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当代网络媒体上流行一个词——开悟,那么什么是开悟呢?开悟实际上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这个没什么好讨论的。我想说的是就如我们上学有小学、中学和大学之区分一样,开悟也是有层级的。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不轻易地被网上一些开口闭口言开悟的一些名人迷惑。很多人也想当然地把现在的开悟概念和顿悟去画等号,看似一样,实际上顿悟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顿悟之后也不是说就万事大吉了。关于这一点《楞严经》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修行有次第。
怎么才能开悟?每个人的因缘、际遇和经历都不一样,法无定法,所以这个李悟空也不去讨论。接下来几个系列文章我要展开叙述的是人们大概率不能开悟的原因。上学时候我们做选择题遇到不会做的题不是经常会用到排除法吗?排除了不能开悟的原因,剩下的可能就是开悟的可能!这期就来说说凡人不容易开悟的原因之一——轻视经典。
人对于轻易得来的东西往往不会去珍惜。
当今的时代交通便利,网络发达,印刷业普及,可以说要去见一个人,要去找一本书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明师难遇(是明师而不是名师,名师未必真明),我们想要开悟最可以依赖的其实就是祖师圣贤留传下来的经典。除了少数没有流传开来的宗派秘本,大部分的经典我们都可以很容易就拿到,然而就是因为太容易就可以得到,反而让很多人升起了轻视之心。
说到开悟顿悟,就不能不提一下佛门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他是顿悟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人家是怎么开悟的呢?
惠能在一次卖完柴后,偶然听到了一位客人在诵经,这个时候《坛经》讲了这么一句话: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开悟只是初级,往后看就明白)。问了客人以后才知道这本经书叫《金刚经》,是客人听东禅寺五祖弘忍大师讲说的,惠能听了以后就想去见一见五祖。
书里面虽然有些事情没有交代,但我们可以推测当时那位客人手里面是没有《金刚经》的,只是念诵了其中的几句话。如果客人手里有经书,惠能虽然不识字,肯定会让他念一遍,为什么要去见五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听一听《金刚经》呀!
为了向五祖当面请教,为了听一听《金刚经》,五祖从现在的广东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到了湖北黄梅县的东禅寺。就是为了听一本经书,就可以长途跋涉,餐风露宿一个多月,现在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诚心?
惠能一去到东禅寺见了五祖就如愿以偿听到了《金刚经》吗?没有!五祖为了磨炼惠能的心性,让惠能破柴踏碓劳动了一个多月。之后在做偈事件后, 惠能才如愿听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金刚经》,于是就有了禅宗历史上那震惊千古的一幕——惠能在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后,言下大悟(开悟的终极)。
就为了听一听《金刚经》,惠能可以说是历经千辛万苦。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六祖慧能的开悟秘诀。
如果当时在听到客人念诵《金刚经》中的语句后,惠能就可以听到完整版的,大意轻忽之下,也未必就会有后来的大悟境界。
正是因为机会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惠能在听五祖讲经的时候,必然是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敢有片刻走神,这样的状态,在加上宿世的因缘,这才造就了惠能开悟的千古传奇。
真的是千古传奇,现代人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听地恐怕耳朵都快磨起茧子来了,能背下《金刚经》的也大有人在,可是又有几个人开悟的?
不要听网上一些人在那里胡吹,能开悟大悟的人,古今一样凤毛麟角。
惠能也不认识字,还得听别人说,想听经书还得跋山涉水走一个多月去听,可说是困难重重。对于现在文化普及的年代,可以说我们的条件比惠能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看看惠能,再看看我们现在是怎么看经典的。有买回来豪华精装版装门面的;有买回来用作上香进贡的;有看起来漫不经心随意放置的;有读起来三心二意的;还有边读边批判的(读不懂,就说它是酸葡萄)。总之就是一句话:轻视经典!
我慢心盛重,迷障重重!如此想要开悟,恐怕是白日做梦。
读佛经当如佛祖在前,看道典当如老君现身。这才是看经典应有的态度。
一个人不尊重经典,经典又凭什么让这个人去看懂!
悟空如意笔,点明天下事。
云何寂静?寂静有二:一者心静,二者身静。身寂静者,终不造作身三种恶;心寂静者,亦不造作意三种恶;是则名为身心寂静。身寂静者,终不亲近四众,不预四众所有事业;心寂静者,终不修习贪欲、瞋恚、愚痴;是则名为身心寂静。或有比丘身虽寂静,心不寂静。有心寂静,身不寂静。有身心寂静。又有身心俱不寂静。身寂静心不寂静者,或有比丘坐禅静处,远离四众,心常积集贪欲、瞋痴,是名身寂静心不寂静。心寂静身不寂静者,或有比丘亲近四众、国王大臣,断贪恚痴,是名心寂静身不寂静。身心寂静者,谓佛菩萨。身心不寂静者,谓诸凡夫。何以故?凡夫之人,身心虽静,不能深观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以是义故,凡夫之人不能寂静身口意业。一阐提辈、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如是之人,亦不得名身心寂静。——《大般涅槃经》
从三千大千设置局本意看,狱
劳动八个月,写错了。
用释家还不能开悟,就没办法了。最好开的就是释出世心,不入五常心。其次道心,虚实相守,致虚极守静笃的心。最难开的是易心,象数理占、法眼观相。儒心讲究、行走世间的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心,很多人不用心就开过,开儒心了继续行的人少。所以多以释心为主,次道心。再个易心,易心一开基本上人活着乐趣会减少很多。就升维了
乱七八糟一大堆,何期自性不自然
大多人注定生生世界无效循环往复
首先明白什么叫开悟!禅宗认为见法身即为开悟。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要明白文字般若,然后通过一定方法见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