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书法独具一格被称为“郭体”,对其评价可谓两极分化,冰火两重天,比如有说其字体适合题字写匾不长于整张条幅;有把其做人文风和书法相提并论难免有先入为主之论;还有人说郭沫若在书法上并未下多大功夫,这些观点多有偏颇。
我们知道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代文化大家,由于其传统文化的积淀,文学、史学,考古学养积淀。融入其风起云涌年代浪漫主义的气质,形成了他的独领风骚书法风格,充满文人才子之气。
其夫人于立群对其学书经历有过记叙:“早年曾学写颜字,能悬腕作大书,喜读孙过庭书谱及包世臣《艺舟双楫》,领悟运笔之法在于‘逆入平出,回锋转向’八字。中年研究甲骨文与金文,用功颇深,秦汉而后历代书法几乎无所不观,故其用笔不拘一格,唯能运用中锋,似为其特点”。
沈尹默对郭老的评价比较公允:“郭公余事书千纸,虎卧龙腾自有神。意造妙参无法法,东坡元是解书人。”大意是郭老字体龙腾虎耀有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的宋书尚意的风姿。
因此,可以看出郭沫若的书法不为碑帖成法所局限,出法入法之间,自运杼轴,游刃有余,书法水平还是很高的。
作为一代书法大家,郭沫若主要成就是行草书,在“二王”法度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使转曲折,牵丝映带间,畅意书写,也能看出受米芾行书影响很大,个人性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雄奇恣肆,风樯阵马,有一股风起云涌年代的磅礴气势。
《书法》杂志是中国书法界第一本主流的书法权威期刊,创刊于1977年6月,是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而这本杂志的封面题字即由郭沫若题写,第一期创刊号还有郭老一首诗词行草书。
据说这幅字还是年迈的郭老在病床上书写,书写时身体虚弱,颤颤巍巍的状态下还能掌控住字体,真是达到了沈尹默先生所诗得苏轼的“吾书意造本无法”的化境。同时,他还寄来一首他的词“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
仔细欣赏“书法”两字,呈现出一种浓淡相宜的粗细对比,可谓相得益彰,疏密相间的,火候也拿捏恰到好处,过渡非常自然,字的右半侧因笔划较多而写得较为细洁,密中见疏情,又因两个字的两个点写得重实一些,这样就稳定了阵脚,化险为夷,体现了书法家的“务追险绝”高妙手法。
郭沫若书—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
“书法”二字得格韵高绝,墨气酣畅。整体结体上给人一种博大而温润儒雅的气质。
两个字左半侧皆因笔划少而落笔故作重实,形成粗壮线条,疏中得密趣;
结构上有着明显的线条上的渐变过程,尤其是竖撇笔,这样的处理,也足以看出,他超强控笔能力
给观赏者以一种笔势流畅,浑厚洒脱,飘逸秀美,神完气足的艺术感受。参差错落之间一种跌宕起伏之态势。
老郭不是书法有争议,而是人格有争议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行字,真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
一颗墙头草,风往哪边吹,就往哪邊倒。好事不多,坏事不少。
真是字如其人,没定性没方向,想怎么来就来。
我喜欢郭的字!
其字很适合题碑文,匾额。
一般
远看是条狗,近看是老郭[呲牙笑]
“中国很行”,大概是郭最接地气的字了。
中国很行
毫无美感
那些牌子,仿佛本来就应该那样,牛
除去郭沫若三个字就是自由体 俗称江湖体
不如中国人民银行
定陵毁于郭沫若
不管哪个方面,他拿什么敢比苏轼?
真心一般,,没啥美感
遗臭万年
鲁赤水说过,他就是脚趾头夹根树枝写出来的字,都比老郭强。
现在看来,郭是丑书之始,不怨他但已开始偏了。
穹劲有力,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