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开年大戏,地产巨头中海和渠道之王链家开撕了!
春节前后,市场消息便有称,北京链家新房业务的员工收到公司指令,链家要下架中海在北京的所有项目,不再为中海带客,原因是中海拖欠链家渠道费用。
我们查看了一下北京链家官网,截止目前,依然没有中海大部队的身影,新房频道仅展示中海云庭与中海学仕里两个项目。
这是怎么回子事哟?一直以来,开发商和渠道,早已绑得瓷实。开发商借渠道卖房,渠道又靠开发商赚得盆满锅满,互惠互利,那叫一个双赢。
但按目前这架势,开发商和渠道这组cp,似乎要be?
我们先来简单梳理一下事件始末,包公断案也得听听各方怎么说。
根据网传消息,是北京中海欠佣超过一个“小目标”,才导致北京中海的项目被链家全部下架。
对于这个说法,北京中海方面立马出来“辟谣”了,表示中海和链家的合作方式与其它开发商不同:“很多开发商给链家结算都是认购,或者草签就结算,也会给链家预先付款。但中海的流程一直都是网签+全款到账,流程虽然繁琐一些,但对双方都是保障,正常达到比例的我们都会抓紧付款。”
言外之意即,你没达到比例,怎么能说我拖欠呢。
链家怎么说呢,链家说误会误会,我们只是在协商2023年新的合同内容,每年年初链家都会与合作公司进行新一年的合同签订,这是常规动作。
而业内人透露,这件事发生在年初关于渠道分销点位的新一轮谈判中,双方应该是谈崩了。
听完东街1號也有话说,先不管谁是谁非、真相如何,中海的硬气和链家微妙的示好倒是两只耳朵都听见了。
业内都知道开发商和渠道的捆绑有多深,尤其是在这两年大环境急转直下后,开发商就更依赖渠道了,这就造成渠道费用持续走高。
从普遍1-3个点,到动辄5个点10个点的,包括最近全福州中介都在推的南二环J宸项目,据说是6-8个点。还有早前偏远地带的像桂湖、南通,还有15%的个案,对于平均利润10%的地产而言,这的确是惊人的数字。
开发商被架在火上烤,痛得龇牙咧嘴还要夸一句火候不错。
万科2022年中报显示,报告期内,万科销售代理费用及佣金从去年同期的16.86亿元增长至25.41亿元,增幅超过50%。
招商蛇口、保利发展同期的销售代理费用及佣金分别为9.14亿元、7.39亿元,同比增长82.80%、17.12%。
辛辛苦苦盖的房,还不如卖房的赚得多,碗里分肉搁谁谁不难受啊!
当然开发商也不是没有过挣扎,试图和渠道解绑独立行走。比如搞自渠,在项目销售人员外再建立一个外围队伍,也给佣金。
这样做的结果是,自家销售人员和自家渠道人员就先打起来了。
比如搞全民经纪人,以此弱化对渠道的依赖。但全民经纪人的专业性自然比不上渠道人员,钱也花了,连听个响儿而都没有。
开发商一切试图降低营销成本的结果是营销成本更高了,百般挣扎后还是只能,上分销。饮鸩止渴好歹是止了渴了,先保证不被渴死,毒不毒都是后话了。
所以此番和链家的掰头,中海敢拍桌倒是让人惊讶,也引发了业内的高度关注。
姿态端上了,自然是因为腰杆子粗了,有退路了,你拿捏不了我,至少不会像之前一样被直接卡脖子了。
早前链家和阳光城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同样是在北京,链家曾因阳光城北京项目拖欠渠道费,下架了阳光城北京区域的全部房源。
为此,阳光城通过Q房、美安居等渠道商整合经纪人进行分销,来应对链家的下架。这次博弈,阳光城英勇坚持了三个回合,转头就向链家支付了渠道欠款,重修旧“好”。当然,好不好只有阳光城知道了。
大丈夫能屈能伸,渠道费贵就贵点吧,能卖房比什么都强。但这次中海不一样,中海有点东西。
2022年,中海在北京销售超过500亿元,是北京的销冠,而依靠渠道公司的成交比例只有25%左右,也就是说,不是离开渠道就卖不了房了。
其实中海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渠道,算是一众研究自渠之路的开发商中较为成功的。据中海方,2022年中海的自渠成本只有0.6%,远低于外部渠道。
当然也因为中海大央企的身份,本身就有品牌认可度,自带号召力,对外界的依赖自然也就少一些,可以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吵过架的都知道,你声音大了,气势足了,对方自然就瘪了,中海和链家之争也是这样。
因为我们不只要看现在,更要看以后,看到这个事情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会影响行业格局。如果越来越多国央企纷纷效法中海,那事态的发展绝对不是链家愿意看到的。
渠道的垄断地位将被动摇,佣金价格也会被打下来。所以你可能很难相信,这件事上先示弱的,是链家。
链家说,误会一场。
不过这事儿目前是发生在北京的个案,是北京中海卖得好给的底气,还不具备普遍性,尤其不能代表福州。
盘了一下中海在福州的项目,三江口的、南通的、东二环的,还有诸多需要依赖渠道。万一开发商和中介,擦枪走火,也起了冲突,届时谁先说“误会”,还真说不准!
上为正文。
引进渠道,渠道占比25%,那是因为有渠道宣传。试试看没有渠道宣传的项目除非项目特别硬,不然不会像有渠道卖的那么好[得瑟]
苏州的贝壳和招商[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