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展书法大奖得主取法的汉隶“石门十三品”笔法特点逐一解析

华山论书灵魂 2024-03-28 05:57:07

“太阳下没有新鲜事”,当代自诩的所谓创新,大多只不过在模仿古人的,在浩如烟海的古代碑刻里拾人牙慧而已,即使现在的大师或丑书大师们,最多不过把古代作品在结构,笔法上进行糅合,搭接,变形,万变不离其宗,能达到古人十之五六已经很不错了。

拿现在国展书法赛作品来说,继承传统,回顾古典,在古汉隶上做足功夫,推陈出新……特别是汉隶里的天花板,最源头《石门十三品》更成为国奖大赛参赛者研习的重点。不仅当代,这十三品历来也为书家所推崇,那么这十三品到底是指哪些摩崖碑刻?

在十三品中,汉刻有八品,曹魏和北魏摩崖各一品,宋刻隶书摩崖三品,共计十三品。

它们包括:

漢《开通褒斜道摩崖》

漢《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即《石门頌》)

漢《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

漢《楊淮、楊弻表记摩崖》

漢大字《“石虎”摩崖》

漢大字《“玉盆”摩崖》

漢大字《“衮雪”摩崖》

漢大字《“石門”摩崖》

曹魏《李苞通閣道題名》

北魏王遠書《石門銘》

南宋晏袤《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

南宋晏袤《释潘宗伯韓仲元李苞通閣道题名》

南宋《山河堰落成記》

年代最早的汉隶《开通褒斜道摩崖》,系明帝永平中所镌。桓帝之后,相继有《石门颂》、《杨淮、杨弼表记》、《李君通阁道记》等。

在十三品中,内中只有《石门颂》注明书者,《衮雪》乃后人所注,余皆佚名。因为在汉代,书丹勒石只是为了记事、颂功,并不耿耿于书法虚名。所以汉刻中大多不言书者姓名,书法作为文人的雅技,这是在汉以后的事了。这里就想起吴玉如老先生,当时有人称他为书法家,老先生很生气,说书法只是小道,文人会写几个字,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更不愿意以书法家自居……

一,东汉明帝永平六年的《开通褒斜道摩崖》,因发现此石之前未见汉代刻石文字超过其大的,故世人称此刻石为《大开通》。隶书体,并加以篆书笔意。全文共十六行,依石面平整情况而书,故文字排列成阶梯形。

开通褒斜道摩崖

《大开通》以其独特的文字结构与书写线条,开创了别具一格的篆隶结合、方正开张的书法艺术风格。杨守敬在《评碑记》中赞道:“余按其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摹拟,此之谓神品。”

二,《杨淮表纪》又称《司隶校尉杨淮表摩崖》、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二月刻于陕西褒城石门西壁。是“石门十三品”中最重要的“三品”之一。我们初看《杨淮表纪》时,总觉得其文字大小不一,写法若粗头乱服不甚完美,但细细品味,其书写风格和章法排列却和谐一致。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感觉,主要是因为书写者用笔方法统一之下,再去追求章法的安排,所以书法整体看来活泼跃动,纯朴烂漫。

杨淮表记

三,《石门颂》刻于东汉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特点是线条极力舒展,很多追求恢弘大气风格的学书者都奉它为神品。

初版《辞海》集字于《石门颂》

前人跋《石门颂》云:“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因为许多人都有一个习惯,多把起笔和收笔作为着力点,起笔时一方面提按顿挫,做足姿态,另一方面想好收笔在什么地方,然后一掠而过,直奔终点,中部行笔往往是被忽视的,这种用笔方法其实是长期临写帖的结果,用来写碑显得胆怯力弱,不够沉雄。所以写帖的时候,临摹一下《石门颂》《杨淮表记》,确实可以打开格局,开拓笔法令人写出别开生面的境界。

四,《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汉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右扶风丞李君曾承修褒斜道,因字迹模糊,今可辨者不足五十字。给人一种历史的神秘感,以笔法来看,似《石门颂》气韵,笔势结构较内敛。其散淡、质朴线质与跌宕起伏的石壁相互辉映,可谓珠联璧合。

石门十三品里还有四品是大字隶书,这四品里:“石虎”、“石门”可归为一类,用笔浑厚圆融、结体正方,“玉盆”、“衮雪”为一类,笔法灵动而洒脱堪称汉代时期大字隶书的典范。。“石虎”、“石门”、“玉盆”、“雪”八个汉隶大字,这八个大字都与一定的史实和人物相联系。“石虎”传为西汉隐士郑子真见褒谷中的石虎峰所书,而郑子真隐居褒河谷,史有所载。

五,石虎

六,衮雪,“衮雪”据传爲魏王曹操所书。历史记载曹操曾两次路过褒河中,见滚滚汉水奔流击石,浪花飞舞,形似滚雪涛涛,奋笔书“衮雪”二字以喻之。后来者仰曹操文才武略补刻小字“魏王”二字。

七“石门”源于明帝诏书:“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通石门。”石门”二字显然是为明帝永平中凿通的隧道而命名的。

八,“玉盆”曾有人以为是张良过褒谷时所书。

这八字分别出自四人之手,情态互别,各饶意趣。“石虎”二字,用笔圆浑,古拙苍劲;“石门”二字,温润古朴。

九,《李苞通阁道題名》,三國魏景元六年(263)刻。其挺拔之姿和野逸之势,行字参差错落,似漫不经意而成,有自然不拘之情趣

清 赵之谦藏曹魏李苞 潘宗伯 韩仲元等摩崖题名

《石门十三品》中,还有三个刻石并非出自汉代时期,而是南宋晏袤所书,它们分别是:

十,《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

十一,《释潘宗伯 韩仲元 李苞通阁道题名》

十二,《山河堰落成记摩崖》,

这三品本为南宋所刻,为何列入了著名的“石门十三品”?

因为南宋晏袤所撰的释文,皆源于汉刻;引褒水溉田的山河堰,又源于汉相萧何,亦为汉时之遗迹,释文用隶书。其文献价值很高。且其用笔和风格在北魏和唐楷之間,直可上追晋唐諸大家,颇具汉晋神彩。写得笔道瘦劲有力,波磔自然,

《山河堰落成记》摩崖

结体字势呈方扁,形态飘逸,起笔如蚕头,驻笔如尾,波分明,字形奇特,越品味越觉其妙,产生一天真自然,别具趣味的艺术效果,书文井茂,和《石门颂》一并被后人赞为“隶中之草”。具有奔放之姿,奔放中,流露出潇洒清劲的神态逸趣,欧阳辅《集古求真》谓:“宋人隶书,当以晏袤为第一,此记雄厚生动,具有汉人遗意,杂置汉碑,几难分别”。

十三,《石门铭》书法超逸,成为研究书法的珍贵资料。康有为推此铭为“神品”且评曰:“《石门铭》飞逸其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

汉中博物馆《石门铭》原石

我们临写时,如果把《开通褒斜道刻石》的结体做一个内缩的变形,线条波磔逸出,字体就近似《石门颂》了。

如果再稍作调整,用《石门颂》的结体写成左低右高的形式,点画上强调捺笔放逸,下笔中锋力度重一些,字体又接近《石门铭》了。

石门栈道鸟瞰

梁启超先生说过:“《石门铭》笔意多与《石门颂》相近,彼以草作隶,此以草作楷,皆逸品也。”一语道破,大师的眼光,独到犀利!以上三件作品反映了字体从篆书向分书再向楷书演变的过程,其趋势是线条形式逐渐多样,结体逐渐紧缩,造形逐渐倾侧,而艺术风格则一脉相承,都是那么宽博恢弘,大气磅礴。正因为如此,这三件作品可以作为一种风格,结合起来临摹学习。

0 阅读:0

华山论书灵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