描写着墨不多,我们几乎只能从几个冷冰冰的数字中窥视一二,甚至还有人将这场起义动乱称之为反抗清政府的觉醒起义,并将其视为农民觉醒的一道旗帜。

这样的论断无疑是错误地,因为没有任何一场起义会在起义过程中进行如此大规模地无差别的种族屠戮,也没有任何一场反封建的起义始终将杀人当成自己的起义目标。真正的历史不应该被洗白和美化,更不应该被世人遗忘。

如今的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和谐共处,互帮互助郭,共同组成了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繁荣大家庭,民族,不应该成为矛盾和分歧的导火索,而应该成为大家求同存异的特别。

参考文献:《清同治“陕甘回变”研究》作者:潘登

《浅析19世纪中叶陕甘回乱对近世西北社会的影响及启示》 作者:王苳

《论左宗棠平定陕甘回民起事与善后治理问题》 作者:薛莉

6 阅读:472
评论列表
  • 2024-09-12 10:49

    左公英武[点赞]中华民族的英雄!

  • 2024-09-19 11:58

    历史不容美化篡改

    用户10xxx47 回复:
    愤青,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解读,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不要被别人蛊惑,边看边思考,还原出你自己的解读。当然,你自己的解读仅仅是你自己的解读。大抵如此
  • 2024-09-29 16:51

    左公千古!

  • 2024-09-17 17:10

    是谁在美化

  • 2024-09-29 15:26

    伊斯兰建设能力确实不如其破坏能力。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