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以貌取人的故事,现代人也是一谈到男女的爱情都会讲究一个第一印象叫作眼缘,这其实就是典型的以貌取人,这种事情古今雷同一直在延续着,而人的命运也或多或少因此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次李悟空就来说一段三国时候以貌取人的故事以及背后所反映出的道理。
这次要说的主角是魏延。很多三国时候的影视剧都是按照《三国演义》的剧情来拍摄的,然而我看这些影视剧没有一个把魏延最显著的面貌特征拍出来的。
说到魏延的面貌特征,很多人都会想到出自诸葛亮之口的“脑后有反骨“,反骨位于后脑的位置,有头发遮盖,不是显著特征。那么魏延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呢?为什么诸葛亮看魏延不顺眼,而刘备一见魏延就心生欢喜呢?
很多人大概都没有注意到《三国演义》原著中魏延的显著相貌特征。这个显著特征就是——面如重枣!
对的,你没有看错,就是面如重枣,和关羽一样的面貌特征。
而这也是刘备和关羽一看到魏延就心生欢喜的原因。刘关张的兄弟情不用多说,看到和自己二弟面貌相似的人,刘备自然就会生出好感,关羽看到和自己长得相似的人自然也毋庸多说。而我们喜欢不久前故去的陆树铭先生也首先是因为他演绎关羽的形神兼备。
人的本能都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看到和自己亲人朋友的外貌性格相似的人也会自然升起一种亲切感,这是人之常情。
然而用相术观点来看,皮相好不如骨相好。诸葛亮看的是骨相,刘备看的是面相,因而就魏延来说,诸葛亮的认识要比刘备更高一筹。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国时候以貌取人的故事太多了,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庞统,庞统长得不好看,“鼻孔朝天”,用今人的话来讲就是外貌“矮矬“的典型。所以孙权见了他摇头,刘备见了他无语。
唯一没有用第一印象去衡量庞统的反而是曹操。
人常说,相由心生,相术也正是由相到心的一种逆推方法,借相貌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心态进而推测这个人的命运。然而这种方法就一定可靠吗?
人的面相遗传的占比绝对是占大头的,由改变心态而改变的相貌只占一小部分。这也就注定了相术的局限性,人心在变化,或善或恶,相术很难窥测到一个人的内心。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百分之百准确的相术!
知人知面难知心,实际上相术同时也有一个观点:心相大于其它。
所以曾国藩推崇的《冰鉴》(冰鉴作者无法考证,此书因曾国藩而出名)重在考察人的精神气质,“一身精神,存乎两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借观察一个人的眼睛来判断其内心,准确率更高,但尽管如此,精通冰鉴的曾国藩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这就是相术的局限。
后来的街亭之战诸葛亮对马谡的判断不如刘备也佐证了这个观点,“观心”才是刘备这个识人大师的压箱底的绝技,所以刘备看人很少有失误的时候。
职场上因为相貌优势而获得升迁的例子很多,很多人于是就抱怨自己爹妈没把自己生好,基因不好。但是抱怨没有任何用处,改变不了任何问题。想要改变命运,就要从改变内心做起。
佛书说: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列子》书中神巫几次三番都无法测准列子的师父壶丘子生命状态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样。对人家来讲,相术是不管用的,世界的规则也束缚不了人家。
说白了相术可以大概率测得准的对象也只是那些不懂得反省自己,不懂得改变自己的人。这类人几十年如一日,内心的东西没有改变,所以让人家一测一个准。魏延的悲剧也正在于此。
所以,以貌取人不完全可靠,自己的相貌也不重要,这术那术也不重要。寻回内心的力量,以心立命改命才重要。人常说生死是大事,其实解脱生死才是根本中的根本。人世的情况佛陀当年早有预料,叫作:贪小为足。大多数人忙碌一生都在追求错误的东西,而外貌就是很多人的错误追寻之一。社会上的美容整形都是在反映这个问题,根源问题都是与人攀比的分别心去在作祟。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谁都会讲,就别说实际证到那个境界了,在为人处世上能实际运用已经很了不起了。而我们大多数人一起心动念那个分别心就出来了,终其一生都很难走出这个分别心的圈套。以貌取人就是一种分别心的典型表现。
老君说:”胜人者强,自胜者有力。“对自己的处境命运不满意要和自己比,要不断地反省自己,提升内在的力量,是谓觉醒而行。
行才是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如果只是浮在空中,那就只是空中楼阁,是虚的,没有用,落地行动才能真正的有所得。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下就是契机,改变就要从现在开始,就像赵云决定离开袁绍投奔刘备时的果断和关二爷过五关斩六将的雷厉风行。
一念犹豫,你以为是一天两天,说不定转眼就是几十年。
形意拳口诀说:遇敌好似火烧身。人都有惰性,没有“火烧身”的觉悟,是不会积极行动的。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当下战胜自己,就是改变命运的开始。可是多数人都在和别人攀比,非常世界的非常现象,有意思!
哎咿呀!刺挠呀!反正有……大把时光。真的吗?
悟空如意笔,点明天下事。