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建大学、培养人才,是福州时下迫切的事。毕竟,城市竞争的下半场已成为了人口、人才的竞争,而福州恰恰最缺人,能不着急吗?问题是:应该怎么搞人?
虽说,落户门槛放开,但不是你说放人家就愿意来。人才引进政策,福州也没少做,但常住人口的增长仍然缓慢。
福州是2021年初实施零门槛落户的,到2021年底,福州新增的常住人口也仅为10万人。虽然是比往年平均7.8万的平均增量高一些,但若拿到全国舞台去和一线城市、强省会城市掰手腕,显然是不够用的。
还能怎么引进人才呢?大学教育恰恰是被很多城市忽略了的一个突破口。
大学,多多益善。
福州这两年在高等教育这件事上比较高调的两个动作,一个是滨海新城大学城的打造,一个是福耀科技大学的建设。
公开资料显示,福州拟在滨海新城打造的福州第二座大学城,初步计划引入16所省属职业院校,形成师生规模约10万人的教育产业片区。
发现没有,同样是10万这个数字,福州一年的常住人口KPI,一座大学城就可以完成。大学城对于滨海新城的人才储备乃至整个福州的人才导入都是很有意义的。
截止目前,已有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阳光学院滨海校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滨海新城校区等知名高校落地滨海新城。其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这是落地福州的首个985大学。
另外,或许大家也听说了厦门大学或将在福州开设校区的消息。
如果真能落地,当然是好事一件,厦门大学是目前福建省内唯一一所985大学,引进福州对于我们高等教育布局无疑是一大助力。但这个事,目前只能听个响儿,因为异地办学,未来将存在极大的政策变数。
去年底,教育部发布文件,要求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至于省内异地办学,也将纳入严格管控,但仍留下相应空间。
这意味着,合作办学模式或遭遇挑战。
事实上,不仅在福建,甚至全国,福耀科技大学一直是世人热议的话题,其尚在襁褓里的时候就未曾离开过公众视线。
这所学校是由知名企业家曹德旺先生首期捐资100亿元创建,但福州及省里是没少出力的。政府除了1200多亩土地无偿提供,负责文件报审,征地拆迁外,也同样提供100亿元的配套资金,不难看出福州在建大学这件事上的用心。
不过对于这所民办学,很多人起初可能是没那么看好的,因为企业家在大学洒洒水是常有的事,而过去很多民办校也是偏功利性质。但是,福耀科技大学的投入和建设,还真不一般。这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创始人的初心,究竟想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我们引用一句曹德旺先生自己对于福耀科技大学的定义,“我去办一所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中国多一所大学,而是要做一次探索和改革。”
按照曹老先生的说法,他认为我们现有的多数办学模式,还是以知识、科研的教学为主,动手能力就偏弱。而福耀科技大学提倡“双导师制度”,一方面是校内老师理论科研教学,另一方面,企业派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教其实践技能。效法德国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脑手并用,培养工匠式的优秀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福耀科技大学的举办超越了现有办学模式,但当学术世界和真实世界联通起来,这一制度具体实施还是会面临诸多困难的,成果有待检验。当然,如果这一办学模式的探寻顺畅,最先受益的就是福州了。
福耀科技大学的选址在南屿流洲岛,与高新区的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相邻。未来十年计划达到6000在校本科生、6000硕博研究生的满员规模,这对于福州的人才引进以及福州企业的人才输送都受益无穷。
福州为何要疯狂建大学,因为高等教育这块拿到强省会城市去比,实在太薄弱了。
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含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专科)院校1489所。
福州是18所本科院校,17所专科院校。先不比北上广这种全面发展的一线城市,和同为省会城市的郑州、西安、成都、长沙比,都差一大截。
大学少,意味着大学生也少,那么作为城市发展后备军的人才自然也少。况且受限于福州还不完备的综合实力,大学生毕业后的新一轮人才竞争还会进一步流失。
2021年,福州全年吸引6.1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来榕就业创业,较往年虽然有明显增加,但是2021年我国毕业的高校生有900万人,福建就有25万人,这样一比,就很虐了。
作为省会,拉动省内毕业生来就业的数量还不到三分之一。
高校建设至少需要政策、资源、组织、平台共同发力,绝非一日之功,注定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过有这个意识都还不算晚,还是相信福州。
但不管如何,做强省会城市,做大城市格局,制定积极人才政策,对城市产业发展将带来积极影响。例如,由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就联合宁德时代申报产教融合培养基地,带动厦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近年来,福州制定的一系列人才政策还是比较友好的,人才公寓、住房补贴,“新福卡”等都是对毕业生正向的鼓励。
还是那句话: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上为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