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危急值”出现,先别急着给药,警惕误诊风险!

乐正青 2024-08-08 03:44:30

在医院的内分泌科,每一天都充满了挑战与未知。今天,主任的查房之旅,却因为一份异常的血糖报告,变得格外不平凡。

张主任踏入病房,一脸严肃。他刚刚听取了年轻医生小李关于两个特殊病例的汇报,心里颇为不满。

“小李,你确定这个27岁的女性患者是糖尿病?”张主任盯着报告上的“血糖危急值”25.0mmol/L,眉头紧锁。

小李有些紧张,他解释道:“是的,主任,我看到这个血糖值第一反应也是糖尿病,但患者否认有任何症状,家族史也是阴性。”

“那你有没有再深入了解一下?”张主任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责备。

“我,我让她用指尖血糖仪测了,结果是正常的。”小李的声音越来越小。

张主任叹了口气,决定亲自去看看这位患者。他走进病房,患者正悠闲地玩着手机,看起来与常人无异。

“你好,我是内分泌科的张主任。我听说你的血糖有些高,能告诉我你最近有没有感觉什么不舒服?”张主任温和地问道。

患者摇了摇头:“没有啊,我觉得自己挺好的。”

张主任点了点头,转身对小李说:“你看,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不能仅凭一个高血糖值就断定患者是糖尿病。要综合考虑症状、家族史、其他可能的疾病因素。”

小李羞愧地点了点头,心里暗自懊恼自己的疏忽。

这时,患者好奇地问:“主任,那我这个高血糖是怎么回事啊?”

张主任笑了笑,解释道:“血糖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应激反应、某些药物、甚至是指尖血糖仪的不准确操作。我们已经给你做了进一步的检查,结果都不支持糖尿病的诊断。”

患者闻言,松了一口气,连声道谢。

张主任拍了拍小李的肩膀,示意他跟自己走出病房。

“小李,记住,医学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我们要的是准确的诊断,是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张主任语重心长地说。

小李连连点头,表示一定吸取教训。

然而,这场查房的风波还未平息。张主任又接到了外科的会诊请求,是关于一位65岁男性患者的血糖问题。

张主任来到外科病房,一眼就看到了那位患者。他神色紧张,手里紧握着一份血糖监测记录。

“张主任,您看看我这血糖,是不是糖尿病啊?”患者迫不及待地问道。

张主任接过记录,看了一眼,发现都是空腹血糖值,且波动范围较大。他心中已经有了几分猜测。

“你平时都是自己测血糖吗?”张主任问道。

患者点了点头:“是啊,我每天都测,都偏高。”

张主任让患者现场操作一次血糖监测,同时让护士抽了一次随机静脉血浆血糖。结果,患者的自测血糖为7.1mmol/L,而静脉血糖却只有4.2mmol/L。

“你看,这就是问题所在。”张主任指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血糖值,“指尖血糖监测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操作不当、血量不足、试纸保存不当等。我们不能仅凭这个来判断你是否患有糖尿病。”

患者一脸茫然,显然没想到会是这样。

张主任又转头对小李说:“你记住,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指尖血糖。这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必须牢记的。”

小李连连点头,这次他可是深深记住了这个教训。

张主任又给患者做了一些进一步的检查,结果都不支持糖尿病的诊断。他耐心地给患者解释了原因,并建议他进行健康绿色饮食。

患者感激不已,连声道谢。而小李也在这场查房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他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医生,细心、耐心、责任心的重要性。

查房结束后,张主任带着小李回到了办公室。他坐下来,语重心长地对小李说:“小李啊,我知道你们年轻医生压力大,工作忙。但是,再忙也不能忽略了对患者的负责。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我们的诊断和治疗。我希望你能从这次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以后更加细心地对待每一个患者。”

小李羞愧地点了点头,心里暗自发誓一定要更加努力,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这场关于“血糖危急值”的较量,最终以张主任的胜利告终。他不仅准确地诊断了患者的病情,还教会了年轻医生一个重要的道理:医学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

而小李也在这场较量中收获颇丰。他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医生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他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知识要学习。但他相信,只要保持着对医学的热爱和对患者的负责态度,他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这场查房风波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人们的思考和启示却久久不能散去。在医学的道路上,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只有细心、耐心、责任心并重的医生,才能走得更远、更稳、更坚定。

(注:本文为虚构情节,旨在科普知识,实际医疗决策应基于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0 阅读:90

乐正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