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碑学兴盛,造就了4位各具特色的篆隶书大师。邓石如用隶书笔法写篆书,突破过去数百年来无真趣尚规矩的作篆笔法;伊秉绶用篆书笔法写隶书;杨岘以写草书方法写隶书,皆食古而化创新意。而这些书法大师中都对吴昌硕产生很深的影响。他汲取了这些大师的笔法结体,确立了以石鼓文为终身临摹研习对象,终成古往今来第一位石鼓书法大师。
吴昌硕随手书菜单,已成传世经典
吴昌硕33岁始临石鼓文,50岁以前的石鼓,结体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用笔规矩十分工稳。60岁以后集久力深,功力逐笔显现,从而确立自家面目,形成吴式石鼓文特色,此时的昌硕所临不仅参入己意,而且融入了《泰山刻石》、《三公山》之意,
吴昌硕书《西泠印社记》
自清末1904年起,吴昌硕、丁仁、王禔、叶为铭、吴隐等人经常集聚在杭州西湖孤山一带研讨印学。经过十几年的酝酿和筹划,终于在1913年成立了我国近代篆刻史上名震遐迩的“西泠印社”。成立会上,人们公推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第二年夏吴昌硕便写下了《西泠印社记》一文,以记其事。
《西泠印社记》
全文以石鼓文笔法“用笔严谨之中寓以浑穆英英之气”。
吴昌硕自60岁以后直到书写《西泠印社记》的70余岁,对石鼓文书写则开始了大胆的“创新”,用笔遒劲,气脉张开,大有脱胎换骨面貌,有纵无横,大小参差,不似“石鼓”,胜似“石鼓”。特别是收笔尖锥,铁画银钩,笔力雄强,可见“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不诬。
吴昌硕行草书
在用笔上,吴昌硕石鼓文《西泠印社记》的笔致又是极为遒劲老到而又气息深厚的。它打破了周秦石鼓、小篆的粗细大都一致均匀的笔法,强调粗细对比的变化,从而创新出线条既有力度和有婀娜腾挪的姿态。如上图“西泠印社记”就极具这一特点。
此外,《西泠印社记》在笔画的疏密和重心安排上也是临机应变,很具“奇气”的。诸如“社”字右侧“土”部和“以”字的密其下部笔画而压低其重心,“于”字的密其上部笔画而朗拨其字姿等,就是根据具体文字的不同结构而采取的不同处理方法。
吴昌硕临石鼓文
吴昌硕80寿诞酒后书写隶书用笔脱胎于石鼓文
吴昌硕的亲传弟子当代书法巨擘沙孟海这样评介恩师:“篆书,最为先生名世绝品。寝馈于《石鼓》数十年,早、中、晚年各有意态,各有体势,与世推迁。大约中年以后结法渐离原刻,60左右确立自我面目,七八十岁更恣肆烂漫,独步一时。世人或以为先生写《石鼓》不似石鼓,由形貌看来,确有不似处。岂知先生功夫到家,遗貌取神。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临气不临形’的。自从‘石鼓’发现一千年来,试问有谁写得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